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的疑惑与创新

时间:2022-09-13 08:38:03

地方文化的疑惑与创新

作者:唐金培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从福建、台湾到广东、广西,从江西、湖南到四川、重庆,都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客家山歌曲调;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也是其他民歌所望尘莫及的,客家民歌是对中原古代民歌的传承和延展,不少民歌的曲调,追根溯源,无不来自客家山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一段华彩的乐章,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一颗耀眼的明珠。5.客家良风美俗是中华传统礼文化的遗存。风俗习尚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流行并经常重复出现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行为方式,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不仅保留了诸多中原地区好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吸收、融合一些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例如,喜欢穿钉布扣子的对襟衣、大头裤;喜欢吃大块猪肉,喝自家酿制的米酒;男婚女嫁遵循“六礼”,讲究“明媒正娶”,喜欢用花轿迎亲;喜欢聚族而居,等等。尽管客家地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习尚的地域性非常明显,但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即事事讲究礼仪,处处注重礼节。敬天崇祖、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相互礼让、互帮互助、礼尚往来等客家传统美德,既是客家传统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也是客家风俗习尚的内在要求。

客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困惑

历史上,客家文化的超稳定性的确令人惊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却不能不令人担忧,客家传统文化创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凸显。1.客家话传承出现断层危机。客家话既是维系客家族群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客家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原来同乡聚族而居的模式逐渐被打破,乡团组织和宗族的凝聚力不断弱化,不少客家年轻人慢慢地只会听客家话而不会讲客家话。特别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因居住国的某些政策直接影响客家文化的传播,多数到第三代就对使用客家话感到吃力,有的甚至不会说客家话了。比如,印尼政府1966年到2000年30多年里,关闭了所有的华文学校,还明文规定不准进口华文书刊,所以现在三四十岁的华人大都不懂中文。再如,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诗巫市,虽然当地的客家人大多还听得懂客家话,但能讲一口流利客家话的人只有客家人的60%。在新加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客家话多数成了父辈的方言,客家人的子女多数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了[4]。海外客家话流失相当严重,国内客家话的传承也令人担忧。据调查,不少外出求学、工作或务工的客家人,平时和同学、同事或朋友交流都是说普通话或粤语,很少说客家话,有的甚至羞于说客家话,客家话正面临着走向衰落甚至面临断层的尴尬境地。2.客家传统民居遭遇城镇化挑战。客家民居作为客家人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既是客家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客家精神文明的载体。无论是从建筑理念还是建筑范式看,客家土楼和围龙屋都是令世人惊叹的“建筑奇葩”。正如总书记2010年2月在参观永定客家土楼时所说:“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5]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除极少数纳入保护的客家民居外,相当一部分客家传统民居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一是除少数比较有名的客家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外,散布在闽、粤、赣、桂等地,数量更多的传统客家民居却未能纳入保护范围。二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于一味求新,追求整齐划一,忽视对客家村落环境风貌及一些尚未列入保护范围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甚至往往未经充分论证就乱拆乱建,导致相当数量值得保护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被拆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6];加之一些土楼群附近新修的建筑由于缺乏科学设计和控制,与周边建筑、环境景观极不协调,使村镇原有的整体风貌和环境景观面目全非。三是不少率先富裕起来的客家人到城里买房或者在旧居附近盖新楼,即便那些侥幸暂时没有拆除的传统民居也因无人居住而长期闲置,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垮塌者有之,雕花门窗牌匾被拔掉者有之。3.客家山歌传承人青黄不接。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曲调动听。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会友,和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除了在小学教育中能接受一点山歌文化熏陶外,客家人很少能够自觉地去学唱山歌,能够领会并继承山歌精髓的客家人更是凤毛麟角。在客家地区的歌厅中,每天充斥着通俗歌曲的声音,鲜有客家山歌的韵律,在不少客家地区,如今会唱或喜欢唱客家山歌的人已经为数不多。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面临着保护与创新的两难选择。这种困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外来文化或者说是以强势经济为依托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或者是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又关系到客家灿烂的文化传统的保留与传承问题[7]。4.客家风俗习尚在传承中变异。客家传统风俗习尚是客家民系的血脉和基因。除上述客家话、客家土楼、客家山歌外,独特的客家人生礼俗、节日习俗、客家服饰、客家饮食、民间信仰等,都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千百年来,客家文化虽然长期混杂于其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但至今仍然保存其独特的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这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化现象。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客家文化所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从形式到内容都面临着被同化、被侵蚀的危机。不少原本客家文化颇为正统的乡村因为缺少人气而沦为“空心村”。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不少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无人、传统礼仪习俗遗失的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入乡随俗,加剧了传统风俗习尚的变异乃至丧失,如过年过节舞竹马、舞麒麟、采茶戏等客家传统艺术已经或正面临失传。

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针对上述客家文化生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研究力度、完善保护措施、培养传承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体系。1.树立文化自信心,强化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意识。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维护客家文化传统的思想认识日渐淡化,保护客家历史文化资源责任意识日益淡薄。在一些人眼里,客家精神已经过时,说客家话是“老土”,客家风俗习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客家土楼不过是一堆废土堆堆积起来的破建筑。针对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一要唤醒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记忆,使每一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传承和保护好祖国文化的多样性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真正懂得异彩纷呈的客家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是客家人民聪明智慧的艺术结晶,都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志和独特魅力;三要从思想上正视客家文化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危机,从观念和意识层面上解决建设与保护、继承与创新、再造与复兴等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客家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客家传统文化研究水平。客家文化是客家人与客家族群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表现其创造力的潜能与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历程与结果[8]。在新的历史时期,一要依托高校、社科院等机构搭建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吸纳一批热心客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二要在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潜能的基础上,赋予客家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拓展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要在继续办好“世客大会”和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客家文化研究的双向互动;四要进一步加强山歌、民间文学、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客家传统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力度,鼓励用客家话进行文艺创作,发掘和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3.注重资源保护利用,探寻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客家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一要注意收集整理客家族谱等资料,摸清客家文化资源家底,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客家文化网站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二要建立完善客家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地区规划不同层次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园区、客家文化馆、客家文物馆、客家文化特色馆等,为弘扬客家文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硬件环境;三要大胆探索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造钢筋混凝土围屋,打造集自然风光、客家文化和现代创意为一体的山歌或歌舞实景演出等,演绎客家人文历史和人文精神;四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客家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的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乡名镇名村。4.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解决客家文化传承人难题。客家自古就有崇文重教、宗族助学的优良传统,不仅传承了文明,而且培养了大批客家人才。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革新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客家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后继无人的危机日益凸显。为此,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组织编写系统介绍客家历史人文方面的系列教材,把客家人文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必修课;要注重培养文化品牌策划、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等级人才。在挖掘保护现有客家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基础上,通过以老带新、集中培训、高等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客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同时,要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家年轻人留在家乡或经过打工积累一定财富后返乡,从事客家文化资源开发,传承创新客家传统文化艺术。5.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客家文化传承创新软实力。文化资源是历史赋予客家地区的宝贵财富,只有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提升客家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挖掘整合客家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支撑。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理念,团结协作,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利用,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二是发挥客家人脉优势,使之成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华侨当中有很多是客家人,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却心系故土,通过他们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给祖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发展客家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化手段对花灯、竹帘制作等客家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形成比较完整的客家文化产业链条。四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事业,使之成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亮点。充分发挥客家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旅游为主线,以客家文化为内涵,吸引民间艺术业、会展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精品。

上一篇:校内文化建设与文化的关联 下一篇:民俗文化对媒体的影响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