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解析

时间:2022-09-21 10:00:16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解析

【摘 要】文章探讨目前高职几种合作模式,主要介绍“订单+联合”、“借船行海”、“校企合一”三种模式,为高职院校进入深层次校企合作时代作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校企合一

高职坚持“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不断寻找和探索有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就目前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联合”型、“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一”型三种模式。

一、“订单+联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办有“订单”班,并且订单班由最初的“纯就业型”,慢慢发展到“订单+联合”型。

纯就业型订单班是指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挑选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成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到学校规定的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时间,该班学生就直接到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并不介入学校的教学,也不参与培养方案制定。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企业与学校进入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也就变成了“订单+联合”型。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互授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牌。合作成果是一般实行了校企“四联合”:一是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将订单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联合,共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解构原学科式课程体系,重构与岗位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与顶岗联动,订单学生在预分配岗位上顶岗实习,毕业生直接在该岗位方向上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与指导,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确定顶岗实习成绩和发放企业上岗证书;四是校企联合,搭建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员工互聘互兼,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在学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实训方面提供便利,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重要的合作企业还加入学院董事会、理事会,参与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

二、“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技能培养,所以实习实训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可以“仿真”,但毕竟无法比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所以在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寻求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借船行海”,借企业生产车间为专业课程实训场所和专业技能比赛训练场地,借企业技术人员为课程实习主讲教师和专业技能比赛指导教师。直接将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的学生赛前训练放在企业进行,借企业先进的实训设施和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借船行海”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合作成果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一是课程教学进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平台,直接将专业实训课程放在企业进行,将校内“仿真”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全真”生产实训相结合。三是搭建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将学生实习中的工作任务竞赛与校内专业技能比赛、省赛国赛内容接轨,推动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三、“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质指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分公司,或在学校设培训学院,将本企业职工入职、晋升培训放在学校进行。在该模式下,校企实现“四合一”: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企业可自办培训学校,对去顶岗实习的学生先进行入职培训,践行“企中校”,并在学校开设分公司,学生实训即为生产,实现“校中企”,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二是专业和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实现“教、学、做”合一。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写岗前培训教材,专业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入职考核融入到课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在“校企合一”条件下,最容易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一。四是学生就是员工,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学生实训课程即为上岗工作,有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也需按企业工作安排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

“校企合一”型校企合作模式,由于企业直接设在学校,建立“校中厂”、“校中校”、“厂中校”,企业在办公场所、员工聘用上受益,学校在实训设备、实训指导、教师下企业锻炼上受益,真正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从招生到就业、从课程教学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崇的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J].2011(4)

[2]成立.关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3]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上一篇:浅析钢琴曲的演奏方法与情感 下一篇:静摩擦力及相关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