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情”

时间:2022-09-16 05:49:12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作家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教授字、词、句、篇,会使课堂游离于文章的情感之外,教学形散神离、枯...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境 感悟

朗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1-0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作家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教授字、词、句、篇,会使课堂游离于文章的情感之外,教学形散神离、枯燥无味。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儿童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感受语文里的“大”世界,让儿童在学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体会作家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怀情而教,以情唤“情”

课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教学一篇充满情感的美文时往往镇定自若,而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无动于衷。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了解课文内容,进行了一些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索然无味。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生命之躯,面对的同样是一群活生生的个体,教师本身要能“动情”,才能怀情而教,以情唤情。

如何触动真情呢?这需要教师怀着虔诚的心走进文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深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品读角色、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名师王崧舟将纳兰性德的36字《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文本鉴赏。当1493字的文本细读融入了教师对纳兰性德的精神世界、诗词境界以及对自我的生命感觉、价值偏好的种种追寻、反思和拷问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便有了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

教师还应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如教学语文S版语文第一册课文《永远的歌声》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童年像一首优雅的小诗,像一幅纯蓝的图画,更像一首清新的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童年,去欣赏童年中那――永远的歌声。”教师用诗化的语言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发了阅读期待。在结课时,教师这样设计结束语:“即使多年过去了,这童年的歌声依然令我魂牵梦绕!依然静静地、静静地流淌在心底(生读课题‘永远的歌声’),我那远去的童年,远去的(生再读课题‘永远的歌声’),让我再次深情地呼唤你(生回读课题‘永远的歌声’)。”生动感人的结束语与开课时的导语相呼应,使学生沉浸在童年的歌声中,沉浸在浓浓的回忆中,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学一篇篇充满情感的美文,教师如果镇定自若,学生也会无动于衷,阅读教学也将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心中有情,才能怀情而教,以情唤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即“情随境生”,良好的情境对激发人的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教师要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生动形象的视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传递情感。如教学语文S版语文第五册《群众也在淋雨》这篇课文伊始,教师通过吟诵一首小诗把学生带入情境:“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像大海一样深邃,充满智慧,胸怀天下;他就像白杨一样挺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就像慈父一样温暖,爱民如子,温文尔雅……他就是。”深情的语言拨动了学生感情的琴弦,使其对下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处环境描写,描写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这场雨的大,更好地感受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雷雨的声音,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感受的说一说,再以问题“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怎样描写这场雨的”过渡到文本的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课堂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也被激发起来,能通过朗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于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潮和鼓舞”。同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当创设情境,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通过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促情,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与学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实现教学双方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反馈,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三、品味感悟,以悟动“情”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才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亲自去体验文章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美,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在教学《永远的歌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6至第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和小伙伴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再次默读,并提出学习要求:“请你用心读读画出来的这些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后相互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字词。如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描写二牛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时,为了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中的“拽”字品读人物,教师让学生在理解“拽”字的意思后,设计表演:“现在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二牛拽住我?”学生表演时,教师提问:“二牛是怎么拽住我的?从这个“拽”字你读懂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孩子是多么喜欢老师,当知道老师生病不能唱歌时是多么着急。当学生朗读孩子们抓鱼的细节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标出孩子们抓鱼的动作,接着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词:“再读读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悟蕴藏在细微之处的深情,领悟了歌声背后的爱,从而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更好地理解了“爱”的真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点睛之笔,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鲜明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细细揣摩与品味,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从中受到品德与情感的熏陶。

四、感情朗读,以读抒“情”

“有感情地朗读”,亦可称之为“美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感知课文,启迪思维,领会真情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珊迪》一文时,笔者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并把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找出来,然后抽选学生朗读。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读到这里,学生哽咽了。笔者问他为什么感动,学生满怀同情地说:“我觉得小珊迪太可怜了。那么冷的冬天,只穿一件单衣,脚上连鞋也没有。”笔者说:“是呀,老师也觉得小珊迪实在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街上卖火柴,谁读着心里都难过。”其他学生窃窃私语,看得出来,该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读到文中小珊迪在给作者找零钱时因为横穿马路被一辆飞驰的马车撞断了双腿,在他生命垂危的关头,仍然让小弟弟利比将4个便士送还给作者时,笔者问道:“如果小珊迪把这些零钱留下,他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可以买点充饥的食物和小弟弟一起吃”“可以买双袜子,免得小脚冻肿了”;还有学生答:“他要是不去找零钱,双腿就不会被轧断。”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到,大家都很关心小珊迪兄弟俩,都希望他们俩生活有转机,可厄运偏偏降到了小珊迪身上。小珊迪临死前对作者说的一番话感人至深,尤其是对弟弟利比放心不下,作者承诺永远照顾利比时,更是催人泪下。笔者一面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面启发想象:“假如你是小珊迪,临终前你会说些什么?”全班学生几乎都说:“假如我是小珊迪,我会苦苦央求作者,让他赶快送我到医院治疗,不然会没命的。”笔者进一步指导:“同学们,你们的想法都是先想到自己。但可怜的小珊迪在疼痛难忍,奄奄一息的时候却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心中装的都是更加年幼可怜的小弟弟。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小珊迪有舍己为人的品质;有的说小珊迪真伟大;还有的说小珊迪太令人敬佩了。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让学生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文本进行一次亲切和谐的对话,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韵绵长。学生在品位精美语言的同时,很自然地被引入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中,得到情的熏陶、智的启迪、爱的抚慰和美的享受。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文心雕龙》有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要教师注重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心中荡起情感的涟漪,其语文素养也得到提升。

(责编 杨 春)

上一篇:相似形教学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探究 下一篇:通过“画图”叩开问题解决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