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理论在非英专汉译英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及应用设想

时间:2022-09-17 05:00:42

PBL理论在非英专汉译英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及应用设想

[摘 要]我国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汉译英单个教学模块上尤为如此,传统的汉英单句翻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亟待变革。文章尝试将pbl模式引入非英专汉译英教学,从其与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非英专汉译英教学需要等方面的关系论证其可行性,并将教学环节设定为选定项目、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和活动评价等五个基本步骤。

[关键词]PBL;汉译英;非英专翻译教学;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7.06.210

1 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CET Band 4,Band 6)的试题设置做出了一些调整。其中,改革幅度最大的题型是位于试题最后的翻译部分。随后,四、六级题型又经历了听力等部分的小幅改动,但翻译部分仍保留2013年改革后的体例,可见当年的改革已将非英语专业的翻译考核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该题型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稳定。

2013年的改革对考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单句汉译英(试题给出句子的部分内容)调整为段落汉译英(除个别专有名词外,试题不给出任何提示),长度增至140~200个汉字,所占分值比重由5%提至15%。从历次改革的总体方向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非英专学生的用型语言输出能力。汉译英翻译题型的调整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跨文化的双向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成为该改革的隐性要求。然而,无论是段落汉译英,还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都是传统英语教学甚少涉及的领域。如何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时内,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发挥各种信息资源优势,培养翻译策略意识,协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最终汉英翻译作品,是我们课题组力图通过引进PBL模式解决的问题。

2 PBL理论概述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即“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国内亦有“项目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或者将PBL中的“P”理解为Problem的“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等不同译法。[1]不论“P”指的是项目(project)还是问题(problem),PBL模式都给国内外教育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理念。

PBL理论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应用于医学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引入其他学科领域。PBL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等基础之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学习模式,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借助他人(包括专家、教师和组员)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取知识或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二语和外语教学领域,PBL模式已被广泛使用二十余年。在我国,对PBL模式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出现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基于项目的学习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同时具备以上四大要素的项目即可称为有效项目。巴克教育研究所将PBL模式下有效项目所具备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渴求。②项目活动不是常规课程的附属品,它本身就是教学的中心。③有一个经过高度精练的驱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④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应用科技手段和其他工具与技能。⑤有一个最终作品,并对作品有详细说明。⑥包含多样化的项目作品,并为学生从体验中学习提供机会。⑦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2]

3 可行性论证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要求在3~4个学期内完成一整套读写及听说教程的学习,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以课题组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每学期的大学英语平均为68学时,其中34学时为读写课程,另外34学时为听说课程。每单元的分配学时仅为4~6学时,课堂上只能覆盖基本的课文和语言点讲解。一个学期下来,要完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就已经感到疲惫,常常忽视翻译的教学,更不必说翻译能力的培养。学校亦不会为非英专学生设置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的的专门课程。然而,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提高了对汉英翻译的要求,传统教材上的单句翻译操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挖掘学生对汉英翻译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增强翻译意识、培养翻译能力的目的。

近些年引入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PBL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PBL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培养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在内的一系列能力,[3]将其引入非英专的汉英翻译教学有其可行性,它与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或特点:

(1)PBL模式适合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当前国内的英语教学正面临危机,关于危机的原因有许多探讨,而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则是一种“补习”式的学习模式,围绕单词和语法现象等,老师讲,学生听,辅以“做练习”,[4]每篇课文针对个别语言点编写若干汉译英单句,进行反复操练,这种学习模式单调循环,已经违背了语言学科的教学特点。PBL模式则要求创设自然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语境中为完成一定目标而自发使用英语交流,用驱动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其整合已学知识、搜寻新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最终作品,并以一定形式进行汇报。在整个PBL活动过程中营造体验知识的语言生态环境和人文学习环境,通过参与和互动,真正使翻译教学回归“以语言为中心”的本源。

(2)PBL模式贴合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英语课堂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而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基于PBL模式的汉译英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自主完成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主动寻找适合的翻译策略,形成经验,建构知识,通过协作交流完成项目作品。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仅扮演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等中介角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译策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适应现代教育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3)PBL活动符合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尤金・奈达认为翻译的一般程序包括研究有关背景、确定初译所需的时间与条件、对原文进行分析、传译和重组、形成译文、多次改稿、排列修订、提供补充材料等步骤。结合汉译英的翻译教学实践,此程序可简化为译前准备、语言转换、反思完善。[5]在引入PBL模式的汉译英项目设计中,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效利用资源;真实的情境提供语言转换的人文环境;项目成果展示和教师反馈环节则给予学生反思调控、完善译文的机会。因此,在非英专汉译英教学中,有效的PBL项目符合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译促学,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

(4)PBL模式暗合非英专汉英翻译教学需要。传统的汉英翻译能力培养一般针对英专学生展开,介绍翻译理论,进行大量实践;而非英专学生的汉译英教学常停留在教材上的单句翻译练习,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客观结果。非英专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各专业各领域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前沿阵地,汉译英教学在如何应对外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6]的问题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引入PBL模式后,教学将重心由课堂上翻译单句讲解转向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巧妙的驱动问题或项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项目安排相关翻译理论的讲座,简要介绍相应的翻译策略,期望帮助W生建立良好的翻译习惯。学生在课后灵活运用专家、教师等人力资源,学习网站、搜索引擎等网络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课堂上仅作最初的项目呈现,必要的小组讨论,以及最终的作品展示和汇报,所需课时应与传统单句讲解相仿,从而达到不压缩正常大学英语课时,却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4 应用设想

PBL模式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兴理念,而非英专汉译英教学则正是亟待革新的传统教学领域之一。课题组经过商讨论证,引入PBL模式,结合汉英翻译活动自身特征,将最终应用环节设定为选定项目、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和活动评价等五个基本步骤。

(1)选定项目:PBL模式中,项目的选择或是驱动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它应能充分反映课程要求,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项目可以分为若干幕来呈现,如第一幕展示一个与翻译议题相关的中国文化现象或热点话题,调动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幕介绍背景知识或讲述议题相关民间故事,唤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单句、段落的表达;第三幕给出汉译英段落,启发学生结合前两幕的讨论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在选定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事先设计各幕情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分组讨论:项目或独幕或分幕呈现之后,课堂上需安排必要的分组讨论环节,时间控制在不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限度以内。讨论前,先进行随机分组(初做项目时,教师可在分组环节注意把控,将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些同学安排在不同小组),小组成员在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始终在组内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参与整个项目。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student autonomy)是PBL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这一阶段是PBL模式的主体环节,学生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翻译技巧的掌握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学生根据项目议题,自主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寻求帮助、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小组内部亦可进行合理分工,例如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安排组长、初译、审议、校对、编排等工作。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翻译日志,描述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疑点难点和解决策略。非英专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记录翻译日志能够帮助他们厘清思维过程,自觉调整学习行为,培养翻译策略意识,亦可协助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项目完成必须有一个成熟的作品或成果,成果应包含但不仅限于英语译文。成果的形式不定,可多种多样,如翻译报告、模拟教学、口头陈述、幻灯片放映等,但必须包含凝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英语译文。学生通过展示研究成果来呈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讨论各组的经验体会,以译促学,以学带译,提高包括翻译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5)活动评价:基于PBL模式的汉英翻译活动评价应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评价译文――教师应及时对译文优劣、亮点精华、误译漏译等给出反馈和指导,亦可在小组间进行译文互评;其二是评价过程――教师应事先选取评价量表,在最终评价环节考量学生的参与度、贡献度等,实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自评和互评、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的良好结合。

5 结 论

在当前四、六级考试频繁变革的大形势下,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提高非英专学生的汉译英水平,如何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和汉译英新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当前“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又给我们尝试新兴教学模式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在论证PBL模式引入非英专汉译英教学的可行性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教学应用的一些设想,与同行教师分享,希望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汉英翻译教学水平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6.

[3]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42-48.

[4]顾悦.回归经典阅读: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与基于阅读经验的文学教育[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42-46.

[5]袁翔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5(2):70-75.

[6]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上一篇:“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混合式教学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