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意识的转变

时间:2022-09-12 12:39:02

多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意识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迅速兴起,尤其是网络实现了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众多媒体使阅读群体的变化日益加快,从而对新闻采写方式提出了严峻地挑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包括新闻编辑理念,编辑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从新闻信息的筛选和把关意识、多渠道服务意识和多元化立体意识三方面分析探讨了多媒体时代编辑意识的转变。

本文所说的“多媒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多媒体”概念本身,即把影像、声音、图形、图像、文字、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实现一定功能的新的媒体。这一“多媒体”时代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来临的,标志性的事件是互联网从单纯的军事应用进入到广阔的民用领域。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实现了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革命,甚至有论者认为网络传播开辟了人类传播史的新纪元。二是指“媒体众多”,即指如今新闻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数量急剧增加,读者成为争抢的对象。众多媒体使阅读群体的变化日益加快,从而对新闻采写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包括新闻编辑理念,编辑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信息的筛选和把关意识的变化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最早提出把关思想、并在理论上开启把关研究之先河者,当推传播学四大先驱人物之一的心理学家卢因(KurtLewin)。他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目前,关于网络新闻编辑的把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目前,关于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主要观点有:(1)现在已无需把关人;(2)受众为自己把关;(3)网络新闻工作者把关人角色并没有明显变化;(4)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人作用将越来越强。

2006年11月6日上午,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的新闻媒体,不仅信息量最大,而且跟百姓联系最紧密。非典过后,中国人记住了两个镜头:在广州,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在北大,总理在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中国最主要的新闻网站正在利用互联网促进民主,下情上达。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体,不仅有来自各种机构和组织的新闻,也有网民个人的信息。网络的开放,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但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言论,难免鱼龙混杂,需要筛选和把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闵大洪教授认为:“假新闻对于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危害性。它会造成信息上的误导,比如一些影响力大的商业网站的假新闻,很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造成政治经济的波动。”例如:2003年3月29日,某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 ・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假新闻。2003年4月29日,海外某中文网站发出“昨晚逝世”假新闻,引起共同社、产经新闻等日本主流新闻媒体的迅速跟进报道。

互联网的新闻信息数量猛增而质量较低,网络新闻工作者和网络用户都希望通过加强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人作用,来改善目前的不利现状,因此目前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人作用将越来越强。

二、多渠道服务意识的提升

目前,除报纸、广播、电视外,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分别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朴实平白的语言对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很重要,而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朴实平白也仍然有意义。这方面对我们启示很大。有报道称重庆市政府在讨论养老金问题时,没有一位领导发言,最后发现是因为他们对其中的内容根本听不懂。而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在南京地区同样是无人能说明白。试问:啥叫“计发草数改为在岗职工工资与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啥叫“个人账户养老金,改变按统一12个月计发办法,依本人退休年龄、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计发月数”?这些新定的政策性条款,编辑记者需要弄明白。

再来看一起新闻事件。2005年4月29日下午,一名外地小伙在少年宫圣塘闸前的一棵大树下躲雨,被雷电击中死亡。就单纯新闻事件而言,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社会突发事件。如按照常规思路,记者只需采写一则现场新闻并附以医院抢救情况的稿件即可。次日,杭城绝大多数报纸媒体均采用了相同的报道思路,在报道新闻事件后,采用新闻链接、新闻附件等形式,刊登了防雷中心专家的提醒,并通过气象部门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雷雨天气的发生趋势。

如何在雷雨天气时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对读者来说,这是阅读雷雨袭人新闻后的额外收获。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知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挖掘单一新闻事件背后蕴藏着的知识类信息传递给受众,已成为报纸媒体从业者最早意识到,并主动付诸实践的内容之一。

三、多元化立体意识确立

传统媒介的编辑工作无论是在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制作还是使用各种编辑方法,更多的是在线性模式下展开的,表现出的是对世界的平面性特征的反映。报纸编辑工作中,编辑关注的是字体、色彩、字号、版式、尺幅和空间节奏,电视编辑强调的是时段、场景、背景、光线、色彩、长度和栏目风格。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内容呈现出了高度的整合特征,其复杂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看到了和以往单纯的视听场景全然不同的媒介景观,这是一个数据、文本、声音、图像一体化的媒介空间。搜索引擎的使用,文本的超链接、交互使得受众由传统的单一视听享受一跃而变为立体的感官接触。

在多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五种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元化立体报道。例如中国教育报,作为日报,每期对开八版,对应的网络版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网站对考试、招生、就业、教育政策等新闻事件进行立体化深度报道,报道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多媒体时代到来之前,由于媒介内容和媒介功能发挥的相对单一,新闻编辑意识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一元特征:功能上强调媒介的责任,注重社会教化和引导功能,关注媒介传播的信息定位上强调媒介的把关角色,着重体现主流群体的话语模式;传播理念上,强调以传者为中心,忽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的风起云涌带来了新闻编辑意识的革命性改变。多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多元意识,勇于改进传统的传播理念,才能适应多媒体时代的媒介内容生产的需要。

多元意识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在多媒体时代,受众在信息的质上和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凡是和人们生活相关的信息,无论是重大新闻,还是生活资讯,都应予以及时准确地报道。如中国教育新闻网,设有新闻、评论、考试、招生、就业、法治、留学、教育政策、教育统计、教育资讯等栏目,同时有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数十个链接。其中“就业”报道、转载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促进就业 保障民生”、“ 最低工资制度不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大幅提高”等。中国教育报内容包罗万象,只要与教育相牵无所不及,大到可以了解到国家关于教育的一些法规政策,如“教育展台”,小到可以阅读一个平凡教师的心语,如“长短语”。可见其内容的丰富性。

2. 观点。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得以激烈碰撞,人们话语的多元表达也成了社会的必然。因此,在正确舆论导向下,新闻编辑要具备多元意识,展示多种观点。如在中国教育报上既能够看到高校教师在象牙塔里研究的高深教育理论,也可以看到普通老百姓发表对教育的真切看法。中国教育报不仅只是关注了本国的教育状况,而且还兼顾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国外教育的情况。这有利于让读者做比较思考以便更理性地认识看待中国教育。

3. 对象。多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可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在编辑方式上关注不同受众的诉求,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采用相应的编辑策略和方针以优化新闻传播效果。中国教育报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育战线全体师生员工,其报道内容涉及国内外教育的多个方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报编辑部)

上一篇:中英文电视新闻写作相通之处 下一篇:新闻学者的全方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