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伦理初探

时间:2022-09-19 04:08:35

和谐伦理初探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伦理精神作支撑。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弘扬和培育新时代伦理精神,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和谐伦理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三个视角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和谐伦理;和谐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D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23-0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但相关伦理支持还未完全到位。“和谐”作为伦理概念,是指公正、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当和谐成为人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价值取向时,和谐就成为一种伦理,即和谐伦理。和谐伦理是和谐社会人们生活的整体反映。它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基础,是对个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等方面的判断,涉及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等方面关系,是从根本上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就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伦理精神,它们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坚持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正义与利益的统一、诚信友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活力与创造的统一、安定有序与健全机制、完善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同时,这六项伦理精神既体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构筑起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伦理精神的立体框架。

一、和谐伦理的微观层面

(一)“同情”:和谐伦理之始

一个社会,要想维持和谐,人与人之间必须有同情心。法国的卢梭提出了“同类感”思想,他说人和人、和物、和自然都是同类的,所以会产生同情心。“同类感”是人人都具有的,同情别人,同情自然物,就很有可能和自然、和人和谐相处。只要有了同情心,有了同类感,就能和谐相处,同类感成为和谐相处的本体论根源。亚当・斯密从“同情”出发,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和谐的蓝本。“同情”并不意味着单纯意义上的他利,而是寻求一种和谐。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同情机制,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摩擦、很多矛盾,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

(二)“至善”:和谐伦理的终极价值

从古到今,人们不遗余力地追问着有关人的本性、人生价值、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这些属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范畴的问题,潜在地设定了人生和人类社会有一个总目的、最终价值目标,即至善。至善的伦理秩序意味着,世界万物都包容和贯穿在一个和谐的秩序中,其中每一件事物或生命都没有受到损害和压制,都恰到好处地发展了本性和潜能。并且,它们之间处在一种互助互益、相生相长的关系中。一最佳的至善状态对于宇宙中每一成员来说都是最公正、最正义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造福于每一成员。对于人类而言,伦理的至善就意味着,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人自身各种潜质潜能的全面发展、共同完善这两大目标的实现。

二、和谐伦理的中观层面

(一)“荣辱”:和谐伦理之需

“八荣八耻”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与理想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新的时代风范。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八荣八耻”是这一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补充。十七大提出:社会荣辱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二)义利统一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

现存社会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利益关系的处理和均衡。实现社会利益的分配和均衡,一方面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道德力量的维系,是社会对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价值观普遍认同的结果。

(三)“兼爱”:和谐伦理之基

“兼爱”思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理念。建立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提倡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新型的人际关系应倡导兼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问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三、 和谐伦理的宏观层面

(一)“公正”:和谐伦理之本

“公正即和谐,和谐须公正”这是中、西方两种伦理文化的共同启示。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也认为:“正义是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在这里,正义的基本涵义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其所应得,罚其所应罚。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的性―― 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二) “诚信”:和谐伦理之核心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诚信就是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核心和纽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相互诚实和信任。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诚信的深层内涵是外不欺人与内不欺已的协调统一.相信他人与相信自己的协调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一致。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现了和谐生态的伦理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不意味着人类不为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不意味着自然不为人类做出任何牺牲。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视角理解人类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双向价值关照:保护自然与保护人类、建设自然与造福人类的一致性。

”和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新时代的和谐伦理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它既是一种体现于社会现实的精神品质,更是一种引领着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内容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人、自然的统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

参考文献:

[1]郭金彬,徐朝旭.构建和谐社会与哲学理论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郑文伟. 和谐社会面面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苏宝梅.和谐:一种新的伦理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5月

上一篇:一个主题·两次探索·三层关系 下一篇: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