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考验新闻真实

时间:2022-10-16 02:59:33

多媒体时代考验新闻真实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话语权;新闻真实性;网络暴力;实名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统统遭受了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这些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大有被网络取而代之之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何捍卫“生命”成为所有新闻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话语权构筑舆论新格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命。话语权不仅仅掌控在了少数传统媒体人手中,而是让草根有了发言权。并且以网络为阵地,让普通百姓轻而易举地团结在一起,与政府进行平等的对话构筑了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导向的新格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15日的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1%,覆盖八成以上的网民群体,较2008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用户规模达3.1亿人,年增长7369万人,年增幅31.5%。

如果说以上的数字表述的是网络信息的在中国的受众广阔,那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我爸是李刚”案、“药家鑫”案一系列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更彰显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力量。在网络上,鼎沸的民生集结成一股话语权,诸多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发言,甚至主导了事件的调查推进,督促了真相的公开,进而影响了司法审判。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话语权构筑起了中国舆论的新格局。

二、新闻真实遭受严峻考验

曾经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主题为手机辐射烤熟爆米花。具体内容为几部手机围着几粒玉米粒,同时接通电话后,玉米粒纷纷弹起变成爆米花。事后证明。这一视频不过是一家售卖手机防辐射贴纸的厂家为推广产品而制作的假新闻。视频尚且如此,更何况文字。

互联网为新闻的编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远在异国他乡的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甚至突发性新闻事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纸媒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获得有图有真相的海量信息。这是技术革命推动媒体进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网络上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也为一些无良的商家和不称职的记者提供了假造、扭曲新闻真相的简单易行的途径。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多了,假新闻也多了。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随便一条消息在互联网上发酵后,都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任何一张照片经过PS现代技术的处理,都可以改头换面获新生。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但却又是一个以讹传讹如此容易的时代。假新闻可以从街谈巷议发展到误国误民,我们要摒弃“霸权作风”、摒弃“断章取义”、严禁“移花接木”,媒体要加强自律、权威媒体更应该加强对自身行业的监管,提倡原创新闻,职业记者应珍视自己的荣誉、严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以调查、研究为依据,将真实、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全社会也要加强对媒体的他律,让健康的媒体,真正成为“把民众引向进步的阶梯”。

三、网络暴力的反思

网络上草根以低廉的代价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网络声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前关于“人肉搜索”的争论就一直不休。有专家这样总结“网络暴力”: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无序的网络舆论也许会保护一些人,但也可能伤害到更多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这种网络失范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应着手整治。

从“文强的伏法”到“药家鑫的死刑”。我们几乎都可以毫无例外地看到网民的狂欢。网络舆论几乎毫无例外地出现了大快人心、鞭炮庆祝等字样的描述。固然文强的恶行令人痛恨,药家鑫的行为也不值得同情,但作为媒体,却不应该过度地进行渲染。一个文明的社会,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任何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制裁。但当一个公民以死刑的方式去救赎他的罪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感到惊醒和惋惜,并去剖析警队精英变黑势力保护伞、钢琴学子变杀人犯的多方面原因,用来警醒世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拍手称快。文强、药家鑫不值得同情。但他们的亲属无罪。一段咒骂、几句泄愤的话,伤害的可能是他们的家人、同学和朋友。网络可以帮人、也可能伤及无辜。网络发展到一定时代,网络暴力的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面对网络舆论,应该主动应对,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对提供“人肉搜索”的网站、“赏金猎人”、跟帖邀功者以及信息数据处理者的管理。要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则、技术手段以及尽职尽责的管理人员,保证信息的“非暴力性”。

四、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探索

面对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有关网络实名制曾经几度被探讨。网网络实名制对互联网产业是有利,有利是透明更加开放,更加真实的,但是网络实名制不能一步做到,另外强制性网络实名制如果不当使用会造成互联网产业自杀性发展,网民外逃。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我们需要培养积累公共空间意识。没有公共空间意识,就没有在公域尊重他人的习惯。如今的网络似乎也有一种集体无意识,认为互联网是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撒野乱来的,这显然是谬误。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杜撰造假、网络暴力等现象,实际上是人们现实中的公共空间意识缺乏在虚拟世界的映射。通过网络实名制来适当约束网民,有利于网民公共空间意识的树立和强化。我们主张实话实说,但我们更提倡实说明说,敢于担当,敢于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惟有如此,我们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公共空间才能更美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推行网络实名制还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目前我国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上没有建立完善。过快推行网络实名制也许会导致网民个人隐私的泄露。此外,我们还应看到网络实名制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可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逐步推行,在互联网不同细分行业不断研究,一步一步推行。一些领域可能适合做实名制。更多领域可以考虑后台实名。一方面保护了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另外一方面也让网民知道,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然人,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让网络媒体上的每一个发言者,都能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发表负责任的声音,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对促进时代、社会乃至新闻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电视文艺节目的栏目化和专业化 下一篇:浅谈新闻报道中的网民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