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出语文味儿

时间:2022-10-13 02:45:14

“嚼”出语文味儿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的,贾岛“推敲”“一字之师”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逐段逐段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繁锁分析,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教学少了。缺少了语言“咀嚼”与品析的语文课堂,总觉得少了些“语文”味。

语文课堂为什么要重视语言的品味?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1】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于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鉴赏力。学生语言感受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只有依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可以更深一层地领略文章的“语言美”。陈钟梁先生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2】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地领略到“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

4.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儿,避免语文课的异化。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较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环保教育”课等,而加强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训练,可以避免这种语文课堂的异化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咀嚼”语言呢?

1.要融于整体教学设计之内。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赏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要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主旨的领悟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要融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之内。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学的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我的教学设计是紧紧抓住“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一重点段落进行体会的。而在欣赏这一段落时,我又让学生抓住父亲爬月台时“探、攀、缩、倾”这几个动词,来体会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而攀爬之难更显父爱之深,这样就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地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人物情感的体会中了。又如教学《孔乙己》,在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时,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欣赏“大约”和“的确”的含义,并辨析这两个词是否矛盾,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文章主旨的把握融合起来,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紧贴语境品语言。中国汉语的特点讲究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课堂上的语言品味可能只是较多地关注某些字、词、句,但是不能太绝对化,在课堂实施中应该把这些字、词、句的品味、赏析与上下文结合起来,甚至要放在全篇课文的语境中。只有紧贴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字、词、句的内涵,才能更全面,更准备地“咀嚼”语言。例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在引导学生赏析朗读“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句时,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想一想应该怎么读。闰土“终于”“恭敬起来了”,他竟然把我喊“老爷”,这些说明闰土已经不是把我当作儿时的玩伴、地位平等的好朋友来看待,也说明他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非常深,再联系下文的“我打了一个寒噤”“可悲的厚障壁”,自然就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蕴含的丰富情感了,再让学生朗读时,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读出闰土那复杂、矛盾的心理来。

3.灵活运用多种“咀嚼”语言的方法。品析语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换字法”“漏字法”“添字法”“调换法”“比较品味法”“朗读体会法”等,使用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进行选择。如教学《春》时,教师问:“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能否换成“叫”呢? 教师采用“换字法”和“朗读体会法”, 让学生把“闹”和“叫”分别放在句子中,反复地朗读比较。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出“闹”比“叫”要好,“闹”字有繁忙、热烈的含义,更有画面感,能更好的表达蜜蜂采蜜紧张忙碌的情景;同时,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更形象具体,而“叫”则没有此效果。

4.设计问题的角度要小,尽量曲问,避免直问。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品味语言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提问的方法。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化大为小”,把较大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大问题;要“化直为曲”,尽量从侧面、从对立面进行曲问,尽量避免直问,通过一个个问题逐步深入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就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于勒叔叔原来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等问题,指引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咀嚼”语言,体会情感。在一个个又“小”又“曲”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既深入对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进一步地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

在琅琅的读书中,教师引领学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逐步深入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课堂,语文“味儿”更浓,更香!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P2

【2】《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7-8期).语文报社出版,P14

上一篇:写人式记叙文构思四部曲 下一篇:全语言教育艺术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