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原因和趋势分析

时间:2022-09-20 10:25:12

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原因和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出发,分析我国自2005年至今出现的人民币信贷超速增长的原因,认为货币供给的持续高增长仍将存在,为此预测收缩流动性将是未来政策的趋势,并提出央行可能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人民币信贷;流动性;适度紧缩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7-0004-02

一、2006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特征分析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强劲,建行和交行因上市原因资产迅速扩张

2006年1-4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9.2%、18.8%、18.8%和18.9%,与去年同期各月份相比均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己经背离了央行设定的全年M2增长16%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一改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宽货币、紧信贷”态势,出现了人民币信贷迅速增长的局面。从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快于政策性银行和四大银行,反映出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二是在香港上市的建行和交行贷款增长迅猛,建行贷款增幅为四大银行之首。

从绝对额看,前4个月四大国有银行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7455.77亿元,占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的47.37%,仍然是信贷投放的主体。但工行和中行信贷增长缓慢。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开始上升,各金融机构流动性依然充足,债券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比为75%,平均高出四大国有银行15个百分点。四大国有银行将更多的流动性投向了货币和债券市场。

(三)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趋势继续强化

短期融资券自去年推出之后,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融资渠道,目前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因此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快速扩张。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已从2004年末48.96%下降到2006年4月末的44.18%,下降了4.78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由43.25%进一步提高到44.80%。

(四)除建行外,中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趋缓,增幅均比去年同期下降

受房价节节攀升以及房贷利率提高的影响,居民个人住房消费需求下降,引起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下降。2006年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增长9.21%,同比下降了11.24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向好及固定资产投资旺盛是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04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就我国而言,尽管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抑制经济增长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但从2006年1季度GDP增长仍达到了10.3%。从当前拉动CDP增长的因素看,仍然是靠投资和出口。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各省公布的规划来看,普遍把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从具体项目看,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资金的获得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反过来又成为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二)银行信贷仍然是提高盈利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在我国,“脱媒”的发展还远末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经营。同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继续为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了足够利差空间。2006年4月27日,央行上调基准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保持不动,存贷利差进一步加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分析,促使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大量投放信贷还和“早贷早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出于拨备计提是按照贷款余额而没有考虑各笔贷款发放的时间因素,因此,集中在年初放款对提高全年利润是有好处的。

从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高增长来看,其发展战略仍是强调资产扩张。但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严格要求,一旦200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IPO和上市银行再融资成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信贷扩张。

三、政策动向――收紧流动性是必然趋势

(一)当前流动性充足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充足的状况。如果以人民币存贷差来衡量流动性状况,可以看到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24433.3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006年4月末的100549.05亿元,5年间增加了4.12倍,人民币存贷差占当年GDP总量的比重也由24.63%上升到43.94%。

我国流动性充足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2003年为了应对当时出现的“非典”疫情,防止经济衰退,M2增长达到了19.58%的高点,虽经2004年的宏观调控,但自2005年下半年直到今年4月末,大多数月份M2增长仍超过18%,超出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控制目标。二是外汇占款已成为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0.55%提高到2006年4月末的22.09%。而且,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后的走势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未因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而改善,我国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因此,外汇占款还将进一步上升。

(二)央行可能采取的手段

流动性过剩是货币现象,我国流动性过剩还涉及到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多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同配合解决,收紧流动性应是央行下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

1.存款准备金率。针对200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和投资过快的现象,央行曾考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最终采取了单独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政策。从市场反映看,其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有较大偏离。因此,如果上半年的经济金融数据继续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和银行信贷迅速扩张的态势,那么央行只有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才能实现抑制流动性和控制信贷过度增长的目标。

2.利率。尽管我国当前的贷款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但相对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调整利率是一个易于操作的政策。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我国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开始形成,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助于利率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汇率。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次越过8.00元,以7.9984元报收,较去年人民币汇改前的1美元兑8.2756元人民币升值了3.35%。之后,又小幅回落,但支持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基础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央行会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加以调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央行入市干预的主要目标是延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较汇改前升值5%。

4.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发行票据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鉴于大量票据到期以及外汇占款压力不断攀升,央行可能再次发行3年期票据。

上一篇:严格控制投资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下一篇:《新资本协议》下运用次级债券改善我国商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