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9-21 04:09:12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培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一、开展“工学结合”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贯穿于高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就不能直接适应工作需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业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基地,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操作要求,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高职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2.工学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可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增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工学结合使高职教育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其师资、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时期,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如果校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使工学结合过程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过程。当然,开展工学结合,需要企业为教学提供工作场所和生产实训条件,而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性劳动,协助其进行生产或建设,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二、“工学结合”实现的方式与途径

实训、实习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基础,校企深度融合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还可以让一些理论课程直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主要设备的技术水平应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这样使校内实训基地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又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社会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一方面,通过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理论知识得到更新,还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应用性技术项目,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为下一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2.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工学结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了要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建设的投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实习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校企深度融合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专业设置依据企业调研。工学结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应该为哪种“工”而学?这是专业设置的问题。答案很显然,学校要真正做到面向行业和地区办学,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合格人才,并办出特色,就必须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动态,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不能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专业采用“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举”的原则进行设置。

②教学计划通过企业认可。不同专业的工学结合如何实施,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这就是教学计划的问题。要改变以往单纯由专业教研室或学院教务处审批教学计划的做法,而是成立由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咨询。可以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教学计划听证会,审查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制定与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包括与“职业能力及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教学大纲、学时分配等等。因为专业设置来自企业的调研,教学计划得到企业的咨询和认可,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有利的保障。

③教师下厂锻炼,提高“双师”素质。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者应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的素质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教师可以以两种身份进入企业。一是作为顶岗学生的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为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和现场指导,解决学生在技术业务方面的疑难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以提高;二是教师下厂挂职锻炼,学校与企业协商签定协议,让教师参与某些产品的技术服务并给予一定的报酬,校企双方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做法避免了以往教师在企业锻炼时,因企业不将其作为自己职工,而基本不予管理或者企业因害怕技术或新产品泄密的而不让教师参与实质项目的问题。我院在这项工作在实施中取得了令人的效果。

④学生顶岗实习,全面提高职业能力。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大大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顶岗实习可以在学生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也可以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接受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工师傅的双重指导和管理。实践表明,只要高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经过规范的真刀真枪的生产训练,到企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适应训练后,一般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所以,企业对实习学生不仅不会视为“负担”,而且普遍持欢迎态度,还给予一定报酬。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顶岗实习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学结合”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强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许多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因人们在观念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市场经济的制约以及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工学结合的做法和深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由于以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沿续本科的学科教育思想,因此在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有些人对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有畏难情绪,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将“工学结合”停留在口号上,并不真正地付诸行动。

2.有些人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十分浮浅,仅将其理解为就是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至于如何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与监督。

3.由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有限,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不深,或在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上的机制问题考虑不周,致使教师的下厂锻炼和学生的顶岗实习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工学结合”中“工”和“学”的比例问题解决不好,如果说以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偏重的是“学”的话,有些人认为现在的高职教育只是强调“工”了,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干活就行了,不再重视理论的引导和提高,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学”是为了更好的“工”,“工”可以促进“学”的深入,它们相互促进。如果因此而不再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失去自我学习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从而很快就会被新技术所淘汰。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上一篇:试论武术文化的传播 下一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