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困境与纾解策略

时间:2022-09-23 05:19:17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困境与纾解策略

[摘要]公民参与是善治理念下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形式,它以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和解决城市化问题为中心目标,促进公民社会中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互利和协同治理,也有助于善治下城市治理主体的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城市治理的问题。针对公民参与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薄弱以及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等困境,探求新的治理策略成为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公民参与 善治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62-01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问题、城市拥挤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当代城市治理的要求。因此,改善城市治理模式,引入善治模式下的公民参与,不失为一种较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一、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困境

(一)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薄弱

1.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抑制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扬,使得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2.城市治理对市民个人利益的间接影响,无形之中培养了“与我无关”的思想。公民参与决策所带来的个人利益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短时间不能直接体现。3.公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搭便车”心理的存在。

(二)公民参与的制度性缺位和参与机制不完善

1.我国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公民参与决策的过程不能真正实现。2.公民参与的制度安排稀缺,缺乏明确的法律强制和严格硬性的制度保障。3.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社会心理积淀还存在,公民参与管理的范围狭窄,参与的实际作用难以扩展。

(三)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不畅

公民与城市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双向传递的交流和沟通渠道不畅,城市政府行政公开即程序公开化不高,阻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参与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组织渠道的沟通功能和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局限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方式;制度障碍从根本上阻碍渠道的畅通,无法保障公民参与治理的权利和地位,造成公民参与自身制度的瓶颈和梗阻。

(四)城市政府对城市善治下公民参与理念和方式的认识存在缺陷

1.在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在城市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官员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认为行政决策过程与公民无关,忽视公众应有的参与权利。2.在实际城市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城市政府与市民的管理地位不平等,在双方管理地位的平衡问题上出现了偏差。3.公民参与成本较大。考虑到政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政府认为公民的参与节奏缓慢,而且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效果。

二、善治治理下公民参与城市治理之纾解策略

(一)加强公民参与的法制化和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民参与的具体内容。城市治理中,根据公民参与的过程制定相应的公民参与决策制度和公民参与监督制度。使公民的参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公民参与制度,将选举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落实到实处。

(二)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1.公民参与决策制度应赋予公民相应的知情权和决策权。①建立城市公民与治理部门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交流机制。②城市政府要不断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播网络体系。将分散的公民意见集中并有效整合,保证公民对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决策动议权。③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双向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公民参与城市治理。2.建立公民参与监督的人身保障制度和被监督利害关系人的回避制度。保证回避制度渠道的畅通,建立公民诉诸求助救济的程序和机构,以减少公民监督参与的后顾之忧。

(三)城市政府转变观念主动吸纳公民参与城市管理

1.转变对传统城市管理的理念。将公民参与引入政府过程,使政府真正成为满足公民需求的服务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行政。2.改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观念,着眼于建造一个既能体现市民参与地位平等,又能保证市民参与方式有效的,以协商、沟通与共同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优化模型。3.各级政府官员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看成一种责任和义务。扩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公民进一步了解、信赖和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公民参与的理性程度,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参与。

【参考文献】

[1]姜杰,周萍婉.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J].政治学研究,2004(3).

[2]踪家峰,王志锋等.论城市治理的模式[J].学术季刊,2002(2):115.

上一篇: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讨论 下一篇:员工敬业度理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