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19 05:11:41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文章选取国内24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样本,从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和开设的具体课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当今的课程体系存在板块组合特征明显,缺乏灵活性、课程设置“学科化”趋向明显,社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给出了构建柔性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等建议,希望能对当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柔性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3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62―06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国内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越来越多,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在急剧增加,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差异被进一步拉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传统的、固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本文对国内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了当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期望能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建议。

一 样本选取

笔者首先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询得知,我国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共计70多所,后根据此名单采用网上搜索、邮件索取等方式,共采集到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1份,提出对其中2006年前修订及内容不全面者,剩余43份,在综合考虑各地区学校密度、学校层次等因素的基础上,共筛选出24份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中包含师范类大学16所,其他类型大学8所。范围覆盖全国各大地区,其中华北5所、华东7所,华南2所,华中2所,东北3所,西北3所,西南2所。学校分布如表1所示。

二 调查结果

1 课程体系板块结构的设置

(1)课程体系的板块构成

各学校具体的课程体系板块结构,各板块开设的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数如表2所示。

由上表看出各学校课程体系板块结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去除命名差异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结构:1)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13所学校;2)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7所学校;3)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4所学校。对比以上三种结构可以发现,它们都包含公共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三部分,区别在于专业课的分类范围不同。有20所学校将专业基础课单独区分出来,只有4所学校未单独列出专业基础课。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83%以上高校采用的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五板块式课程体系结构。

(2)各板块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占得比例

表2的后两列给出了各学校各板块开设的课程门数以及学分数,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各板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作了进一步统计,其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主要有4种,具体课程主要有3门:政治理论课、第一外语、专业英语,其中政治理论课与第一外语各学校都有开设,专业外语有7所学校开设。课程内容主要以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英语为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统计选修课信息时发现,有6所学校将第二外语、专业英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中的一到两门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除此之外,未发现有学校开设其他的公共课课程。

(2)专业基础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调查发现,在单独列出专业基础课的学校中,有6所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有7所学校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间设置,有7所学校完全按照二级学科专业课设置。在未单独列出本板块的学校中,有2所学校的本板块包含1―2门一级学科课程,2所学校完全按二级学科专业课开设。在所有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中,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或教育科研方法(有19所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13所学校开设)、教学设计(有10所学校开设)是开设最多的三门课程。各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方向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在对专业方向课的具体课程进行统计之前,笔者首先对样本学校的专业方向数进行了统计,如表10。

统计发现,样本学校中开设的专业方向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9个,方向名称多达36个。从样本学校的专业方向名称来看,其涉及范围非常广,基本涵盖了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各个子方向。除教育技术协会推荐的五个专业方向之外,绩效技术、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一些在国外比较热门的专业都被作为一个子方向引入到本专业当中。

随后笔者对样本学校开设的具体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样本学校在开设专业方向课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部分学校存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与设置的专业方向不一致现象;二是,多数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门数偏少,课程内容多是对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介绍;三是,同一学校开设的不同方向的专业方向课雷同度过高。

(4)选修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据统计,在样本学校中,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的达21门,最少的只有4门,其中有5所学校的选修课是以专业必选课的方式开设的,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只有部分学校将第二外语、少量的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5)实践环节板块的规定情况

笔者通过查阅样本学校的培养方案发现,所有的样本学校都有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规定,但不同的学校其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校重视科研项目实践,有的学校重视教学实践等。样本学校规定的主要实践方式有:在校期间提交或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教学实践,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参与一定数量的重大课题研究,参加社会实践等。其中前四项是各学校都有的规定,中间两项多见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最后一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有这方面的规定。

三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前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使用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结构。它基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板块,各板块的学分比例大致为20%、30%、20%、20%、10%,开课门数大致为3、4、3、3、x。公共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和英语,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专业有关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个方向或几个方向开设的基础理论或技术类课程,选修课多是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非常注重知识的基础

性与宽泛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教学中。但是,根据它的特点,它可能非常适用于没有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能力的本专科生教学,对于已经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研究生来说,可能并不适用。特别是在社会千变万化、生源错综复杂的今天,这种课程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足也被逐渐显现出来:

1 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比较固定,课程体系包括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占多少比例、包括几门课程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模式。其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作为必修课,其门数总和占总课程门数的70%还多,不管研究生是否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这些课程,不管这些课程是否与研究生专业特长相符,研究生都必须学习。相比之下,可供研究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只占20%―30%。研究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校规定的、可能已经学过的课程上。这样,研究生就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特长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某一项专业知识。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却很难有出众的个性化能力。

2 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内容陈旧,严重阻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占到总课程数的50%甚至更多。公共课的课程主要是政治理论和英语,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这些课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学过,再重复学习这些课程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 专业方向课“学科化”特征明显,与社会需求脱钩

这种课程体系结构,重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开设,课程以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课程为主,对于社会上需要的综合类技能知识关注不够。学校在开设方向课时,单纯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开设,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业时需要哪些能力考虑不足,培养的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4 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从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到,各学校对于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如写论文、听报告、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参与科研项目等)。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项目主要还是限制在学校范围以内,虽然有部分学校提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但学生很少能够进入企业、教育部门参加锻炼。

四 对策及建议

1 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实行分类培养

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设置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让学生灵活选课,实行分类培养。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学生欲继续深造则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学生欲就业则多学习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锻炼实践应用能力。

在这里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各个板块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再将模块划分为独立的知识单元。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就业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和知识单元,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内容,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形成“板块一模块一知识单元”三级课程体系,实行按需选课、针对性培养。学校可通过选择课程模块、增减知识单元,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定制出适应学生个性化差异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减模块,并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先进经验和最佳技能,使课程体系的变动具有灵活性。

2 进行公共课改革

由于政治理论课与基础外语课是我国学位条例规定的课程,各学校都必须开设。但其占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及课时,授课方式枯燥,学生对这两门课的评价并不高。对于公共课的改革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减少其课时数,二是尽量增开一些研究生感兴趣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对于外语教学的改革可从减少外语基础知识教学、增强专业外语的教学着手。

3 专业课的开设尽量体现其深入性、前沿性、实践性

首先,对于比较陈旧的、过于基础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地更换,即使是必须开设,也要尽量以课题研究、研讨会的方式为主。其次,必须增设一些前沿性的课程,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这主要可以通过做各种科研调查、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实现。最后,为了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还应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就业领域越来越宽,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单纯的围绕专业方向来开设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可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专门调查各种社会岗位需要哪些能力,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应课程,保证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当然,这可能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系统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

5 拓宽实践途径,培养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初期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高校教师或是各类教育机构,受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多数学校的实践环节安排主要安排在校内,学生的就业观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应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将学生的就业观由学校转移到社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以模拟社会具体岗位的形式让学生参加锻炼。

五 小结

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柔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当今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柔性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做铺垫。笔者收集了50多学校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抽取了24个样本进行分析,数据真实可信,基本能体现出本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但由于笔者能力和精力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将继续关注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上一篇:教学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协调发展策略的探讨 下一篇:技术支持下的儿童数学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