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

时间:2022-09-15 02:15:00

审计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

[摘要] 救灾资金是灾民的“救命钱”,必须专款专用、管好用好。但在实际管理使用中,救灾资金是否“真”救灾,是否落到实处,审计机关责无旁贷。该文结合基层审计机关近年来的审计(审计调查)情况,从现行救灾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后果,并围绕审计如何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的角度加以探讨。

[关键词] 审计 监督 救灾 资金

1 救灾资金的性质及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救灾资金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是用于解决灾民吃、穿、住和治疗因灾引起疾病等发生困难时的专项生活救济,以及解决灾民抢救、转移、安置等困难的专项补助费。它包括民政部门管理的灾民生活救济经费,发改委、水利等部门管理的灾后重建、救灾防病、防讯抗旱等资金。救灾资金是“救命钱”,灾区百姓对“救命钱”很敏感、很关注,社会各界也尤为关注。为此,加强对救灾资金管理与使用实施全程同步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从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对救灾资金的专项审计(审计调查)情况看,救灾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比如挪用救灾资金兴建楼堂馆所,弄虚作假套取救灾资金,救灾资金管理混乱,少数干部,侵吞私吞救灾款物等等。违规违法管理使用救灾资金导致灾区群众怨声四起,议论纷纷,意见很大,乃至于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等问题和情况屡屡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

1.1 救灾资金分配不合理、透明度不高。救灾资金由多个部门分配管理,如财政、民政、水利、发改委等部门都有救灾资金的分配管理权,各部门按照各自的标准分配救灾资金,部门之间缺少细致、合理的沟通协调,容易造成重复或一味平均分配救灾资金的问题。在资金分配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讲人情、凭关系的腐败行为,出现了“戴帽”分配、“条子”分配等优亲厚友的不合理现象。还有的是属于上级各部门对救灾资金分配指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如下达“某某”台风救灾资金指标只分配到各县,县级在再分配中弹性较大,加之操作上的人为主观因素,容易出现偏离灾情实际受损情况而分配救灾资金的行为。

1.2 救灾资金下拨不及时和救灾资金闲置。救灾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急”、“快”、“准”,因此救灾资金的拨付就必须做到及时、足额。但由于受当前救灾资金管理体制的制约,救灾资金从申请到发放,再到灾民手中,运行周期较长,有的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影响了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灾区的重建和灾民的生活。此外,一些基层救灾资金申报部门存在无“灾”报灾、少灾多报等问题,也造成部分救灾资金闲置。

1.3 挤占挪用,甚至弄虚作假套取、贪污救灾资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难以落实,容易出现灾情上报不实或弄虚作假等虚报灾情套取资金的情形。二是救灾资金管理法制不健全。三是管理使用不规范。救灾资金在帐户管理、审批、使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在帐户管理上,有的没有实行专户管理,甚至出现多头开户;在资金审批上,存在把关不严、多头审批现象;在资金使用上,发放程序、对象等不够公开,有的将应发放给灾民个人的救灾资金以造假花名册套取资金,或用于村级开支,或用于其他项目支出,甚至个人贪污等问题。另外,民政部门也将部分救灾资金混同于一般生活困难救济,用于解决农村社会救济问题。四是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问责追究制度不完善,使得在一些环节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失去监督,造成挤占挪用、截留救灾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2 审计工作立足求真务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

如上所述,部分救灾资金不是“真”救灾的问题多种多样,管理上的漏洞、水分不少,令人心寒,已到了不可不治、不可不管、不可不审的地步,要让救灾资金“真”救灾,审计部门就应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从讲政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高度,加强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严格执法,违法必究,有效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的“天职”要求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做到求真务实,转变观念,逐步形成“提前介入、重点监督、事后评价”即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资金分配程序,与财政一道从源头上进行监督)、事中监督;变常规监督为重点监督;变只对资金安全监督为对安全与高效使用同步监督的工作机制。救灾资金专项审计(审计调查)要力求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查处违纪违规问题,还要防患于未然;不仅要把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揭露出来,还要在促进救灾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下功夫。具体应做到:

2.1 计划安排摆重点。审计机关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民本审计观,坚持审计为民,当好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就要求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社会政治敏感性,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举过头顶,只要有灾情发生,只要有救灾项目,审计部门就必须及时调查了解和关注灾区灾情,把所有的救灾项目、救灾资金纳入审计视野,重视和抓好救灾资金审计,摸查救灾资金是否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是否真正用在了救灾项目上,全面摸清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力求避免出现审计“缺位”或审计“空档”。盯“紧”、盯“牢”、盯“实”救灾项目和救灾资金,做到心中有数,工作重点突出,凸显审计执法力度。对救灾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工程建设、直至项目验收等各环节、各阶段实施全程同步审计监督,认真把握好审计工作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特别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项目、救灾款物,审计要提前介入,并实施全程同步跟踪审计监督,把好各个关口,保证每一笔救灾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每一个救灾项目顺利实施,让灾民放心、顺心。

2.2 严谨细致审到位。一要注重搞好审前调查。做到针对性强,审计到位。通过采集财政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拨付数据,分析查找审计疑点,确定审计(审计调查)的重点行业、单位、项目,将救灾资金分配不合理、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等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审计调查)方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审计项目的质量。二要整合力量重拳出击。一是加强审计内外部的力量整合,即把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社会专业人士及部门单位的内审人员有机结合,“三力”合一;二是可实行上下联动、县市异地交叉、部门联合审计等方式,形成合力,重拳出击,提升审计的力度和透明度,以强大的审计执法威慑力,有效排除各种阻力干扰,才能做到敢审敢碰硬,找问题、查漏洞、挤水分,真正达到审深、审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猛”药。三要情系灾民细查问题。救灾资金直接惠及广大灾民群众,让救灾资金切实成为他们摆脱灾害、走出困境的利民资金,这是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审计(审计调查)要了解真实情况,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到基层和灾民家中,全面调查了解救灾一线的灾情。为此,审计人员要把核灾环节作为切入点,把核灾结论与发放救灾资金的名单进行逐乡(镇)逐村逐户核对,并选择部分村组进行入户调查。根据救灾资金分散、单笔数额小、点多面广的实际,审计人员必须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做到审计跟着救灾项目走、跟着救灾资金走,救灾项目在哪里、救灾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吃苦耐劳,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克服交通、语言上的障碍,有时还要用爱心取得灾民的配合;只有经过艰苦细致的查证,才能掌握救灾资金分配发放的第一手材料。

2.3 揭露问题严处理。审计查出问题是为了揭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审计不但要敢于查出问题,还要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分清问题性质,对照法律法规分类处理处罚。对明确违反国家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要敢于揭露并严肃处理处罚,该移送移交的要移送移交;对于那些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管理落后存在风险隐患的情况,如救灾资金发放程序不规范、救灾物资管理混乱、救灾资金帐户管理有漏洞等问题,也要予以披露、反映。通过揭露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后果,揭示影响救灾项目质量差、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低下的因素,特别要对造成救灾资金不“真”救灾的成因从体制、机制上进行重点分析,形成切实可行的综合分析报告,及时提出建议对策,为当地政府进一步管好用好救灾资金提供决策依据,当好政府及部门的参谋与助手,促进灾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4 落实整改促规范。审计对查处的问题及整改事项要进行跟踪落实到位,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督促有关乡(镇)、村和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发放救灾资金、管理救灾物资,确保救灾资金和救灾物资发放公开、公平、公正,管理科学、规范。努力改变目前救灾资金拨付环节过多、部门多头管理、机构运行效率低、监督不力等体制、机制问题及制度执行不到位和制度上缺陷的现状,促进相关部门制度完善、管理加强、执行到位。

2.5 问责追究重考核。审计可通过建议当地政府及组织、人事管理部门,在对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考核中,要把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领导干部年度或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问责追究。同时作为组织、人事管理部门的一项干部考核制度固定下来,以增强领导干部为灾民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显而易见,要搞好并加强对救灾资金的审计,需要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协调配合,更需要审计人员的观念思路创新。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带着民情去审计”,救灾资金要“救灾”的审计理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发现分析、思考研究新问题。并通过审计人员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大胆实践,去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的加强救灾资金审计的新机制、新方法,确保救灾资金真正体现“应急”和“救命”, 让受灾群众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及时的救助;确保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安全高效,让救灾资金“真”救灾,真正让有限的救灾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把灾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好,把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好,维护灾区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湄洲湾海域主要污染特征分析 下一篇:全面提升环境执法工作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