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国别结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17 11:58:15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国别结构实证分析

摘要:笔者运用中国和美元区、日元区、欧元区(以德国为例)、韩元区、东盟区(以新加坡为代表)等五大货币区1981年~200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Panel Date分析人民币实际双边汇率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并就1994年前后人民币实际双边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结构性诊断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与日本、美国在华进口流向指标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德国、新加坡在华进口流各指标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1994年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与德国、新加坡在华进口流量指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美国、日本、韩国在华进口流量指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进出口国别结构;面板数据分析

自2002年以来,美、日等大国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于降低我国对某些大国的外贸集中度,改善我国的进出口国别结构?汇率的变化与进出口国别结构这两者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运用占中国进出口最大比值的五大货币区(美元区,日元区,欧元区(以德国为例),韩元区,东盟区(以新加坡为代表)1981年~200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Panel Date分析人民币实际双边汇率变化与中国对各国进出口比重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进出口国别结构(贸易流向),通常表示为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进口、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国进出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显示与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贸易联系程度,是该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济学家开发了“贸易结合度指数(Index ofTrade Intensity)”和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来解释和说明影响各国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因素及其机制。经济学家布郎(1947)首先提出贸易结合度指数,小岛清(1958)、琵特德拉斯得尔(1967,1991)山泽逸平(1971)进行了检验和完善。之后,丁伯根(1962)提出了重力模型并利用重力模型对世界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规模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安德森(1979)第尔道夫(1984)泊哥斯坦(1985,1989)等人,从经济理论上对重力模型进行了论证。

对我国进出口国别结构(对外贸易流向)的研究国内为数较少,主要以吴娟(1998)、赵爱清(2002)、方(2001)、金哲松(2003)和魏浩(2006)为代表,吴娟、赵爱清从国际分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阐述中国对外贸易流向存在的问题,方垄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金哲松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重力模型,利用1987年~1988年,1993年~1994年的数据对中国的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检验;魏浩运用HH指数、H指数、E指数对我国1998年以来的进出口国别结构进行了统计性的描述。上述文献大多从统计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进出口国别结构问题进行探讨,上述研究仅从国际分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分析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基本不涉及货币层面,本文将试图弥补这一缺陷,从货币层面研究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

二、1981年~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五大货币区进出口比重回顾

1981年~2004年人民币兑五种货币区的实际汇率整体趋势为贬值,但对各国贬值的幅度不同,贬值幅度最大的为日元区达到28.1倍,而兑韩元的贬值幅度最小仅为1.46倍。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美国、韩国趋于上升趋势,韩国上升的幅度最大为1.98倍,从日本、德国和新加,坡整体趋势为下降,日本下降的幅度最大为2.8倍.从图三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可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在华的进口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美元区下降的幅度达到了62%,同时我国加强了从韩国、东盟国家的进口贸易,导致了韩国、东盟在华进口比重星较大幅度的上升,分别达到了945%/488%。从中国进出口市场结构的整体趋势来看,我国市场多元化有所进展,但是进出口较集中的局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模型建立及数据选取

(一)变量选取及说明

在此采用出口流向指标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用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表示。由于1994年后我国实行盯住美元不放的货币政策,名义汇率无较大现实意义,故用实际汇率作为解释变量。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数据计算得出,所有数据均取以e为底数的自然对数。由于2000年后欧洲才统一货币,选取数据中为计算方便,欧元区选取了占中欧贸易中最大比值的国家德国(2000年占中欧贸易额的28.5%)为例;同理,东盟区选取了新加坡为代表(2000年中新贸易额达108.2亿美元占东盟对华贸易27.4%)。

(二)Chowg断点(Breakpoint)检验

由于1994年我国改变了汇率制度,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为反映实际汇率在1995年~2003年期间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是否明显不同于1981年~1994年期间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则要检验1995年~2003年间的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是否从1994年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涵盖所有期间的回归系数于两个单独回归的回归系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检验差异的一种方法是Chowg断点(Breakpoint)检验。Chows检验将整个期间(1981~2003)的回归结果于对1981年~1994年和1995年~2003年分别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原假设为:1994年前后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但如果发现他们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则可认为1994年以后实际汇率对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

模型(1)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估计所得拟合优度分别为85%和99%,总样本拟合优度为91%。表中括号内是T值统计量,***代表通过了置信度为5%的显著性检验。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1)由子样本1(1981~1994)拟合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五国出口流向指标影响的系数来看(美国未通过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与韩国在华出口比重存在负相关,即随着人民币贬值,我国对韩国的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然而,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日本、德国、新加坡在华出口流向指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这表明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日本、德国、新加坡在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下降,这与前面的统计描述完全吻合。

(2)由子样本2(1995~2003)拟合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五国出口流向指标影响的系数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出口

流向指标较之1994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日本在华出口流向指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人民币兑日元每贬值1%,华对日的出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的0.33%下降到1.11%;而与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却为负相关,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每贬值1%,华对美的出口比重上升2.24%;人民币兑欧元每贬值1%,华对德的出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下降0.25%变为上升0.02%;人民币兑韩元每贬值1%,华对韩出口比值上升0.3%;人民币兑新加坡元每贬值1%,华对新的出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下降0.42%变为上升0.09%。

模型(1)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估计所得拟合优度分别为:90.2%,97.6%.总样本拟合优度为:98%表中括号内是T值统计量,***代表通过了置信度为5%的显著性检验。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1)由子样本1(1981~1994)拟合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五国进口流向指标影响的系数来看(韩国没通过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美国和日本在华进口流向指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这表明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降低,美国和日本在中国进口贸易比重下降。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新加坡和德国在华进口流向指标存在负相关,这表明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降低,新加坡和德国在中国进口贸易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2)由子样本2(1995~2003)拟合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五国进口流向指标影响的系数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进口流向指标较之1994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新加坡和德国在华进口流向指标存在正相关,这表明人民币兑新加坡每贬值1%,华对新的进口比值下降3.09%,人民币兑新德国每贬值1%,华对德国的进口比值下降1.45%;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美国、日本和韩国在华进口流向指标存在正相关,人民币兑日元每贬值1%,华对日的进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下降0.003%变为上升0.15%;人民币兑美元每贬值1%,华对美的进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下降1.11%变为上升3.09%;人民币兑韩元每贬值1%,华对韩的进口比值由1994年以前下降0.0004%变为上升0.002%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中国和美元区,日元区,欧元区(以德国为例),韩元区,东盟区(以新加坡为代表)等五大货币区1981年~200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Panel Date分析1994年前后人民币实际双边汇率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年前,如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日本、德国、新加坡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美国和日本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1994年后,如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下降,美国、日本和韩国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制度,1994年后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比重,有利于进出口国别结构的多元化。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成本过高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ARIMA模型在我国能源消费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