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心灵教化心灵

时间:2022-09-19 02:09:26

教育—以心灵教化心灵

摘要: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心灵和思想健康的教育,重视学生心灵的浸染和真实需求。通过心灵的引导和精神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丰富完善的人格,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教育 心灵教化

有人说:“教师是心理医生”, 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疾病的矫治者。其实,教师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维护者,而不是治疗者。虽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激发个人潜质,提高其对环境对集体的适应及改造能力,提高他们相互协作形成集体愿景的能力,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不是“医生”和“解决问题的专家、权威”,更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智能机”。我们只能把常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坦然自己的“倾听角色和辅助地位”,让学生去做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主要有:

1.性格方面:要么自大自负,要么自卑怯懦。前者常常表现为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起码尊重,受挫折能力差;后者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做人行事唯唯诺诺,忧柔寡断。

2.情绪方面:喜怒无常,飘忽不定。情绪好时,人轻马疾,春风得意,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很多人都能和谐相处;情绪坏时,天悲地愁,好似末日将至,学习积极性低落,要么恶言相向,要么向隅而泣。

3.意志方面:一般表征为易冲动,自制力差,计划、行事虎头蛇尾,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要么驻足不前,四顾茫然,要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4.心理方面: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常常没来由地烦躁不安,感到忧虑苦闷和孤独,突然间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兴趣和好奇感,打不起精神听课,提不起精力做题,不自觉间就陷入思维空白的发呆状态。

二、针对以上性格心理表现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

1.集体活动是完善学生性格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也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隐性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2.优秀的氛围文化是端正学生情绪重要途径。针对学生性格中存在的自私、狭隘、冷漠等不良心理,学校可以搞一些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大量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让他们懂得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起码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养,不定期地对他们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宽广学生胸襟,渲染集体氛围,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学生修养。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变得热情,变得团结,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3.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途径。针对部分学生意志力差、缺乏恒心毅力、学习上存在惰性从而束缚了他们的智力因素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健全心智。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可以对智力因素起到引导、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坚强的意志、合乎实际的动机需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调节疏导青春期综合症

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封闭心理和矛盾表征。再加上独生子女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经历,表现为趋于封锁关闭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情绪情感的激荡既表露又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副阴沉表情又可以使内心苦恼、消沉好几天。但是他们会掩藏内心的激动或苦闷,表面上装着很平静。他们有悄悄话有小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语。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那种焦躁发呆状就会频频地映入我们的眼帘。

青春发育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于是,部分学生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于是一种好奇、新鲜、甜蜜、期盼、急迫、苦恼、压抑等等万千滋味交织在一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时常纠缠着他们,让他们花去不少的时间和经历,沉溺自己的情感当中。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用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调节疏导,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各样有关青春期话题的讲座,向学生灌输一种这样的生活理念:人之为人就在于有高贵的思想,有高尚的爱情,但人生又是分阶段的,只有在每一特定阶段做好该做的分内事,才能享受到人生应该享受的友情的可贵,爱情的甜蜜,奋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终生的幸福。当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尽量把握住几个原则:一是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二是“同心”原则(或曰“共情”原则),注意倾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三是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人的工作更要突出爱心教育。没有爱就不能得到学生信任,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它一视同仁,而不分性别、种族、肤色、美丑以及家庭贫富。有时教师的爱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基础层次成反比,将甘霖善于降于那些品行不良、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以期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也是进行心理教化心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3]朱永新. 心灵的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析屋顶绿化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 下一篇:关于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