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7:13:53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1

关键词:西方文化教学;民族高中;英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西方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正日渐凸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早已明确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之一,足见新课程标准对西方文化教学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指出了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好处:“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也指出“外语教学和文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绝不是一套符号系统,脱离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语言符号体系则无法被定位或使用。外语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相关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个文化的语言。”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该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民族高中学生英语基础本就薄弱,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更加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而言,兴趣在英语学习当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民族高中课堂上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然而,当前的民族高中英语教学似乎并没有注重西方文化知识教学,教学依然只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笔者展开了针对民族高中西方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1)民族高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2)民族高中教师对西方文化的教学现状是怎样的?2.研究方法本研究报告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某民族中学为代表展开研究。依据《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问卷》,笔者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关于教师的文化教学现状和学生的文化学习现状,两份问卷均设置了10个问题。问卷是随机抽取了该校160名高中生和5名教师,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收取学生问卷160份,教师问卷5份。问卷的统计形式以百分比进行分析。随后笔者采访了该校高中部两名英语教师,就文化教学现状背后的原因及提出的建议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研究结论

1.民族高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现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次研究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格左侧栏表示题号,字母A、B、C、D表示问卷中的选项,百分比表示选择该选项的学生在总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根据表格,第一,67.5%的同学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很高,并且有57.5%的同学认为英语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很重要,95%的同学喜欢老师在课上讲解西方文化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很高,并且认同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在英语教学中,85%的同学认为应该包含文化教学,72.5%的同学认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语学习重要,这一点上大部分同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第三,在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方面,55%的同学都是通过网络获取,有40%的同学是依赖英语课堂上老师的补充,这说明一方面,学生自觉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第四,有关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自觉性方面,50%的同学每周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仅为半小时,30%的同学为一个小时,这说明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结合第一点所述,学生虽然对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真正去了解的还是少数。第五,关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材安排方面,87.5%的同学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内容较满意或满意,说明该校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涉及还是令学生满意的。2.民族高中教师对西方文化的教学现状第一,一半教师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很高,而另一半教师感觉一般。说明教师自身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有待加强。这点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教师反映现在的培训中几乎没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培训,并且他们很希望能够展开这方面的培训。第二,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所有教师都认为应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并且有83%的教师认为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这点在访谈中同样得到证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有33%的教师表示有时间讲解,只有17%的教师会经常引导学生。究其原因,有83%的教师认为是受高考的高压影响,使得西方文化教学不能得以施展,说明高中英语课堂还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高考是高中英语课堂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的最大障碍。第三,在学校平时的考试中,37%的教师表示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对文化知识方面的题目涉及不多,这说明学校平时的考试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考查也不够多。在对现行教材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认识上,37%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教师整体对上海新世纪版教材所囊括的西方文化知识满意度不高。

四、教学启示

第一,教师方面。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西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教师要加强自身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加强自我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自如地将西方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穿插在自己的教学中,并及时将当前西方国家的一些状况告知学生,比如总统大选、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现行的教师培训也应注意加强对教师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弥补教师自我学习的不足。第二,学生方面。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比如互联网、图书、与外国人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学生可以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充实自己的英语学习。第三,教材和考试方面。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渠道,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应当适当增加西方文化知识的比重,编者可以采用小故事、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另外,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考试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指引,适当增加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考查,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背景,将考题融入其中,学生自然会倾向于该方面的学习。以上是笔者根据民族高中目前的西方文化教与学的现状,从教师、学生、教材和考试四个方面给出的一些建议,只有将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西方文化在民族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渗透。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2

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以及发音体系,还要了解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为我们实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以及可行性。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也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帮助我们把握现状,认清形势,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发现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我们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并借鉴有关文献(林丽香2014,曾佳佳2011)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5道选择题。问卷设计主要考量教学目的、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第二课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汇总。下面是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第一道题是关于学习目的的,从问卷结果来看,36.4%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英语运用能力,24.6%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21.9%的同学选择了兴趣爱好,只有1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这说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没有把提高人文修养这一目的当作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是把提高语言能力当成了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道题调查了学生对英语中人文现象的态度,与第一题相反,有一半多的同学对英语中的人文现象非常喜欢,比例达到了51.9%,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说明英语中的人文现象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至第六道题考查了英语测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老师讲授的人文知识考试中不会考,36.9%的同学会不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24.6%的同学会仍然重视,38.5%的同学则无所谓。如果英语测试增加人文测试,58,3%的同学会增加人文学习的时间,35.3%的同学会保持不变。44.9%的同学认为英语测试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40.1%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只有3.2%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考试中经常回答与人文相关的试题,21.9%的同学选了偶尔,49.2%的同学认为几乎没有。这说明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考试中考察人文知识,学生就会更加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反之亦然。当前大学英语的考试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非常少的,将近一半的(49.2%)同学认为考试中几乎没有关于人文知识的试题。

第七题是关于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讲授人文知识的频率的。31.6%的同学认为老师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48.1%同学认为老师偶尔会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只有19.3%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会讲授人文知识。54%的同学认为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到的人文知识偏少,23.5%的同学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人文知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的人文教育是有限的。

30.5%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重要,39.6%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29.9的同学则认为不重要。关于自己会怎么做时,15%的同学会经常努力去理解英语文章中的人文内涵,39%的同学偶尔会做,42.2%的同学几乎没有做过。虽然有些同学也意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如挖掘人文知识。

第十一和十二?}考查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仍然以讲解单词、语法为主,36.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主要讲解单词和语法。17.1%的同学选择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与他们对老师的要求相一致。40.6%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单词和语法知识,只有15.5%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问卷中的第十三、十四题是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的。40.6%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有时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36.4%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很少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传授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当被问到最喜欢英语老师采取什么手段来向你们解释说明某一文化现象时,35.8%的同学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次是实物教具。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这主要归因于多媒体设备的各种优势:图文、声音并茂,直观生动等特点。第十五题是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德语功能,能够辅助人文教育的实现。38.5%的同学认为学校经常举办像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话剧类的第二课堂活动,34.8%的同学认为学校有时会举办此类活动。

三、分析和讨论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交化交际意识;班课教学技能

1 多样文化交流现状及学会交流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20世纪30年代,Bateson 的“文化接触与分裂创始”(Culture Contact and Schismogenesis) 这篇文章当中提及此概念。文化不可能是独立而且分散的存在,一定是多种因素融合下产生的,是一个抽象体。既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人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语言,准确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美洲和非洲的男人和女人,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人,他们作为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在共存中通过对方的存在而相互定位。“英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Bateson认为,通过研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接触,就能够了解处于冲突之中的群体互相协调、友好相处的过程。”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质应该是教授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体系。显而易见,学习英语的课堂上不能用汉语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授课教师需要设身处地、情景带入地演绎文章并进行教学, 不能随意散漫、灌输式地教授知识,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被动接受是不可取的行为。文化是贯穿于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每个部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使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互相兼容,相得益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 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外语文化容忍度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交际对象的思维定式、认知方式、民俗风情和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明了。举个例子来说:

用英语为交际媒介的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英国学生在初次见面时可能会这样打招呼:How do you do(您好) 或者From now onwe are no longer strangers to each other, have more contacts in thefuture.(我们不是外人了,以后多联系) 。很明显,前者是依附 于英语文化的;后者是依附于中国文化的。可能还是依附于英语文化的后者显得更自然,更地道。学会因此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则是培养跨文化社交意识的关键。

2 高中跨文化交际群体现状分析

2.1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在我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学生具备交际能力,就能够认识到国家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并能够处理好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提升学生的 语言素质水平”。国家课程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仅如此,还告知其必要性。首先,我们明确高中生跨文化交际主要接触的来源,授课教师主要以英语老师为主力军且在教室进行授课,就国内现状来看,高中生容易陷入题海战术,对英语学习中了解西方文化 和背景的必要性认识较为浅薄。作为授课教师,从根源上改变学生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其次,授课教师自身需要认同高中阶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这一观点,以听力考试为例,听力考查到底是什么?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能否选对答案,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前瞻性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英语是贯穿学生漫漫求学路上的一道风景线,高中生下一阶段是大学生涯,下一阶段是研究生、博士生。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英语的学习,若想取得不错的成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连英语国家的人如何说话、有何习俗以及文 化背景都不清楚,简直是无稽之谈。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是打开新世纪的大门。因此,学好英语的路不拥挤,跨文化外交认识值得被重视!

2.2 高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难点

当今阶段,各大地区和学校的高中课堂仍旧以考试为依托,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法就是大量输入,输入的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几大部分,其中写、译占了百分之八十的比重,课本和高考试卷被师生奉为经典,背单词、背作文模板、背语法结构 ,这些都是英语课堂老师重视、学生爱听的内容。那听、说、读这三部分比重自然而然就被降低弱化了。恰恰是听、说、读这三部分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内容反而被忽略。这是对“哑巴英语”的真正诠释,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既然无法体会到英语国家是如 何进行交流、如何交际,那么教师逐渐脱离西方文化环境转向以教学为目标,学生也无法浸泡在西方文化中,久而久之,跨文化交际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跨文化交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 高中教材不够完善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大力展开,如今的英语教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更偏重与口语训练和交际,在每节课之前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们进行对话交流。变则通,通则久。改革是推动任何事物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当你翻开书时,高中英语教材上标注的要么美式发音要么英式发音,放的情景和漫画均是与美国和英国有关,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难道学习英语就是要研习英美两个国家的言语和文化吗?英美文化和语言的确是更悠久,但是学习内 容不全然是这两国。其二,跨文化交际一定是多种文化交流的现象,既然是跨文化就需要进行同类型比较,教材中的设计均是不同情景下英文的表达,但是没有设定同样的情景下中文是如何表达,犹如半空中架起的桥梁,悬空而立,必然不能通行。高中教材已经改善很 多,但任重而道远。

2.2.2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顺利地进行对外沟通,但是高质量的英语交流是建立在一定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文化冲突现象。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国内外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应试体制下学习的重心不 得不转移,学生学习英语的重心是学习单词、固定搭配、写作等理论知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却没有得到重视,最终结果就是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2.3 教学结果评价不够先进

结果是对过程最好的反馈与评价,跨文化交际实施的成果如何?通过问卷调查来看,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检测。检测方式是闭卷考查形式,若是市级以上条件好的学校会有英语角、外教授课等形式。但普及性最好的还是试卷,仅仅 通过试卷反映高中生英语水平比较片面,不够先进的评级体系也是影响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谷启楠提出我国外语教学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具备以下目标:

1) 理解外国文化;

2) 对外国文化抱有正确态度;

3) 具备交际能力;

4) 能获取文化信息。

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要引入文化教学,也就是说,坚持通过语言学习去了解其文化的原则,学生要同时学习语言和文化两个符号系统。具体举措如下:

3.1 培养跨文化情感和交际认知

《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界定情感:“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不是与自己本身的需求相符合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如,通过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换位思考能力、和形成得体的对外交际能力。作为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一名成员,个体往往都带有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色彩,习惯了用本民族文化标准去评价其他文化,对外来文化存在一定的文化思维定式、偏见,甚 至是反感情绪。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课堂体系,有助于增加学习者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正确认知,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

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应当严格按照高要求,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升高中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如:听力可以达到听懂英语对话的水平,掌握中心大意,抓拢住对话的要点和细节。口语表达,可以 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表达出个人的切实情感、态度、立场等,能够陈述一些基本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得体,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2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

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日日新,苟日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些大,如果不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就落伍了,因此就得跟上新鲜血液的步伐,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一些英文原版电影,生动有趣的有声课堂容易 营造出一种仿真化的英语学习氛围,汲取英语文化中原汁原味的营养,避免触碰到文化禁区。教师还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讲传授文化和介绍其文化背景一起融汇到现代化多媒体课堂之中。同时,教师在选择跨文化交际素材时,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互动的场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偏好设置,一股脑的大量推送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声,接收学生的反馈,不能把课堂演成一言堂,而是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讲授内容结合起来。(2) 依照课程性质,分清主次。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旨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板,通过有声有色的影音类资料帮助学生立体地掌握英美国家的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试听”教室 ,还是一个提升学生地道地听力和口语表达的场所。

3.3 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

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还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都不够精准,还沿袭旧的评价方式,高中英语教学考评体系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基础知识的以及每部分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素质全方位多角度进项评价,全面的考评分析,既 要科学地、系统地发挥考评功能,还要使考评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总之,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与跨文化能力培养都不容小觑,必须多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4 结束语

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错综复杂且任重道远的过程,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和交流习惯,跨语言交流过程当中会存在重重阻碍,既要求老师拥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又要求学生转变思维,不只是埋头伏笔专注试卷当中。

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目光长远地去投资英语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言语知识,而且要培育孩子对不同文明的认识,发觉到英语学习学习其中地道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通过兼容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认识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评价力和包容度,教会他们用理性的眼光去接 受新的知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理想彼岸有明灯在指引方向,即便困难重重,当代高中生仍旧需要拥有全球眼观,用更广阔的眼观看世界。

参考文献

[1]兰玉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英语广场,2019(2):39-40.

[2]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娟.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4]马道山,肖立新.外语科研文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7.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高考;耦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高考作为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影响。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思考

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一线教师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以下教学模式:一是"题海式"训练,语文教学参照其他学科经验,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毫无趣味可言。二是"技术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三是"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弱化了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四是"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然而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

1.2高考命题者的主观因素。一是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比如以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偏题、怪题之嫌。再如江苏卷中近年出现的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

2.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高考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叙,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与高考不能完全耦合的现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进一步契合。

2.1教师需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五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恰到好处。

2.2教师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一是教师要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二是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三是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

2.3新课改教学内容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教师应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

2.4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真正的为高校选拔人才。一是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二是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7):67

[3]张钟玉.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7-10

作者简介: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5

对高考作文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是2002年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响来自于语文考纲,考纲是《大纲》《课标》的执行方案以及观念的具体化。新课标、新考纲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显然,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标准。据此,笔者对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了以下预测:

一、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

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卷的四个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还有其他省份的几个话题,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高考,“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二、从审美引申到文化

《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2004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有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畴。

三、考查语言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

《课标》要求“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考题:90年代有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反映环保问题;上海卷,近年来有假设从某刊物的几个栏目中选一个进行编辑;以前上海卷连续两年有写小作文、两分钟的发言稿,是从考查“说”的角度出题的。其实,还可以写讲演稿,辩论、采访、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既考了“写”,又考了“说”,把高考作文与语文活动联系了起来。

四、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

2004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写人,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

针对高考作文中出现的“胡编乱造”“四不像”,内容空泛,缺少生动的记叙,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现象,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的条目,并且对“四不像”类的作文一律封杀,不予及格。为了从根本上整治“四不像”,为了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训练体裁一致,话题作文开放式的“体裁不限”的规定,有可能要改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6

[关键词] 框架理论 认知框架 英语阅读 实验性教学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完成时,可能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是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却与他们的考试成绩不相符,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方面,学生的表现大不相同,有的学生成绩较为稳定,有的学生起伏不定,即使是那些表现稳定的学生中也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阅读理解的主题差异导致得分差异,即遇到自己熟悉擅长的主题时,他们很少失分,但是在遇到某些陌生的主题时,他们失分就会很严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英语知识的储存混乱、随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从理论上深度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或者说,虽然透彻分析了学生学与用脱节的深层原因,却不在实际的教学中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认知层面的语言研究和教学实践将为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提供可参考借鉴之法。

一、认知框架和框架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为英语学习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研究打开了大门。C. J. Fillmore最先把框架概念介绍到语言学里来。1975年,他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Fillmore,1975:124),是“认知结构”,其知识“被预设为由单词编码的概念”(Fillmore,1992:223)。1982年,他在《框架语义学》中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把框架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典型”,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间的一个接面”(朱永生,2005:131)。认知语用学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的结果,即概括或抽象化的结果,因此具体场合及个中经常用到或出现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这样一来,具体语境可以通过使用者的经验被内在化结构化为认知语境(Leo Hickey,2001)。Taylor定义框架为“连接一个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Taylor,2001)。因此,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

认知框架具有稳定的基本构成成分,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状态的特征。例如,由买方、卖方、商品和付款等基本角色构成的购物框架。框架基本构成成分相互密切联系,任何一个框架基本构成成分一经提及,整个认知框架就可以被激活。以[医院]框架为例,当[看病]激活了整个框架,框架中的其他一系列基本成分(如医生,护士,挂号,门诊,病历卡,医保,化验,取药等)也就不言而喻了;其他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激活同一个[医院]框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被激活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这一点在各种语言中都适用。认知框架又是由不同的次框架所构成,如医院活动可以包含咨询、看病、诊治、科研等多种行为。次框架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与框架整体相关的特定情景知识。此外,框架内的各成分可以通过提供依赖语境的原型来进行“默认指派”(default assignments),即给常规条件下的框架空位赋值(汪立荣,2005)。例如,次框架[看病]中,必须先挂号后看病,专家门诊很难挂,必须先付费后取药,等等,这些意料之中的事都来自我们的经验并贮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它们是框架系统中一个部分并影响着我们使用和理解与框架系统有关的语言。

二、认知框架和语言学习

框架是一个概念系统,语言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可能有限,但当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认知资源,激活听者头脑中预设的网络,从而激发起各种认知活动,建立起无数联系,协调各种信息,创建各种映射,各种知识的结合使得认知系统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意义完整、逻辑合理的框架(马伟林,2007)。

框架与语篇的连贯密切相关,词汇资源激活框架,框架限定词义,词义的确定有助于篇章的理解。框架理论认为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使得词汇具有了意义,它们和语言知识很难分开,某些特定的词汇和结构激活读者/听众头脑中对应的框架,不参照词汇所在的框架,意义无法实现。Fillmore提出除了词典所列出的客观意义之外,文化背景、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和信仰在确定词汇意义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确定词义和特定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激活篇章所涉及的框架,而框架内的“默认指派”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篇章主题,而充分的理解又会进一步促进词汇意义的确定和掌握。。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认知框架,人类的生活就是一个个框架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语言是对人类认知框架的具体表述,那么语言学习就完全可以遵循这一规律来进行。以框架认识结构的形式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结合了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和信仰的情况下学习英语词汇,并在激发了母语相应框架的条件下熟记和运用词汇,这样英语学习就从一个杂乱无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归纳、整理、运用的简单而系统的语言信息输入输出过程。同时因为框架与语篇的连贯密切相关,框架认知结构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语篇的理解,简化从英语到母语再到英语的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篇章阅读能力。

三、框架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框架理论解决词汇记忆、句子建构、语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学习障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按照框架认知结构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改变英语学习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局面。与此同时,建立在框架认知系统基础之上的英语学习和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熟悉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框架的确定有助于理解词汇的意义,建立语篇的连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确定特定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语言的使用提供理据。请阅读以下这一语篇:

Knowing that I had not stopped anywhere since I left the airline ticket counter, I concluded I must have put it down there… The agent shook his head. Then I glanced over his shoulder at the conveyor belt that was moving baggage from the check-in counter down to the loading area(应惠兰主编,2005:3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该语篇有airline ticket counter、agent、conveyor belt、baggage、check-in counter、loading area等词汇,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确认文章的基本框架为“机场”,尤其通过大致浏览全文,进一步确定文章的次框架为“机场行李托运”,那么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会比较容易,它们分别表示:航空公司票务柜台、航空公司、行李输送带、行李、办理登机手续处、装货区。这样通过整个语篇的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行李丢失的整个过程,也为后文的伏笔做好了铺垫。倘若学生没有通过目的语中的特定词汇触发母语中相应的认知框架,那么对于整个语篇的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认知框架理论有助于学生语言使用思维的培养和使用效率的提高,简化母语与目的语之间信息传递过程和解码与编码环节,还原语言本色,并体现其内在的节约原则和灵活性,激活学生的母语认知框架,并在其帮助下增进语篇理解。

四、实验性研究结果

自2008年3月开始,选取了07级的4个平行班共172名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框架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框架理论的理念,选用了大量难度适中、题材广泛、贴近时代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改进英语阅读方面的习惯和方法。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表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我们选取了自框架理论教学实行以来的三次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8年12月、2009年6月和2009年12月)和未实行之前的一次考试(2007年12月)中的阅读部分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根据所有学生在阅读部分的得分情况,把所有学生分成四个阶梯:100分及以下、101~150分、151~200分、200分以上。然后我们分别对比了各个阶梯的学生数和平均分,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来看学生数方面(见图表1)。

在“200分以上”和“151~200分”这两个高分阶梯中,2008年12月、2009年6月和2009年12月这三次考试人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在2008年12月的这次考试中,由于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刚刚开始使用,学生对之抱有新鲜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英语阅读学习积极性,这使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阅读部分。由此可见,认知框架激发系统对于英语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出效果,其短期学习效果明显。而“100分及以下”和“101~150分”这两个低分阶梯中,2008年12月、2009年6月和2009年12月这三次考试与2007年12月的考试相比,人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9年的两次考试人数接近最低点,可见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已经凸显其长期学习效果。

其次,来看平均分方面(见图表2)。

在各个阶梯中,学生阅读部分得分的平均分都有所提高,且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虽然受到个体差异、试卷难易程度不同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提高幅度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对比总体阅读平均分后,可以发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刚刚使用后的第一次考试,即2008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生阅读得分优势明显。可见,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接受性广泛,效果比较显著;第二,2009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学生阅读部分总体得分提高明显,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再度验证其具有广泛的受益对象,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受益对象广泛、短期和长期效果显著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适宜长期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Fillmore,C. J. 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A]. C.Cogen,H. Thompson, G. Thurgood and K. Whistler(eds.). Proceed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75.123-131.

[2] Fillmore, C. J. & Beryl T. Atkins. 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A]. A. Lehrer & E. Kittay (eds.) 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1992.75-102.

[3] 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Taylor, John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6]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27-32.

[7]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0-143.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7

严格按照教研室统一要求及本校高三备课组计划进行复习。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稳扎稳打,对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面面俱到,即使没有涉及到的,只要和高考有关的,仍有复习的必要。备课要细,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补漏要勤,检测要有针对性。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做准备。第二阶段,知识的网络系统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依托,以第一轮复习为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中学生语文试卷设计)促归纳,让学生对所有考点的知识心中有数并自我成体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这样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的。第三阶段,模拟提高阶段。在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精讲,而且坚决不再留任何尾巴。

二、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高中五册必修课本及《史记》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试图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发展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按照备课组的统一计划,注重每日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名句默写训练,让学生将能拿到的分数尽量拿到手。并且利用好早晚读的时间,安排好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却常读错写错用错的字音字形字义分类归纳,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三、重难点的复习

古诗文在高考中占29分。不但分值高,而且难度大,而这些知识恰恰是学生语文成绩拉开距离最关键的地方。教师如果解决得准解决得好,就解决了语文中最为核心的部位。鉴于此,我用了大量精力和时间首先复习了古诗文。从背诵入手,扎实复习了古诗及鉴赏的所有知识;从阅读入手,解决了文言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材中涉及到的背诵篇目,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文言语感,为准确翻译做了准备。然后根据考纲把15个主要文言文虚词120个主要的文言文实词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活用及固定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及古文化常识都进行了详细的复习。

四、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平时注意以精制滥,认真筛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每周一小练,双周一大练(综合训练),训练适度,效果比较明显。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1)要求学生课余尽可能多读一些精美的时文、散文、小说,归纳积累这些作品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取舍、遣词造句方面的突出之处。(2)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5)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六、认真分析学生每次考试情况,对症下药

每次考试之后,必须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

1.细化内容 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

2.序化训练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练习上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

3.量化分析 对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我们都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软肋”,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深化辅导 课后辅导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一环。

七、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后期,我们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光对答案耗时、耗力。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这一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重方法指导,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八、激发兴趣、营造民主课堂,提高课堂质量

大部分学生总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高考语文成绩完全靠运气,而且到高三,各学科大量的做题,势必给可怜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没时间做语文看语文的局面。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能在课堂上要质量,要效率。努力为学生学语文、自己教语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关注语文弱科同学,给他们精神鼓励,让学生在自信的阳光下成长,学习。对各班成绩优秀但语文总拖后腿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交流谈心,帮他们扫除学习中的疑问,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捕捉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某一闪光点,以此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考试改革 建议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形势是喜人的。“教学改革说千次,不如考一次!”此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不无道理,因为考试不仅具有评定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不科学的考试必然会导致教学背离规律,误入歧途。笔者搜集了近年以来我省各地语文试卷,将这些试卷与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那一套。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状况,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考试内容不全面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重视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互促进”。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常常只考读写,不考听说,导致教师忽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听力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质量不高,有的还不正常开设;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要求不严格,大量存在的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不连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大纲中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写字应与识字并重,而现行语文考试却忽视对学生写字质量的检测,有的即使有此项目,占分很少,评分标准也不明确、不严格。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写字不严格要求,不认真指导,写字课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理解力、表现力乃至智力的综合反映,大纲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培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现行语文考试中,朗读测试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导致许多教师舍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较差。

2.考试重点不恰当

不少地区和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考核那些琐碎的、非主要的枝节问题上,总体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语言的倾向,对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词汇积累量的测查,题目少,分量轻。相反,下面几类题目在语文试卷中却屡见不鲜,有的还占有较大的比重。①内容、情节的记忆性考题:如填空:《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按顺序分别记叙了,,,四个部分的建筑及它们的作用。《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这些题目或许就是阅读课围绕内容兜圈子的根源。②写课文中心思想的考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叙了的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和的高贵品质。(3)解释词语。如解释灰溜溜是什么意思。

3.答案标准化

比如,根据“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写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填“齐心协力”就错;“挤眉弄眼”只能是表示神态,而说表示动作就错。

4.考试方法不灵活

语文考试一直采用书面闭卷的形式,一张试卷定高低。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难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各种语文素质,如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无法检测。查字典本是一种技能,其掌握程度如何,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测查。可现行考试却盛行让学生不查字典做“查字典填表”的试题(这种试题几乎已成了语文试卷的保留项目)。许多字的部首很难确定,即便是出卷者不翻字典也不一定能一下子写准,可是却要学生做,学生吃不准,只好乱猜,如果猜错了,“再查几画”一项必定也跟着错。为了让学生考试少失分,有的老师把大量难定部首的字找出来,先自己查字典,找准部首后,抄给学生,让他们读背,学生苦不堪言。技能训练竟然异化为死抄死背!

综上所述,语文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

语文考试如何改革?

在进行语文考试改革中,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应以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评价作出正确的改革。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征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工具性。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接受和输出生命信息的基本工具。不同语种的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该语种的感悟、内化和外化、运用的综合能力,即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汉语文教育亦当如此。再者是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强调,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级的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力主“工具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体,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纠偏和进步,但面对如今语文应试教育深深陷入机械化、技术化泥潭时,继续持“纯工具论”者,无疑有保守之嫌了。从1955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199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学科性质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人文性”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它以人为世界价值的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超越了疆域、时代和种族诸多隔阂。由于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故语文教育由此内容所决定,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

二、关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就可以了,这可以叫做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确定性,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而是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这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可能将已有知识简单提取出来,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只能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仅以某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根据学习达到的深度的不同,该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把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联系,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基于这种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适合于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多元化评量方法,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这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偏向上:其一,认为知识是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的;其二,知识是不依背景而变化的,如果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就能在任何背景下知道它。

根据以上理论,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议:

1.分项考试。

过去的小学语文考试,多是采用全班笔试,一门课程一份试卷,而对某些实践方面与能力方面的内容,则无法进行考核。实际上小学语文考试,就应包括拼音、识字、听写、朗读、说话、作文等。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可能都名列榜尾;而如果按上述内容分项考试,有些过去名列榜尾的学生,由于某项内容突出,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使这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科实行分项考试,可能检测实践知识与动手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知识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来组织考试,如拼音认读与拼写;汉字笔画、结构与辨析;词语的积累与辨析;关联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句式和语气(标点);语病的修改;修辞的知识;文段的背诵与默写,等等。

语文能力方面: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查。关于听的考查,形式可以有听写词语、句子和一段话,并有意识地加快听写速度,以训练学生书写速度和注意、记忆品质,让学生听一个片断,说出其主要意思,回答指定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和理解概括能力;关于说的考查,除了上面谈到的听后再说之外,还有阅读文章后说话,看图、想象说话,观察事物说话,观察表演说话,辩论说话等;关于读的考查,可以给一则材料让学生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轻重、缓急、语气、感情,对学生的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读完材料,回答指定的问题,并注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以迅速获取材料中主要信息;关于写的考查,低年级主要是写字写话,中高年级主要是作文,作文训练要把写完整的文章和片断描写结合起来,到了高年级,除了继续写完整的文章,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整体构思能力外,仍然要重视片断描写的训练,片断描写可以采取观察描写(人物外貌、动作描写,景物描写),想象描写,内心描写,等等。

2.鼓励重考。

鼓励重考与搞频繁考试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考这个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考试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重考成绩还不满意,允许再次申请重考,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自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重教师的负担,但由于它能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不断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提高教育质量来看,教师付出的这种劳动,是有价值的、高效的。

3.结合情境考。

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口头的、书面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语言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理解能力,二是语汇的积累量,三是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感能力则是语言素质的综合反映。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要着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要坚决废除孤立地解释词句意思的考试形式,以消除单纯读背解释的现象;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要重点检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式能否灵活运用;语感能力的考查,要重点检查学生凭借语感领悟语意和判断语言正误的能力。语汇储量的测查也要重视,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4.实际操作考查。

如查字典的考查,一定要让学生真正使用字典这个工具进行考查。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字,按指定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到统一的字典上查出要查的字(写出字所在的页码);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词语、词组,限定时间,让学生到字典中查出带点的字,选择字的义项(把义项序号写下来),这是据词定义能力的考查。

上一篇:线上教学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