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余“工学结合”创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2-07-06 04:52:35

高职课余“工学结合”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更早熟悉、了解旅游企业文化,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成为广大旅游院校教学工作者亟待探寻的课题。而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旅游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课余时间;工学结合;人才服务公司;旅游专业

作者简介:张建庆(1970-),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李龙(1980-),男,甘肃天水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15-03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1]面对当前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在改革和探索中形成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旅游院校的办学模式,成为广大旅游院校教学工作者亟待探寻的课题,而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用短期工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课程学分,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实施工学结合又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课余工学结合新模式

自2010年以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积极探索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新模式。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旅游专业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了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旅游人才工学结合基地,充分发挥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使2010级学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组织保证,构建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

为使旅游专业学生工学结合实践活动模式有效实施,2010年9月,学校成立了旅游学院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旅游学院全体学生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由学院工学结合基地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领导本院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实践活动。该委员会下设旅游人才服务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成立五个部门进行运作,负责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方案制定,以及业务拓展、培训、组织实施、学生考核等。旅游人才服务公司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设有五个服务团队,满足不同旅游企业的需要(如图1)。

1.业务部:负责旅游企业短期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积极寻求高质量的旅游企业用工需求渠道,签订人才服务临时合约,确保学生工学结合的用工需求。

2.培训部:成立各服务队的指导老师团队,负责对队内学生的实用性岗前培训和岗中指导工作,使每位学生在外出服务前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满意。

3.调度部:负责全院学生的招聘、派遣等调度工作,组建工学结合团队,落实工学结合安全教育,安排旅游企业用工需求,跟踪服务流程;考核学生工学结合学时,并进行相应的档案登记。

4.教务部:与企业方合作考核学生工学结合的成绩,结合岗位培训成绩、工学结合服务学时,最终评定该学生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学分。

5.财务部:负责工学结合外出服务过程中的费用收取、支付,规范日常收支账目,并接受学校财务的监督,做到收支平衡。

以上各组人员除培训部由专业教师担任外,其余各部成员在教师指导下以高年级学生担任相应日常工作。

(二)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工学结合学分

从本校旅游专业2010级新生起,规定每位学生需在第2~4学期参加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7天进行工学结合活动,在完成学时数并经培训、考核合格,给予1学分,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总学分为3学分,分三学期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相关学分。

(三)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运作流程

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对外主要业务是拓展用工需求,并签订相关协议;对内主要开展学生培训、调度与考核工作。具体运转流程如下:

1.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操作流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从与旅游企业洽谈开始,签订用工培训与派遣协议、跟踪服务与考核,完成一个单元用工需求与服务的流程(如图2)。

2.学生工学结合服务流程。学生从报名开始,至服务结束,完成一个工学结合项目,进行考核登记。每一位学生需经过报名、培训、工学结合、考核、登记等流程,才能完成一个工学结合项目,多个工学结合项目的考核汇总就是该学生的最后成绩(如图3)。

(四)完善的学分考核制度

尽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但为保证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更好地让学生为旅游企业服务,实现学生与旅游企业双方共赢,学院专门设立了相应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学分,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岗前必要技能考核、岗中企校考核、服务时间考核,全方位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专门为各旅游企业设计相应的考核评分表,包括出勤、劳动态度、工作时间和质量评定等综合考核体系,对不合格者要求补修、重修该学分。

(五)重视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手续

为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精神,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保障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生活和生产安全,旅游人才服务公司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和企业、家长、学生三方签订相关安全协议,多渠道灌输安全意识,并为全体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对远距离旅游企业的工学结合活动要求企业提供交通工具或学院派校车接送,确保学生在工学结合活动中的安全。

二、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构建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工学结合是指高职旅游专业在校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旅游企业进行的旅游服务。通过课余时间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接受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活动也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该活动纳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课余时间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新模式。从上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炼出适合旅游院校的创新型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实践模式框架。

(一)整合旅游企业用工信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

为确保旅游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接受工学结合活动,学校应建立相关团队收集各旅游企业的用工信息。以学校原有实训基地作为起点,与各基地签订工学结合短期工、临时工服务协议,满足在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课时需求。也可借助当地政府、劳动部门与旅游企业签订短工服务协议,通过多方整合,使足够的优质用工需求确保本专业学生开展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活动。

(二)设立相应职业素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旅游院校应该把课余时间工学结合设立职业素质学分或工学结合学分,可把原来的认识实习、岗前实训等实践课程合并,采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使之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的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成绩记入学习档案。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小时数,完善考核方案,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取相应学分。

(三)强化岗位基础培训,满足旅游企业用工要求

为提升旅游院校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满足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的用工需求,专业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工学结合一般可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而此时学生未接受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院系可成立相应的服务团队,配备专业工学结合讲师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短期岗前技能进行培训,以在将来外出服务时满足旅游企业需求。高质量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可以不断提升院校声誉和品牌。

(四)完善课程考核制度,不断提升工学结合质量

作为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必须有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工学结合的质量。学生取得该学分,可从三方面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工学结合服务校企双方考核、工学结合时间考核。编制相应的考核体系与表格,落实相应的考核人员,规范登记学生的工学结合时间,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

(五)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构建平安实践活动

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校的大事,校外实践活动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在校内学习更多。防患,是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开展的必备条件。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无论从交通安全、工作岗位的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都必须严格要求,不断灌输安全意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做到主观上万无一失。不但学校和学生同时要做好人身意外保险,同时与用工旅游企业签订相应的劳动安全保障。在交通问题上,要校企双方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利用校车、企业车辆接送学生,确保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全方位的人身安全。

三、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校企双方共同需求

目前旅游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基本上以课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努力形成教学一体化。尽管采取这一工学结合授课模式,但与旅游企业实际操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较弱。如何在顶岗实习前,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与旅游企业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寻求在校求学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是旅游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活动,是校企双方共同的需求。

(一)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

旅游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培养较为熟练的职业能力并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员工的身份进入旅游企业进行互动实践。通过在校期间与旅游企业的工学结合活动,学生能实现教与学的“三个结合: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即每一个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受教育者,实行职业素质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即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课余时间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经验,使学校教学内容与顶岗劳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2]。通过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使学生熟悉旅游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接受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氛围的熏陶。不仅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接触了真实的企业情境,适应了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培养。

(二)课余时间开展工学结合可以部分解决旅游企业旺季人才需求

无论是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会展企业,绝大部分旅游企业都有淡旺季人才数量的不同需求。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多样化,为满足旺季的人才需要,旅游企业会在社会上招聘大量的短期工、临时工。短期工、临时工的补充,大大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旅游企业用工储备上也可以降低至最低人力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对旅游企业而言,一般都是周末、节假日是接待旺季,平时是接待淡季。旅游企业在接待旺季时需要大量员工,而旅游院校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这些课余时间是最为空闲的时段,可以充分弥补旅游企业用工不足的缺陷。正是基于双方强烈需求,通过课余时间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既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让旅游企业在旺季缓解用工不足。

四、结语

成立旅游人才服务公司开展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是遵循高职教育强化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和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全面开放的教育模式。通过虚拟或注册的旅游人才服务公司这个平台,在实际的职业实践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按照岗位的程序组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岗位认识,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快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的职业敏感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判断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同时,由于旅游人才服务公司更贴近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不但在以后的顶岗实习过程学生可以做到零距离的职业适应,而且使学生更早的明确了就业方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通过公司化运作的课余时间工学结合模式,区别于以往学生散兵游勇式的勤工助学,规范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新的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更具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提升旅游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创出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张建庆.旅游院校与周边景区开展第二课堂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5).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