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式记叙文构思四部曲

时间:2022-09-22 10:58:50

写人式记叙文构思四部曲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从应试作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作文过程充满自由和欢愉?笔者认为,加强提笔为文之前的构思训练,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思辨能力,能从生活素材出发,用智慧和灵性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能从个体经验出发,用敏锐和深刻的思维来解读经验,形成开合自如、收放有度的构思框架非常重要。

一、阐释语义――定位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重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执行信息加工方面的心理操作,一是从语义学的范畴,把语意充分扩展开来,呈现出语意的活跃和多向,为下一步思维的拓展和延宕做铺垫;二是从心理学的范畴,使命题者和写作者在特定的作文情境中进行相互的心理关照和价值认同,架起作者和命题者之间的信息通道,建构彼此融通、相互平衡的心理图式,在这样一种价值追求的指导下,去有选择地摄取相关信息,勾画写作对象的轮廓,让人物从飘渺的海雾中明晰起来,达到定位主人公的目的。

例如,面对“我的启蒙老师”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时,首先关注的是“启蒙”这个关键词语,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启蒙”是一个蕴涵丰富的语汇,本意是“引导某个对象从蒙昧中走出来”,在这里我们应该扩展到“知识的点拨、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引导、现实的感悟”等多个领域,这样的话,题中的写作对象“老师”也应该从狭隘的“学校教员”的概念中解脱出来。甚至可以从逆向的角度,确立以下的写作对象:用超越常规的方法甚至破坏手段,使我获得教益的人也是“老师”,“老师”或许就是我曾经的对手、甚至是知识阅历比“我”还浅薄的人。再从心理建构上,将命题者在命题情境中的心理动因下移,我们似乎看到命题者在命题时,也曾和我们一样,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来追忆某一位“老师”,这个“老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我们有着相同的感召。在这样的语义演绎和心理建构中,信息的综合和情感的驱使,会使我们的头脑中逐渐浮现出我们的文本主人公。

二、激活思维――指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学是语言艺术的教学,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思维锻炼相当重要。” 在熔铸生活现实和主体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激活思维的方法,使文本主人公的人格形象丰满起来,使文本主人公的审美寄寓立体起来,达到指向聚焦的目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原型人物综合化,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将其从零散、模糊的生活状态中提取出来,将其最具性格倾向性的动作、表情、言语符号化,使它成为你落笔的关键点,再用它来连缀生活素材,使生活叙事张弛有度,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二是将你理念中的虚拟人物实在化,可以引导学生憧憬理想人物的情感世界和言行举止,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依附于某个客观实体,进行完美塑造,剔除其不足,修缮其瑕疵,在把现实人物与理想人物的相互融合中,勾画出新的形象,这种借助于将虚拟形象具体化、实在化的思维手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构思手段。

三、链接生活――拓展

为了使人物形象在生活视野中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人情味和现实感。还要用生活逻辑来归整思维成果。

1.现实生活与文本时空。在引导学生作文时,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超越现实的制约,达到文本时空的精粹,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一个环节。

孙绍振先生认为:“本来,孩子都有自己并不一定与流行的标准化的模式相同的初始观感,这应该是最为宝贵的,只要经过几个层次的转折就可能上升到更新、更具开阔视野的高度。教师本该引导青少年贴近这种独特的初始观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一是教师应尊重并珍惜学生这种原初的感受,它是与生活最贴近的心灵感应。如果把这种情感元素、心灵律动注入笔端,唤起的应该是我们内心深处低沉而持久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是笃实质朴、感动人心的优美篇章;二是由现实生活向文本世界的转换,不是直接平和的,而是曲折上升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把平常、混沌的生活图景意义化、明朗化。只有让学生的心灵如同“建构”课堂知识那样,去“建构”客体的生活,这样才能达到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的沟通。

2.大众生活与个体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将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这里必须强调的两个观点是:一是对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期待,它和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教学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我认为,在作文教学的价值观的问题上,还是要坚守这样一条原则,作文是内在语言、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达,应该在大众生活的视野中,观照个体经验,应该在个体时空的营造中,美化大众生活,独抒性灵与抚慰大众相结合,是无数珠玑美文的共同品质,否则就变成了诓人呓语或者拾人牙慧。二是对语言的要求,要努力刷新一般化的“公共话语”,尝试运用为独特的主体所拥有的“个人话语”。

四、虚实相生――熔铸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作框架下,可以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熔铸人物、结构情节。

一是留白与铺陈相结合,来回应素材的单调。在凸现人物性格的主要事件、典型场景上,我们要做足文章,铺陈有致,水起风生,保证有足够的叙事长度,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在矛盾冲突中尽显人物的生命底色,而不是泛泛而谈,流于虚空,更不能点到为止,不痛不痒,这也是许多学生作文中,题材本身很好,但表现得不够深刻的弊病所在,未免让人引为憾事。而在背景叙事、环境渲染、结局交代、心理刻画等方面,我认为还是应该借鉴留白与点染的手法,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对学生作文而言,似乎太过苛责,但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用精简之笔,完成对背景故事的交代和对特定环境的描摹,以及运用戛然而止、余韵犹存的笔调,延伸读者的审美想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这类作文的构思中,一定要强调不拘泥、会剪接、能割舍的剪材意向,以使文章开合有度、兼具事实力量和遐想空间,从平庸的叙事和满纸的唠叨中解脱出来。

二是自知与他知相结合,来回应视角的僵化。综观现在某些学生作文中笔法单调、场景单一的问题,可以发现,不善于转换视角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巧妙地转换叙事视角,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行文更跌宕、情感更充盈呢?我认为有两种途径是简捷可行的。

首先是在原先设定的叙事框架中,增添新的陪衬式的人物,增加侧面烘托式的场景描写,也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不要完全拘泥于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条单一的线索,可以采用旁逸斜出、荡开一笔的手法,说不定能横生妙趣、别具新意。

其次是在语言表达上,在描摹场景、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富有感彩的语汇,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倾向。在对话过程中,适当穿插叙事主人公的心理语言,或者带有全知视角色彩的旁白,在心理描写和扼要的议论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显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揭示写作意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动笔之前有文章,构思训练很重要,是“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作文走向明朗、生动的必由之途。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单元教学模式 下一篇:“嚼”出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