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使用五忌

时间:2022-09-15 03:19:40

多媒体使用五忌

[摘要]新课程的积极推行,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它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煞课堂风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使用时应当有些忌讳。

[关键词]多媒体 忌讳 数学 有效

新课程的大力实施,特别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了教师的教学,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但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认为应该忌讳以下五方面

忌讳一:用多媒体展示不合常理的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以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创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能动性。但有些教师却把这个当成是一种“时髦”,为了“包装”自己,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然而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受。

在我听的《认识基本图形》这一课中,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动物园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孩子们,在动物园里,住着几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课件演示。)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池塘里冒出一个“正方形”、小房子里跑出一个三角形、树荫路上跳出一个圆形……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动物园里跑出来呢?是否有些不合常理?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多媒体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

忌讳二:把多媒体弄得太花哨。

多媒体进入课堂后,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能够让数学课堂做到精讲多练,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但是有的教师不知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是为了展示他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经常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的动画、声音。有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把课件做得色彩缤纷,有的甚至请专业人士制作复杂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让学生大开眼界。殊不知这种表面看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花哨热闹的课件,不但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我看到一个教师在教学平均分解决问题时,出示了一个下课的场景,天空中鸟分几组在飞,地上小朋友分几堆在做游戏(动的),每切换一幅幻灯片都有不同的漂亮的花边。他的课件,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关注的是飞翔的小鸟和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漂亮的花边,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让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有的课件设计的声音或者配的音乐与课堂气氛不相配,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所以多媒体课件要注意它的实用功能,要注重课堂的本质,不要形式大于内容。

忌讳三:机械式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上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但是有的教师让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

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运用手中的侧面展开图向全班同学汇报得非常清楚了,学生已经掌握得非常好,可是老师还是用多媒体再演示讲解一次,造成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听,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软件是按测量法、剪拼法、画拼法、推演法顺次设计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先说了第二种验证内角和的方法,结果是教师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再按课件思路继续展开教学的。其实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有个性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不可能绝对的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那样发展。当然如果他的课件设计的是交互式结构,可以随机选择任一种方法先教,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限于多数学校这方面教师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忌讳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性取代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操作、探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模拟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操作,计算机模拟可以带来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于是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方便,用课件来演示实验与操作,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

在一次活动中,听了两位老师执教同一内容的数学课——圆锥的体积计算。一位老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用课件动态展示卷笔刀将木制圆柱体铅笔前端削成圆锥的过程,削完后教师提问:削后的这一段是什么物体?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猜一猜。接着,教师继续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等底等高,将圆锥体容器里的水往圆柱体容器里面倒,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装满,教师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如果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或者不等底不等高,圆锥体积还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让学生讨论后,继续让学生看多媒体上的实验、验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而另一位老师在教学“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却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师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无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有怎样的关系?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测,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有实心的圆柱圆锥,有空心的圆柱和圆锥,它们有等底等高的,也有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还有天平秤和大米。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规律。

很明显,同一内容的两节课,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而是让学生大胆的猜测,然后动手实践证明的这节课,教学效果明显更好。因为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再好的多媒体课件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忌讳五:用多媒体放大(缩小)实物,让学生建立错误的概念。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某市一次调研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并不难,然而,高达80%的错误率引起了好多教师的反思:一道涉及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概念题,掌握情况为何如此不理想?最后发现,原来是多媒体的错误“放大”,干扰了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

一位老师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1毫米在直尺上究竟有多长,并能准确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揭示课题后就在屏幕上打出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划、数一数,再轻轻地闭起眼睛在头脑中想一想。这儿的多媒体就是无效介入,改变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当学生对1毫米还未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时,就运用放大的直尺进行教学,学生对毫米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准确的,肯定无法建立1毫米的正确观念。事实上,不仅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会如此,在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教学中,不科学的多媒体课件也会导致这类错误,这给我们也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好好关注和反思。

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也都应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更加有效。

上一篇:浅谈师生情感与中学物理课教学 下一篇:提高化学实验能力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