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之因

时间:2022-10-15 06:08:18

【前言】浅析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之因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社会原因 (一)人们对修辞及修辞学认识的模糊性 关于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至今为止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普遍认为,“修辞是‘说话的艺术’,是在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的基础上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和技巧”①。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现有的语言教育制度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之因

作者简介:喻小燕,(1989.2-),女,四川广安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喜剧理论研究。

摘要:从人类普遍存在的角度看,人是语言的动物,以语言方式拥有世界。从审美存在的角度看,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所以,人不仅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修辞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但现代修辞学却日益呈现出修辞末梢主体化趋势。本文将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入手,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创造语言还是使用语言,说到底都是修辞行为,即为了有效地把个体的人联系起来,就要考虑优化利用载义符号和传递媒介的问题。修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修辞的重要性,修辞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修辞鼎盛时期,但现代修辞学却日益呈现出修辞末梢主体化的趋势。对此,本文将从人们对修辞及修辞学认识的模糊性和对修辞学所持态度的对立性分析其社会原因,从修辞的自身的现状分析其内在原因,力图通过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的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人们对修辞及修辞学认识的模糊性

关于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至今为止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普遍认为,“修辞是‘说话的艺术’,是在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的基础上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和技巧”①。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们现有的语言教育制度的影响,从我们最初接触修辞,其内容只有“比喻”、“夸张”、“排比”等几个修辞格,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修辞学内容的扩展通常仅仅表现为“修辞方式”数量的日益增多,而对修辞的其他方面却知之甚少,从而使得人们对修辞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层面上。即使是对修辞有所研究的学者,对此也见解不一,如陈望道认为“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②,王希杰认为“修辞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活动”③。张志公却认为“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④

一些学者认为,修辞是对语言的“美化”,“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⑤。但大多数修辞行为并非“求美”,这就造成了对更多修辞行为的忽视和误解。也有学者认为,“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⑥,避免只看到“求美”的修辞行为而忽视其它修辞行为的偏差,张志公和吕叔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修辞是语言材料的选择”的观点,但很多修辞行为并没有明显地表现为“调整”或“选择”。

修辞的定义不一造成人们对其认识的模糊,导致在使用或研究修辞时无法正确权衡修辞。

(二)人们对修辞学所持态度的对立性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态度就呈现出两个极端,这首先体现在修辞的使用上。比如孔子一方面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警戒大家慎用修辞,另一方面又说要充分利用修辞,“信,辞欲巧”。孔子反对“巧言”的同时又提倡 “巧辞”,折射出人们对修辞的双面态度。

其次,就修辞的作用而言,中西方都对其褒贬不一。我国古代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说法,认为成也修辞,败也修辞。古罗马的西赛罗曾说:“起初,城市不只是由思想法则建立起来的,也是而且更容易靠雄辩的方法来建立”⑦,而文艺复兴时的霍布斯却又说:“训练有素的雄辩家大半要为几个古代国家的崩溃负责”⑧。

修辞作为人类语言交际的行为,是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有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行为,它只是一个工具,修辞的结果与修辞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修辞中所介入的道德、政治等因素,而忽略了修辞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比如苏秦说服六国合纵抗秦,其外交修辞手段给六国带来了希望,从而可能产生修辞是善的论断。但其修辞手段却阻碍的秦统一天下的霸业,于是又可能产生修辞是恶的断言。

道德、政治等因素的渗入,造成了“修辞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利我化表述”的误认,使人们在研究修辞时往往脱离了修辞的本质而更关注其细枝末节。

二、自身原因

(一)修辞的广泛运用导致修辞学研究的分散性

修辞是追求理想效果的言语行为或符号行为,由于修辞始终存在于具体的交际过程中,所以人们对修辞的认识大都是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中抽象或归纳而成,如西方修辞学产生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并随着政治评议、法律诉讼等社会活动而不断发展。在中国,先秦时便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子产有辞,诸侯赖之”等说法,修辞的使用范围几乎涵盖的外交、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学逐渐与其他学科结合。比如外交公告,以修辞行为来调节国家关系;法律条文,以修辞设计来实现对社会制度的设计;文学创作,以修辞作品来表现人类的审美理想。众观学术研究成果,如演讲学、辩论学、交际艺术等,虽然很多不冠有“修辞”字样,但从遣词造句、谋篇成章,到适情应境,追求高效,都无一不是修辞学所研究的内容。毫无疑问,它们都可以说是修辞学的下位学科,但这些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具体语境中的修辞学却往往不被看成是修辞学成果,修辞的分散性导致了人们对其价值与作用的漠视。

(二)对修辞效果的追求遮蔽了修辞学研究的客观性

修辞以“辞”为单位,修辞者通过借助“辞”的原意或赋予“辞”新的意义进行交际,以达到目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层面和利益需求不同,使“辞”在反映事物的功能属性时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修辞的客观事实,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变量式修辞,即对同一修辞对象进行程度上的强化或弱化。如把优秀说成良好,把爱说成喜欢,都是弱化的例子,反之则为强化。矛盾式修辞,即有意打破搭配常规,用意义矛盾的词语互相修饰,其源于古希腊语“oxynloxon”,意为“敏锐的愚钝”。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轻信谗言,错杀妻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称自己是“正直的凶手”。对立式修辞,即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某一属性进行同义的美化或丑化。如将自己对手的谦虚称为虚伪,慷慨称为挥霍,而将喜欢的人的无知称为单纯、怯懦称为谨慎。换位式修辞,即对同一行为或现象通过选择有利或不利的角度以达到目的。譬如双方在竞争生意时,除了更好的表现自己,也需要体现出竞争对手的欠缺。

这四种修辞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修辞学研究的客观性,甚至导致人们将修辞看作诡辩的同义语。

总之,修辞的广泛运用导致修辞学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而对修辞效果的追求也遮蔽了修辞学研究的客观性,从内因上讲,其自身的特点就已经加深了修辞学研究的难度。加上人们对修辞的接触与认识总是在具体的领域,对修辞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而修辞行为又总是与道德观念和政治意图纠缠不清,造成“修辞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利我化表述”的误认,将修辞学的研究逐步带入误区,最终导致人们把修辞末梢当作了修辞主体。

注释:

①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语言学名词简释》.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③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④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⑦⑧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70.

上一篇: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中领主属宾句的研究 下一篇: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