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中领主属宾句的研究

时间:2022-07-09 01:10:36

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中领主属宾句的研究

摘要:领主属宾句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句型,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其研究颇多,但都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尤其以Chomsky最新提出的语段理论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认为,领主属宾句中的领有名词基础生成于由非宾格动词所投射出的[Spec,VP]位置,移位的原因是领主属宾句中vP的中心语具有非宾格属性,不能形成语段,因此最终领有名词移入[Spec,CP]位置,成为话题结构。

关键词:领主属宾句;非宾格动词;生成语法;语段理论

Abstract: Possessor subject Possessee-object(PSPO)sentence is a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in Chinese,and many researchers have done relative studies on this sentence pattern,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insufficiencies.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PSPO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Grammar,especially Phase Theory in it which is recently proposed by Chomsky.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possessor in PSPO sentence base-generates in[Spec,VP] which is projected by the unaccusative verb.Since the head word in PSPO sentence is unaccusative,it cannot form a phase,therefore,the possessor can move to[Spec,TopP] and become topic of the sentence.

Key words: Possessorsubject Possessee-object sentence;unaccusative verb;Generative Grammar;Phrase Theory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1.引言

“领主属宾句”指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式,其最富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1)王冕死了父亲。

(2)工厂倒了一面墙。

在这两个例子中,主语不是直接的受事,宾语才是直接的受事。由于动词前后的两个名词具有非常明显的“领有/隶属”关系,郭继懋(1990)将这种句式命名为“领主属宾句”。

2.相关研究及不足

国内学者徐杰(1999)对“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统一的分析――“领有名词提升移位说”。他认为,(1)和(2)是经过转换得来的,它们的深层结构分别为(3)和(4)

(3)[e死了[王冕的父亲]]。

(4)[e倒了[工厂的一面墙]]。

徐接受了Belletti(1988)的结论,认为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可以从动词那里得到两种格,一种是宾格,一种是部分格,而领主属宾句中留在原位的隶属名词得到的就是部分格。

韩景泉(2000)认为领有名词本身具有“所有格”,它提升移位的目的在于为充当深层逻辑宾语的“领属名词+隶属名词”整个结构获取格位。领有名词移至表层主语位置获得主语格位,并通过语链将主语格位传给“语迹e(的)+隶属名词”这个深层逻辑宾语整体。

温宾利、陈宗利(2001),汉语中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根本动因是,I0和DP具有强[D]特征。I0把DP吸引到[Spec,IP]位置,从而进行特征核查,即I0需要一个具有定指意义的DP来做句子主语。

朱行帆(2005)借鉴了Huang(1997)的轻动词句法(light verb syntax)理论,认为领有名词不是移位生成的,而是在底层结构时就在主语位置上生成的。并且,在主语与不及物动词之间有一个轻动词,这个轻动词是一个二元轻动词,它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并选择VP做句子的补足语。

潘海华、韩景泉(2005)认为应该将领有名词看成是基础生成的“垂悬话题”,而其述语TP的主语位置应该是一个空位成分,如

a.[TopicP王冕[TP e死了父亲]]

b.[TopicP 工厂[TP e 倒了一面墙]]

在汉语中,非宾格动词前面的位置为主语位置,它是以空位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个位置又是非宾格动词后的名词词组入住的默认位置。因此,他们假设,非宾格动词后的名词词组在原位就获得了主格。

尽管学者们对于领主属宾句的研究各持说法,但这些分析中本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的”字问题。当领有名词从非宾格动词后移出,其表示所有格的“的”字消失不见,对于“的”字消失的原因,学者们没有达成统一意见。2.领有名词的双重格位问题。在整个名词词组中,领有名词具有所有格,但当它移至主语位置时,势必会再获得一个主格,这样会引起“格冲突”(Case Conflict)。3.留守隶属名词格的问题,这也是学者们争论最多的问题。隶属名词到底是带有主格、宾格,还是部分格,句法学界目前尚缺乏共识。

3.本文的分析

黄正德(2007)通过一系列证据,证明了汉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可以再细分为一元非宾格动词和二元非宾格动词,而领主属宾句中的动词就属于二元非宾格动词。根据黄的分析,本文认为领有名词的题元角色是由中心语和隶属名词合并成的中间投射所赋予的,领属短语具有以下结构:

并且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语义来进行解释。在这个句子里,死的是“父亲”,可是“死父亲”的是“王冕”;“王冕”得到的题元角色并非是由“死”单独赋予的,而是“死”和“父亲”合并形成的中间投射所赋予的。并且根据最简方案中题元角色指派一致原则(UTAH):任何论元都在其初始合并位置被指派题元角色。因此,在上图中,“王冕”被指派了“EXPERIENCER”(历事)的题元角色,“父亲”被指派了“THEME”(客体)的题元角色。

关于格位问题,黄认为,答案来自格理论。格位理论规定,凡是有语音成分的名词短语都携带着适当的格位,而且必须处在固定的句法位置上接受核查。由于当代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共性一部分来自普遍语法的原则,而跨语言差异则起因于对语法参数的定值有所不同。因此,黄建议汉语中动词应该具有如下特征而有别于英语动词:

汉语动词不论类别都可带有一个固有格(可供查核一个名词短语),但英语一般只有给予类的双宾动词具有固有格。认识到这两个问题,结合语段理论,本文认为领主属宾句的推导过程如下图:

在上图中,非宾格动词“死了”赋予“父亲”固有格,“父亲”获得格位,不再活跃。“王冕”基础生成于由非宾格动词投射出的spec-VP位置。由于领主属宾句的vP的中心语具有非宾格属性,不能形成语段,因此在上图中,T探针和C探针(或者说是EPP探针和EF探针)在其成分统制范围内进行探测不会违反语段不可穿透性条件(PIC):语段外的探针不能探测语段的语域内(补语内)的成分。当T探针和C探针同时进行探测时,由于在二者成分统治范围内处于活跃状态的只有尚未得到格赋值的“王冕”,因此“王冕”同时成为两种探针的目标。由于“王冕”自身带有完整的特征,因此可以在探针-目标关系中给T的特征赋值并删除,同时由于“王冕”核查了T的EPP特征,因此得到了主格。与此同时,C探针的EF特征也探测到了“王冕”,并触发“王冕”移位到spec-Top位置。由于Chomsky主张只有处于结构中最高位置上的拷贝才能在语音部门中得到显性拼读,其余处于较低位置上的拷贝得到隐形拼读(null spell-out),因此只有处于spec-CP位置上的“王冕”才能得到显性拼读。由于CP语段处理完成,整个结构被送入语音式和逻辑式进行处理,因此我们才能听到并理解“王冕死了父亲”这句话。

4.结语

关于汉语中的领主属宾句,众多学者对其分析很多,但从语段理论角度来分析的却少之又少,本文从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的拓展,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Cambridge,Mass:MIT Press.

[2]郭继懋,1990,领主属宾句,《中国语文》,第1期。24-29页

[3]韩景泉,2000,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现代外语》,第3期,261-272页。

[4]黄正德,2007,汉语动词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语言科学》,第4期,1-19页

[5]潘海华,韩景泉,2005,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1-13页

[6]温宾利,陈宗利,2001,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现代外语》,第4期,412-416页。

[7]徐杰,1999,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当代语言学》,第1期,16-29页。

[8]朱行帆,2005,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现代外语》,第3期,221-230页。

上一篇: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下一篇:浅析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修辞末梢主体化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