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钢铁产业效率的探索

时间:2022-09-15 03:58:28

提高中国钢铁产业效率的探索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投入产出理论和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通过分别研究中日两国的钢铁产业生产率,寻找中国钢铁产业不足,以期在此基础上到将中国由钢铁大国变为钢铁强国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钢铁产业;日本钢铁产业;效率与生产率

中国和日本两国钢铁企业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对两国钢铁产业的现状进行对比(见图1)。

从总体发展形势上来看,中国和日本钢铁产业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结果显示,2004―2009年的平均TFP结果为0.964,整体显示了日本钢铁产业TFP的下降趋势,而中国钢铁产业TFP结果为1.174,显示了中国钢铁产业生产率上的提高趋势。从具体时间点上来看,中国TFP指数上升集中在2004-2005年之间,2005-2006年增速有所放缓,而2006年之后又进入一轮快速上升期。反观日本,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恰好相反,即:2004-2006年间快速增加,2006-2007两年增速放缓,到2007年之后则粗话下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日本TFP线一直低于中的的TFP曲线,即持续低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从具体影响因素来看,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技术在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中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样本期内钢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说,由于我国钢铁企业在历史上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样本期内整体技术水平进步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贡献。反观样本期内日本钢铁企业,由于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钢铁企业收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企业的技术投入规模和水平都有所下降。第二个结论是在技术效率上,我国仍然落后于日本。尽管样本期间我国钢铁技术效率均值达到了0.443,但仍远低于日本的0.75,体现了我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特点,即产品停留在低端市场,与日本的先进产品还存在很大差距。

效率均值达到了0.443,但仍远低于日本的0.75,体现了我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特点,即产品停留在低端市场,与日本的先进产品还存在很大差距。

综合上述,通过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和日本钢铁产业的动态生产效率估算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钢铁产业在2004-2009年间的平均动态生产效率为1.174,表明6年来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不断改进。其最主要原因是高达30%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中国钢铁产业效率改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效率的变动并不令人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钢铁产业的资源市场合理配置能力不足和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的现状。

2.从中日钢铁产业动态效率的规模结构比较来看,我国中小型钢铁企业对于产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大型钢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也很快,而中间规模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较慢。这反映出中国大型和小型企业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其中,小企业具有规模扩张的潜在经济优势和管理机制灵活优势,而大型企业具有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发展优势。

3.从中国钢铁产业动态效率的所有权结构来分析,民营钢铁企业的动态效率指数全面优于或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其发展对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全面的正向效应。但是这种效果在日本钢铁业则不存在。

4.通过运用DEA方法对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技术效率比较发现,虽然在2004-2009年的6年间,大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中小型钢铁企业,但在相对技术效率方面,传统的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沙钢仍然是最高的。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与中国的钢材消费结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本外溢以及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体制性质有关。

当前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目标是“钢铁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的大国和具有竞争力的强国”的总体目标,根据中日比较得出的我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结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就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政策的内容也涵盖了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组织结构、可持续发展与原材料供应等多个方面。

上一篇:医专全科医学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差异性调查分... 下一篇:随堂测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