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5 10:08:02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跟踪审计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全过程跟踪审计逐步在公共工程审计领域中被应用。这种审计方式将传统事后审计难以看到的漏洞事先堵住,能够更好地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防止舞弊发生、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高效地发挥审计的职能。

关键词: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分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跟踪审计

《中国审计大辞典》中对跟踪审计的定义是:伴随被审对象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所展开的审计。并指出:有些审计对象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对这种审计对象的过程实施审计监督,就必须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具有全过程性及时效性的特点,全过程性,即对审计对象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时效性,即紧紧跟着审计对象进展而进行审计。

2.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与传统的公共工程结算审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2.1审计介入点不同

传统审计模式只是在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一次集中性地结算审计,许多隐蔽性施工过程在竣工后难以看到,尤其当工程竣工结算中发生有争议的问题时,审计人员很难取得所需的证据。全程跟踪审计中,监督关口前移,审计监督贯穿于公共工程准备、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可以动态地监督公共工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同时还可以督促各参建部门加强履行各自职责的意识,从而高效地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保证公共工程高效运行。

2.2审计的内容不同

传统审计方式主要围绕从被审单位获取的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但是,有些工程比较隐蔽,或者在施工时进行过多次变更,而施工方对于这些工程的细节部分缺乏详细的记载,这样导致审计人员比较被动,无法进行正确判定。跟踪审计是在传统审计工作的范围基础上向前延伸,事先介入工程各环节,及时监督相关过程和收集相关资料,为后期竣工决算审计打下基础,这样可以衔接影响工程各阶段的有关因素,使得审核思路更清晰。

2.3审计的方式不同

事后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报送方式审计,即被审单位将竣工决算资料报送给审计部门后由审计人员在审计部门的办公场所进行审计,只有当出于某些特殊考虑时,才会偶尔到施工现场实地进行观察和测量。跟踪审计则采用的就地审计的方式,即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临时设立办公场所进行工作,对项目的跟踪审计也不是在整个过程全部完工后再进行集中性审计,而是依据工程的进度,对各项目组成部分分别进行审计。

3.审计模式的分类

在我国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审计模式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分为:重点介入法、适时介入法和全程介入法。

3.1重点介入法

重点介入法顾名思义是将工程活动的重点纳入其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在采用该种模式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要事先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将审计重点放在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环节和应该关注的特殊过程上,从而编制审计方案。只关注对工程建设活动有重大影响及工程竣工后无法审计或有审计困难的内容,并将其选作跟踪审计的控制点。对于其他项目内容及其管理活动,审计部门则可以采用不定期的方式,根据能力、条件等对其开展审计。所以重点介入法是一种散发型的审计模式,需要审计部门周密地规划和组织,同时也需要相关方的协助。

3.2适时介入法

适时介入法是从工程活动的过程中选择适当时点介入审计一种跟踪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法要准确把握工程的关键过程,进而选好跟踪介入点。这一模式下审计介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标准、工程规模、工程耗时、审计成本和审计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选择不同介入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跟踪审计经验,选择适当的跟踪审计的起点,是从项目立项着手,还是从工程施工介入,是从资金的筹集、投放到运作为主线开展审计,还是紧紧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开展审计。

3.3全程介入法

全程介入法是将项目全过程都列入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于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工程施工以及工程完工验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包括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修建阶段与完工验收阶段等。通过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能及时揭示建设项目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之运作合规划、高效化,同时可以真实的反映工程造价,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促进高效的工程管理,获得良好投资效益。所以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现场设立办公地点, 由审计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对项目实施“贴身型”全过程跟踪审计。而且参加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审计方面和财务方面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工程施工及造价方面的知识及建筑、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等等。

4. 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从现实考虑,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必要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由于公共工程具有投

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控制关键点多、技术复杂及项目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容易

出现漏洞。如:

在工程前期决策、立项、审批、招标、中标中,有些公共工程无立项报建手续,擅自动工修建;有些公共工程的建设,弄虚作假,招投标流于形式、走过场,未经过法定招、投标程序,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排斥竞争、搞行业垄断,或者搞“明招暗定、黑白合同”,直接内定材料供应厂家和分包单位;有些投标人恶意串通,采用违法、违规操作骗取中标,一旦等到中标后变随意将工程分包、转包;还有些投标人出卖自身资质,违规挂靠,干扰建筑市场秩序。

在合同方面,随意签订合同、合同条款签订不严密、内容含混不清、价格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签证方面,由于公共工程需要大量的签证、而且签证内容繁多,所以经常出现工程量的失实认定或工程造价偏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基本建设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将工程和建筑主材变更等问题。工程完工后,不经过质量检测及完工验收程序就交付给相关单位供其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竣工结算超概(预)算投资的问题也很普遍。

综上可见,在我国公共工程从立项开始到竣工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及漏洞,而如果某一

环节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进而

影响项目效益,所以需要有一种对公共工程全面监督的审计模式,即对公共工程项目的立项、

决策、审批、招标、建设、验收等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迹象,立即加以控制,尽

量及早解决问题,防止其蔓延,降低损失浪费。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提高财政

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功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

健康发展。

5.结语

本文重点对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概念及实践性的分析,笔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实施公共工程事前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后,能够将其形成统一的定论,从而丰富和完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

[2] 王艳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5年6月.

[3] 曹慧明.论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效益性特征.《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4] 潘萍.论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

[5] 时现.建设项目审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施工企业项目成本费用控制对策思考 下一篇:复杂地形微观选址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