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用户对技术产品的接受度研究:师生群体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时间:2022-09-13 04:12:20

教育用户对技术产品的接受度研究:师生群体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任何一种技术所具有的作用都取决于其使用者的接纳与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也同样如此。教育用户,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接纳,以及在教学中对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发挥技术在教育中变革作用的基础。千禧年的学习者是所谓“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拥有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为了使技术应用于课堂更好地为数字时代的学生服务,本研究试图了解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以及二者在技术接受度方面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式,在上海与浙江地区采集了教师和学生数据。研究结果呈现了两个群体在课内外使用技术的差异情况以及他们对于课内外技术支持学习的态度及期望,这些数据及访谈结果也展现了千禧年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为我们以符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 数字土著; 千禧年学习者; 数字移民; 技术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顾小清(1969—),女,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培训系统设计与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及用户行为、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以期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要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使用以及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自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开始关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很多教师开始接纳教育技术并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另外我们也需注意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的学生群体越来越成为所谓的“数字土著”一代,他们一出生就浸润在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中,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已经将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接纳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对技术产品的接纳势必会影响他们对待数字化学习产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态度及接纳程度。与他们相比,现在的教师则很大程度上是所谓的“数字移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以及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行为,与“数字土著”的习惯及其喜好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样的差异,也势必会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效。

为此,本研究试图探究教师群体以及学生群体对技术产品的接受度,分析这两个群体在技术接受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以及可能的相互影响,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现状

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度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得到长期关注。通过查阅的文献可以发现,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技术接受度理论与模型,较为典型的有技术接受度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及其扩展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IS Success)以及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

TAM模型是最具影响力的用于解释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模型,该模型基于理性行动理论,认为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决定态度。技术产品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是该模型中决定信息技术接受度的关键因素,这两个因素不仅是用户使用某种特定技术系统的态度基础,而且同时决定了使用意向,并形成了最终的操作行为。[1]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作为评价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准在信息系统探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DeLone和McLean回顾了180多个研究中使用的100多种度量方法,归纳出六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成功:系统质量、信息质量、信息系统使用、用户满意度、个体影响、机构影响。[2]任务与技术适配度是指用户的任务需求、用户能力和支持任务的技术功能性之间的适配程度。Goodhue和Thompson提出了一个技术绩效链模型来帮助最终用户和机构组织理解信息技术的更有效应用,该模型指出决定任务与技术适配度的影响因素有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用户个人特征三个方面。[3]任务与技术适配度不仅直接影响到绩效,也通过预期的使用效果、使用态度、社会规范、便利条件等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情况,而用户的使用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绩效。[4]

另一方面,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与学生用户面对信息技术的诸多差异。首先,早在新千年伊始Prensky所提出的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隐喻,成为了很多研究者的共识,他们开始关注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态度之间的差异。[5]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贯穿于千禧年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他们的思考交流方式、学习观念、控制需求,甚至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念,[6][7][8]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来说,教师作为数字移民,在将技术整合于课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如缺少有关技术整合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缺少技术使用的自信和技能,抱着消极的态度和内在的抵制情绪等。[9][10]

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课堂外的技术使用对学习的影响也开始引起研究者关注。[11]研究表明,总体上学生在家比在学校能获得更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12][13]同时通过对国际学生PISA数据的多元分析后发现,学生在家使用电脑和进行学习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条件相关。[14]因此,课堂外的技术使用行为应纳入研究范围。[15]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当前的学习者与他们的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间存在着新的数字鸿沟。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在技术接受度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此为教师更好地以符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提供建议。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很少有证据显示最终用户在技术接纳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及其特性。[16][17]本研究中,我们试图立足于最终用户,考察以下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行为之间存在何种相关,其程度如何?这些相关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使用?

上一篇:制度设计应考虑教师多元化发展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