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风险浅析与信托风险案例

时间:2022-09-23 05:25:11

信托风险浅析与信托风险案例

【文章摘要】

飞速发展的信托行业依然顶着“刚性兑付”的光环,笔者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希望借助此文分析信托业务模式风险,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种类信托产品的行业风险。

【关键词】

信托业务风险;信托行业风险;刚性兑付

通过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2013年1季度末,信托公司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为8.73万亿元,与去年1季度末5.30万亿元相比,同比增长64.72%;与去年4季度末7.47万亿元相比,环比增长16.87%。信托业超越保险业登上金融业第二把交椅。信托业应该说是因我国债券市场还未能充分发展以及对银行贷款管控严格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投融资方式。蓬勃发展既因现实实体经济的强烈融资需求,也因投资人急需一种中期、收益相对较高而安全系数较大的投资产品。供需两旺的局面推动信托行业飞速发展。

信托是在最近几年才逐步走入大众投资视野的一个投资品种,而且一度头顶安全无事故的光环,通过实证考察2007年至2011年确实还未出现信托兑付出问题的例子。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一现象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再2007至2011年信托业规模在逐渐放大,且没有过项目集中到期,因此较大规模的集中兑付页并为出现,这种历史机缘造成了信托业貌似绝对安全的形象,也导致了现在“刚性兑付”的畸形形态。然而从去年开始,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以及经济整体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信托公司前几年发行的项目陆续进入兑付阶段,部分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及矿产信托等陆续出现资金流紧张进而导致不能及时偿还信托借款的问题。

2012年,中信信托以5913亿的规模继续稳当“带头大哥”,援引理财周报中国信托实验室监测发现,2012年以来,中信信托快速增长的背后风险控制机制也暴露出软肋,其“三峡全通”、“舒斯贝尔”等项目均出现了兑付危机。但是危机毕竟仅仅是危机,信托业尚未出现一例集合信托不能按时足额兑付的案例,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勉力维持着“刚性对付”景象,使投资中“收益与风险成正比”这一铁律似乎在信托业中不再可行。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笔者希望梳理信托业的几大风险来源,结合最近几个爆出的发生对付危机的信托项目,简析信托投资大类及风险。

信托行业业务模式带来的风险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 信托的周期性

信托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帮助实体经营者(多为因行业限制或规模限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获得周转资金而派生出来的投、融资方式,本身就会存在周期性。在投资者看来的高收益,背后对价的一定是融资方的高成本,而融资方支付高成本往往是因为行业或经济处于弱周期,发生融资难、经营困难等情况。当经济向好,资金充盈时各种融资渠道通畅时,信托的收益自然也会下行。因此笔者认为信托本质上还是一个强周期投资品种,只不过往往体现为逆周期,特别当主要融资人为地产或煤炭等强周期行业主时,资金链的紧张程度、资金需求的急迫性与项目风险直接对应信托收益。高回报伴随行业、项目和融资人兑付能力的高风险,这种风险现在实际仅仅被刚性对付所隐藏,从而显得信托是一个旱涝保收,和经济周期无关的投资品种。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信托风险的根本来源或者说是信托的原罪之一。

2 信息的不对称

信托业本质上基于投资人对受托方的信任,委托代为投资。很多投资人本身对信托为何物就一知半解,对具体项目就更难以把握风险,加之销售人员动辄以安全、无风险等不实言辞误导销售,这本身构成了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第一层信息不对称。第二层,受托方在删选融资项目时,本身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情况,项目审核人无论如何恪尽职守,所面对的仍然只是融资方的报表或项目计划书等或多或少,甚至必然掺杂水分的报告。我们看到的信托产品合约,大多严谨而规范,风险控制得到逐条落实,然而太多的估价与预期本身包含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抵押物价值虚高,也有融资方对负债、经营及还款能力的粉饰。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这一环节却又是最难把控的。何况当信托行业本身急速膨胀,利益推动产业链条高速运转时,我们又如何确认作为受托方的信托公司是否真的从委托人角度出发而没有为一己私利而有意无意放松审查标准呢。这双重的信息不对称,同样导致信托存在着沉于水下的潜在风险。

3 劣币驱逐良币

因为刚性兑付现象的存在,信托变成了一个收益的斗技场(当然此话略有偏颇,随着投资人的成熟,利益之外的因素已越来越被投资人重视)。收益越高的信托产品越受投资者欢迎,久而久之,收益高、质量差的信托产品发行速度快,给信托公司带来的收益高,会对质量较好的项目产生一定的挤出,产生收益驱动的信托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随着第三方理财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收益的关注往往凌驾于风险之上,对信托产品的巨量需求有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国内构成信托业务主体的个主要大项包括地产、煤炭、政信合作、通道业务等几大类。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简析不同行业信托的风险。

3.1 地产行业信托产品风险案例

11月底,青岛凯悦置业集团名下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燕儿岛路8、10号房产被公示拍卖。2010年10月,中融信托发行3.845亿元“中融-青岛凯悦信托”。据报道称,提请拍卖的债权人是中融信托,是近年首款通过拍卖处理信托资产的项目。

此案例突出了地产信托一个重要风险点,即在看似 “充分”的抵押物抵押情况下,信托仍有可能因融资方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抵押物又无法顺利拍卖成功带来兑付风险。地产类信托是投资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信托产品,同时因为过去十年房地产行业虽有风浪但持续看涨而最容易被投资人所接受。而且房地产信托往往结构清晰简单,开发商具备相应资质,证照齐全,土地或在建工程抵押且抵押率多在50%以下,这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摆在前面,风险似乎完全可控。地产信托的还款来源看似为楼盘销售回款,实则考验开发商综合融资能力,换句话说是考验开发商盖盖子的能力,无论是销售回款,还是银行贷款甚至借新还旧只要开发商资金链不断,地产类信托旧不会出现风险。反之当开发商真的现金流断裂,海浪退去,那就真的要看抵押物资质了。如果如案例中恰好开发商高位拿地,到期时行业处于冷周期,那么当初足值的抵押物是否还能在今天拍出足够归还投资人本息的价值,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即使以当初评估价格看来抵押率是如此的低。联想到现今频频见诸报端的关于三、四线城市空城、鬼城的报道,实在让我们对身陷其中的各信托项目和投资人捏一把汗。地产信托抵押物固然重要,但融资人综合融资及资金调配能力可能更加重要,毕竟没有那个投资人希望看到项目进入拍卖环节。

3.2 煤炭行业信托产品风险案例

2011年2月,中诚信托通过工行私人银行部发行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募资30.3亿元,预计2014年1月到期。2012年二季度,信托的融资方振富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因账外民间融资引发新增3笔诉讼案件,消息传出后引发市场对产品到期能否兑付的担心,即工行是否该兜底的讨论。

从信托业协会报告看,煤炭行业通过信托行业融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山西煤改那一特定阶段,大量煤炭整合类信托出现。煤炭行业信托产品大的结构与地产类似,不外乎抵押物、还款能力两个主要要素。但是在抵押物上煤炭行业还有其特殊性,即探矿权无法直接抵押,需要通过抵押公司股权变相获得探矿权,也即获得产出。此外煤矿更有品位、产量等不确定因素,矿难停产更是虽然“万一”但却致命的风险因素。即使我们通过股权抵押、切实评估、多矿坑采矿等方式规避以上风险,案例中因矿主设计高利贷导致现金流枯竭这种风险确实难以预防。然而,笔者认为更为致命的是资源类如煤矿、多晶硅都有着极强的周期性,今年来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带来全行业萧条,也给在今年末明年初集中到期大一批煤炭信托安全兑付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3.3 实业融资信托产品风险案例

2011年12月28日,中信信托发行“中信制造·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此后再增发三期募集规模总计13.35亿元用于向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用以补充流动资金。12月底集中兑付,有报道公司已停产、拖欠工资,公司已濒临破产,企业总计拖欠金融机构贷款70亿。已经先后两次发生本息支付延期,中信信托则表示,“可能会启动3个月延长期,以处理抵押物。”

实业企业信托融资的比例也并不大,因为在弱周期下毕竟没有几个企业能够承受动辄15%以上的融资成本,三峡全通项目有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牵头,却因定位不准遭遇全行业性衰退导致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兑付。在此案例中我们无法准确定位责任方,是企业是信托公司还是地方政府?在选择信托产品时不妨遵循选股的原则,不懂得行业不碰为好。

野蛮生长的信托行业亟待规范,同时对投资者的普及性教育也同等重要。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对行业本身必将弊大于利。我们既应该严控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的行业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也应对一般投资人进行必要的信托法律、信托结构等信托风险教育。任何投资品都是风险与收益的综合体,信托又是特定时期特殊产物,我们更应善用该产品获得理想回报。

【参考文献】

[1]理财周报(北京):《信托冲击波:紧急上报下半年项目兑付表 避风头》2013-07-01

[2]中国信托业协会:《2013年1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

[3]新浪专题:《2012信托风险案例盘点》http://.cn/focus/2012trst/

[4]用益信托工作室:《2010—2011年中国信托业市场报告》

上一篇:探析商业银行中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论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