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叙述人称

时间:2022-07-24 06:59:09

记叙文中的叙述人称

阅读指津

记叙文中的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就是作者以当事人“我”(“我们”)的口吻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我”在文章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甚至只起到穿针引线(线索人物)的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便于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做出直接的评价。其不足之处在于,作者难以直接表达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使作者在反映生活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人称“我”所指代的人有两种情况:在纪实性文章中,如回忆录、散文等,“我”就是作者本人;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中,“我”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可能有作者生活的影子,但不能理解为作者本人。

二、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你”较少使用,在抒情性很强的文章里,往往与其他人称,尤其是第一人称结合使用,有时是把被叙述的对象称做“你”,有时是把读者称做“你”,以增强交流感和感染力。

三、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作者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以第三者的口吻用“他”(“他们”)叙述人物和事件。

第三人称的叙述被称为“全知视角”,也就是说,叙述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自由灵活,可以完全根据需要设计环境、情节、人物命运,可以更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相对于第一人称,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真实感、亲切感较弱,内容情节虚假性明显。

模拟训练

我们多少都往前走一段

伊 心

前几天有个姑娘给我发豆邮,内容有点沉重,大意就是说农村长大的她从小一直过得很辛苦,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原本以为生活可以变得轻松一些,可刚参加工作工资并不高,补贴完家用之后仍然寒酸拮据,辛苦和烦琐也让工作的乐趣慢慢流逝。

我不知该如何回复,但想给你讲讲家宁的故事。

家宁是我的一个姐姐,在一个人均年收入大约只有一千元的村子里长大。她还有个年龄只相差四岁的弟弟,姐弟俩庞大的学费支出,艰苦的学校教育环境,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凡此种种,都压在家宁心头,家宁却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

家宁说一路走来她心底只有感激,全是感激。因为相比于和她同龄的喜欢读书却被迫辍学、辛苦外出打工、不到20岁便草草嫁人的女孩子,她深觉自己无比幸运。

家宁学建筑,毕业之后,找到的工作是一家刚刚起步的设计院。前6个月月薪只有700元,还天天加班。我们都为她感到委屈,但家宁觉得那地方不错,因为人少,大事小事都由她经手,虽然一开始待遇差,但喜欢的工作环境和很多的锻炼机会才是诱人的。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她办公室的灯光每晚亮到几点她才疲惫离开,也不知道她工作之余如何挤出时间去考建造师的职称,只知道从月薪700元到7000元,她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这几年来,家宁过得踏实满足,慢慢也实现了很多之前碍于经济原因无法实现的愿望。

比如她想去旅行,以前哪里也没有去过,但工作之后表现出色的她经常被公司派去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几乎走遍天南海北,最近还去了韩国和日本。比如她想读研,大学毕业时急着工作养家糊口,前年攒够了学费,终于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在职硕士。

亲爱的姑娘,人人都愿一路顺遂,可他人永远无从了解你所经受的一切苦难负重和挣扎困顿,所以任何隔岸观火的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何况我连安慰也无从言说,只能讲这个故事给你听。如果它能给正在夜路上跌跌撞撞不知终途的你一点点光亮,一点点勇气和一点点力量的话,我深感荣幸。

既然都已经走了那么远,为何不再往前走一段呢?说不定不远处就有光。

“2014,我们多少都往前走一段。”这是我的朋友尹总在元旦那天发来的微信,以此与所有人共勉。愿我们都能找到心底的热爱,就算那些障碍还在,多少也要更强大一点,再强大一点。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7期,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我不知该如何回复,但想给你讲讲家宁的故事”中“你”指的是谁?

2.请简要谈谈本文使用叙述人称的特色及其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愿我们都能找到心底的热爱”?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之理清记叙顺序――倒叙 下一篇:浅析城市桥梁挂篮悬臂施工法的步骤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