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内容及其实施策略

时间:2022-09-21 11:39:53

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内容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在对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内涵探讨与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对中学语文情感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教育是认知教育中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培养人文思想的最佳方式,而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的本源,强调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对丑恶事物的否定。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美、理解美,学会审美。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结合起来的教育,才可以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卢家楣认为,情感教学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的含义[1]。姚安宝认为:“情感教育指教育者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与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2]”而鱼霞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将情感教育看作完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3]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情感教育的特点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和学习信念,培养积极的兴趣和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并形成独立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祖国壮丽河山和大自然美景的诗文,也有歌颂高尚品质和人间真挚情感的动人故事。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相融合的美文,不但把人格美寓于自然美之中,而且,那些优美的词语,饱含真情实感,既可以让读者的性情在自然美中得到陶冶,达到净化灵魂的作用,同时又能启迪人对生活展开深刻的思索。再如: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简练清丽的语言中,体会到浓厚的音乐性与回旋往复的主旋律,从而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惜爱之情。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以在课堂上起到感染、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体会到寄寓在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并逐渐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激发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对亲人的爱的情感。

2.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善于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如浴春风的感觉,与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休戚相关,并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世界里,达到忘我的境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工作学习充满自信,把精力集中在挖掘作品的情感内蕴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调控情感,要自己感动,做到自我动情,并调控好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使作品、老师和学生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就应该引发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3.学生的情感因素。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有多种情感指向,除了具有渴求掌握知识的情感外,常常还有情绪安全感、归属感、趣味性、权力和自由、自信心等一系列情感倾向。中学老师必须清楚一点,学生与老师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形成情感和培养情感的场所,由于年龄和经历、时代等原因,他们对很多东西不理解,很好奇,他们想去体验感受,但又受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这个时期他们迫切有体验各类情感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读之功。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4]”。把文章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不知不觉,内容和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5]”。可见,有感情的诵读要以理解为基础,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所诵读的内容,而且要理解所蕴含的情感,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阅读才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才能真正领悟情感,获得美感,并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内心共鸣。比如,在对《故都的秋》进行学习时,一定要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即日寇进逼华北的关键历史时期。作者郁达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怀忧愤对故都秋色进行了描写。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上历史,就会深刻理解文章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通过“清、静、凉”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述的社会和自然中,仔细品味,并展开想象进入创设的情境中,变“他境他情”为“我境我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阅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时,那个怀着亡国后的落寞、失意、凄凉的后主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出现,而当读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的炽热情感中,学生可以看见一个“年年肠断”正在明月夜下思念亡妻的孤独的诗人形象。通过这一幅幅深沉而悲凉的立体画面,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被学生理解了,审美的意识被激活了,学生们不但能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可以透过这些充满感情的文字产生一个个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并充分理解社会、历史、人生的真正意义。

3.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情感。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来陈述事实、表达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由于各种繁重的生活负担或生活压力而疏于和子女交流,父母给予子女的除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外,对他们的感情生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内心情感的不健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引导学生把内心真实、健康的感情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情感体验,教师通过作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与教师在心灵上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感受到亲情、友情的可贵,感受到社会与班级的温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

[2]姚安宝.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文教资料,2005,(10):25.

[3]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

[4][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0,125.

作者简介:董萍萍(1977-),女,教育学硕士,太原市第十二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Auto CAD》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下一篇:传热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