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1 02:18:08

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有很多人研究词汇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就将这一现象进行综述研究。

关键词:词汇,不对称,综述,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最早的不对称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关于语音的不对称研究,涉及到词汇不对称的文章最早的是1981年卢甲文的《单音节反义词的分类及运用》,随后有很多关于成对的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比如有王静的《“黑”、“白”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曾芳、杨小雪的《大/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认知解释》、皮奕的《“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近年来有很多人研究词汇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就将这一现象进行综述研究。

一、不对称研究分类

1.标记理论研究

关于词汇的不对称研究,就不得不提到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有关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由布拉格学派的两位大师N.Trubetzkoy和R.Jakobson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标记理论最初主要用于解释语音中的不对称现象,语言学家们将理论的运用范围扩展到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它是语言中词组不对称研究的基础理论。在词汇层面也经常要用标记理论来解释意义上对立的反义词聚合的一些不对称现象。正确判别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是对语言中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描写的前提。中国学者沈家煊(1999)综合前人研究,把判别标准归纳为以下六条: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历时标准。

因为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因此在进行不对称的研究时,对分布标准和频率标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标记理论对汉语反义词进行研究的主要有沈家煊(1999)石毓智(2001),黄国营、石毓智在《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里,首次将标记理论与汉语反义形容词完美结合起来。沈家煊将形容词分为“大小类”“好坏类”“冷热类”,其分类标准是形容词有/无标记对立程度的差别;石毓智将形容词也分为“干净类”“大小类”“冷热类”,其根据是形容词的数量特征,二者的归类并无实质区别,只是两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沈家煊认为形成标记模式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和评价上都倾向于“常规”;石毓智则认为形成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的决定因素是形容词的数量特征。

以往研究者将“标记理论”用于汉语研究,针对汉语语法层面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现在研究者将“标记理论”用于汉语词汇研究,将观察的视角扩大到汉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有/无标记项作为语素的构词力是不对称的,无标记项构词力强于有标记项。这与句法层面无标记项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相一致。有/无标记项的对立在词法、句法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2.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

早期对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主要有:卢甲文的《单音节反义词的分类及应用》(1981);崔永华的《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1982);石安石、詹人凤的《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1983)。卢甲文主要研究了单音节反义词在构词词序方面的不对称,他认为出现在前边的语素一般表示积极意义;崔永华则在文章中讨论了褒贬义形容词的语义和句法问题;石安石、詹人凤描写了形容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他们发现有些否定式没有相应的肯定式,有的虽然两者兼备,但是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早期的这些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反义词间存在各种不对称的问题,但多以举例为主,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更没有挖掘产生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

目前对于反义形容词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单音反义词的研究上。有段益民的《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失衡看聚合组合的多元对应》,段益民对单音节反义形容词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谈到了单音节反义形容词的句法失衡现象,试图研究在静态中具有多元聚合特征的表度量的单音节反义形容词,在句法组合上的总的非对应性,并解释形成句法组合失衡的多元动因。此外还有占云芬的《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A_1A_2式相关问题研究》,郭怡颖的《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形容词不均衡性研究》,杨希英的《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逻辑证明系统》,孟凯的《留学生反义属性词的类推及其成因》。宋晖的《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

3.具体成对反义词的研究现状

对具体成对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目前也已有丰硕成果。

(1)曹秀玲的《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这篇“这”和“那”在语义上呈现两项对立的理想状态,但在实际语言中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该文统计并描写“这”和“那”在语篇中的分布,最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

(2)王静的《“黑、白”的不对称研究》该文试图以标记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中“黑”和“白”在词汇、语义和语法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细致描写出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况,并深入分析总结产生不对称的原因。

(3)皮奕的《“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该文首先对前人有关标记理论、反义词的不对称以及具体词汇的不对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本文所要采用的一些理论方法,包括标记理论、认知理论、三个平面理论等。该文对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长短”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细致描写出其不对称的情况,归纳出“长短”对称与不对称的规律,并对其原因做出解释。

(4)曾芳、杨小雪的《“大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认知解释》。通过对“大―小”使用频率及表人名词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得出“远”是无标记的,“近”是有标记的,并分析出不对称的原因。

(5)王建珍的《“多―少”的语法对称性与不对称性》。主要从词法、句法两个角度考察现代汉语中反义词“多”和“少”的对称及不对称分布,用新的标记理论对其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做出一定的解释。

二、词汇不对称研究的内容

词汇不对称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在词义方面的不对称包括在具体义项上的不对称和在感彩上的不对称;2.在构词方面的不对称包括词形不对称、在固定短语方面的不对称和在构词其他方面的不对称;3.在组合方面的不对称包括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组合时的不对称;4.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包括充当定语、状语、谓语、补语时的不对称;5.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分析包括语言内部原因和语言外部原因。

三、不对称现象原因分析

词汇的不对称现象虽然看起来毫无规律可循,但是经过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发现它们其实还是有规律的。我们试图探讨哪些因素造成词汇的不对称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首先是标记理论。标记理论在解释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且标记理论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又十分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种现象,人们还没有一个完全让人信服、统一的解释。

其次是对称分布理论。一对反义词最开始两者在理论上应该是对称分布的,但是词汇系统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反义词在分布上就出现不对称的情形,而对称分布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词义的演变规律。语言里词义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词的词义变化可能会引起另外一个词的词义也发生变化,而处于对称分布中的任何一对反义词很容易产生这种反应。

对于成对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我们尝试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以标记理论、对称分布理论为指导,探讨这些词汇在各个层面产生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3.1语言内部的原因

比如“远”与“近”,多少米以内为“近”,多少米以外为“远”,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些导致了具体反义词词汇的模糊,从而导致了成对反义词的不对称。

3.2语言外部的原因

3.2.1认知原因

语言中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与人们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视点,这些多角度的认知视点反应到语言中,就使得语言产生不平衡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典型成员和无标记项在认知上都具有“显著性”的特征,它们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也更容易被存储和提取,因而在形成具体的概念时也最接近人的期待,所以人们常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这也符合人的一般认知方式和规律。

比如“远”和“近”的不对称现象就与人们的这种认知规律有关。一般来说,对于客观世界的事物,人们最先认识到的总是具有突出特征的事物,然后才会认识突显特征不那么明显的事物。比如 “远”比“近”要更具有“显著性”的特征,“远”会最先引起人们的注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人们总是先认识与“远”有关的事物,通过“远”,人们才认识“近”。

3.2.2心理因素

人们通常倾向于只注重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因此人们倾向于把具有肯定值的词当作无标记的,把具有否定值的词当作有标记的。”我们也发现在汉语的词汇层面中,比如“远”具有无标记的性质,是积极的具有肯定值的词汇,多倾向于用来表达美好、正面的事物,如“远走高飞”、“远大志向”等,“近”是具有否定值的有标记项的性质的词,多倾向于用来表达不好的方面,如“急功近利”、“不近人情”等。这些都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不好事物的摒弃心理有关。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汉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民族有一种普遍的“趋褒”心理,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显著性”特征明显的事物上,因为这些事物一般都比较符合甚至高于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标准,人们的这种心理一方面导致具有“显著性”特征的词汇较多,如 “远”表示真实的意思上具有典型性、显著性,由“远”构词的组词也就比“近”多,这也与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美好的事物有关。

3.2.3礼貌原则

一些语用因素也会影响一对反义词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对称,比如“礼貌原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他认为“在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大家认为不礼貌的表达方式,尽量增加大家认为礼貌的表达方式,比如要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因此换句话说,“礼貌原则”其实就是褒扬原则,即对人或者事物要尽量增加赞扬,减少批评。在人们不清楚具体状况,而又要对对方有所评价时,总是先采取肯定对方的策略,即先假定对方是正常的、积极的。尤其是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要把好的情况说得充分具体,把坏的情况说得委婉含蓄,使对方不会感到不高兴、不礼貌,这样的交际策略能够促使交际会话有效、顺畅进行。由于礼貌原则的原因,表积极成分的词会经常出现,而且使用范围较广,因而使用频率也会随之上升,这是无标记的表现。

四、结语

本文从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分类、研究内容和现象原因分析这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得出结论是很多成对的反义词都存在不对称现象,这与语言的内部外部都有一定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对反义词教学及对外汉语中的反义词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皮奕.“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王静.“黑”、“白”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上一篇:浅析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之因 下一篇:中式英语的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