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时间:2022-09-12 11:46:28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数学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思维工具,学好数学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升学,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展示数学思维训练与潜能发展,为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一、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都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的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①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②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①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②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③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是否还有别的折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从而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给学生大胆说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首先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说。

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教材特别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在促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在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教材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教材并不强调统一算法,保持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9+4”的计算方法时,有的是点数法,有的是接数法,有的想到了“凑十法”,甚至还有学生想出用“10+4-1”的简便运算方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正是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题材,才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也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则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该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关于数学高考二轮复习要点的分析 下一篇:探究如何创设物理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