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定位及实践

时间:2022-09-14 06:29:09

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定位及实践

摘 要:新世纪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产生依靠强大的教育体系。因此,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研究科学。教育必须与科研成果联系在一起,如此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提高管理的合理性和教育工作效率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教育者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高成就,就要深入从事教育经济的相关研究,对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定位进行分析钻研。

关键词:激励机制;定位;教育经济管理

教育的科学成果研究是一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相关实践进行的有力钻研。教育科研成果的钻研水平对于学校的教学效果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经济管理中,优良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相关问题分析

1.相关组织

尽管现在有关科研的各种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科研水平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个人或者某些方面不合格的组织依然在进行科研活动,这就导致有关科研内容不能满足科研者的真正需求,科研过程不够专业,科研结果不如预期等情况发生。

2.教师素养

一个教师的素养受其在自己工作位置上的能力和态度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的态度出现偏差,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本身的职业操守出了问题,而是学校对于教师的绩效管理上出了纰漏。比如学校在组织岗位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比原定时间短,科研期间所提供的资料过于简略,出现这种问题是监管机制出现了问题,此时就需要绩效体系中的激励机制缓解相关问题的反作用。

3.监管问题

在教育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上,许多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起到的实质作用不大。因此,如何确保相关科研教师的科研水平处在较高层次,会对本学校是否取得重大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管机制就有其根本必要性。

二、具体情况下的定位

1.相关目标的制订

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该有其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能和学校进行的科研目标相违背。实行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提高相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实施不但能让教师本身获得社会认可,还能满足参加科研的人员的科研需求。

2.相关方法的实施

要实现激励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因而会出现相关教师获得报酬是根据其教时的数量发放的现象,但这也只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而已。为了更好地实现目的,还应该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进行相关的增添。

3.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有公平性,而确保公平原则的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评价自身要具有弹性,不能生硬地进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实现对其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其内部结构建设方面,就应该将考核策略本身具有的各种因素收录,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量化处理,保证评价机制能够完善地建立。

三、激励机制的确立

1.领导层面

领导层面要对高效教育科研表现出切实的关注,这样其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对于教育经济管理的意义应该得到领导层面的重视,对于那些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教师,要在舆论上进行广泛赞扬,在物质上给予丰厚奖励,这样物质和意识的结合,必然能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相关人员的高度荣誉感。因此,教育经济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实现合理化,相关考核机制务必缜密。这就从制度上为相关人员实行激励保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经济管理环境。

2.奖励制度

创新是衡量教育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效率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激励机制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摆设。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对科研成果研究人员的大力奖励制度,让相关教师人员获得重大经济奖励,获得实在的物质报酬,在经济层面让其满足,从而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向前发展。

3.意识方面

对于那些为教育经济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重大奖励,而且还要满足其意识上的需求。其实,从事科研的人员对荣誉都是极为渴望的,都想从科研的成功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因此高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制订相关职称、级别名称。如此,荣誉的落实是对相关贡献者社会地位的尊重,让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进而获得更大的精神成就感,才有利于该项事业向前推进。

在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体制的建设是一个繁杂的活动,它需要相关科研成果取得者、各部门单位和领导层面的协调配合,在进行各种考量之后,依据现实情况的规律进行制定。本文对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了激励机制在现实中的确立情况。

参考文献:

[1]金鑫.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李存金.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

[3]吕航.激励与约束――对我国高校业绩津贴分配制度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 下一篇:浅析AGR管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