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问题

时间:2022-09-22 10:42:35

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问题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稳定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虽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但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厦门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劳动人员进入,其就业形势还颇为严峻。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介绍厦门地区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然后结合全国形势,分析当前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最后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就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改善厦门地区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厦门地区;就业能力;对策与建议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随着经济产业变动,劳动力供应的适应和变动却不能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所吻合,从而导致一部分劳动力走向失业的现象。通常来说,结构性失业是由劳动力的需求方发起的,因而在性质上是属于长期持续下去的。厦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其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尤其是在近年来,结构性失业问题愈演愈烈。因此,解决厦门地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刻不容缓。

一、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问题表现

(一)劳动层次出现失衡

首先,2008年的失业人口在二次就业后仍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加上厦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持续增加,就业压力愈发沉重。其次,公有制企业劳动力需求在持续萎缩,而非公有制劳动力需求则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唱主角”。据数据统计,在2011年就业的80.82万人当中,机关单位就业人数占5.5%,国企占19.6%,集体企业占15.5%,非公有制企业占87.5%。再次,结构性失业问题仍将继续加重。随着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厦门地区当前劳动力资源在种类、层次上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衡。根据厦门市前几个季度人才需求情况来分析,用人单位对高中文化水平或者以下的新生劳动力的需求量仅占31.8%。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会面临就业难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重就业压力

目前,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矛盾。2011年6月4日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所有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占29.5%;第三产业占35.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显著提升,就会造成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这给今后就业工作增加了压力:一方面将长期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厦门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正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比如很多跨国企业要具备能够突破传统行业知识束缚的、具有先进管理和科学知识,并且能够独立开展国际信息交流的高端型人才,但目前,在厦门地区,这种高端型人才十分急缺。另一方面,部分失业人群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就业定位或定位不准确,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做哪种工作,反而把自己愿意做哪种工作放在首位来找工作。这一类人在找到工作后常常觉得自己不能适应,从而又很快回到失业者队伍当中。而这部分人群,也是厦门地区主要的长期失业群体。

(三)就业需求人数多,本市人员就业机会少

随着厦门地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数进入高峰期,2012年将有大量下岗待业者、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够继续升学的人以及高校的毕业生组成一个庞大劳动力群体。但是,根据厦门地区2012年GDP增长的情况来看,只能够提供38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这就说明着将有大量劳动力面临着无法就业,这其中还不包含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

通常情况下,厦门地区外来劳动力年龄主要在16~26岁之间,主要来自中西部农村,与本地劳动力相比,他们有良好的体力,也更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点。与此同时,在厦门,企业雇佣外来劳动者所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等费用要比企业为本地劳动者所缴纳的费用低,因此企业更喜欢聘用那些外来劳动者,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厦门本地的就业压力。

二、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形成原因

(一)教育体制导致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厦门市2011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中所有的求职人员按照文化程度分组,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求职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员占总求职人数的比重为70.15%,无法满足当前技术进步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据统计数字表明,2011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有技能要求的熟练工供求总量为11.8万人次,其中求职者登记人数为3.9万人次,企业岗位需求人数为7.9万人次,市场求人倍率为2.03;同时无技能要求的一般劳动力供求总量117.9万人次,其中求职者登记为55.3万人次,企业岗位需求为62.6万人次,市场求人倍率为1.13。由此显示,技能劳动者和熟练工的需求缺口较大,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将成为其就业的有力保障。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教育体制上的弊端影响。以前,技工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确保了企业的用工,也保证了多数青年的就业。但是现在技工类学校越来越少,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改为职业学院,进而培养本科、专科生,这就使得能够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减少,而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从客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

此外,企业在选人时“门槛”较高,福利待遇一般,吸引力不够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专科学生多,占2/3,层次不是太高。但现如今不少用人单位把“门槛”提得很高。比如一个文员的职位,专科生足以胜任,非要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形成了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一般中小型企业和某些大型企业过多注重企业利润而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必须采取相应的提高福利待遇的措施才能留住职工,如社会保险、公积金、相关补贴等,从而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结构失业重大变化

上一篇:医保缴费年限将各地互认累计计算等 下一篇:悲观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