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26 06:57:35

把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任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从不同的体裁中找到不同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感情世界,人世间绚丽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生动的比喻明确地指出了情感和知识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验。这样,他们的所学、所得才会是最真、最美,也是学生最难以忘怀的。如何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结构,这需因人而异,因教材而论。

二、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教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文学阅读是学生内心对于外观世界知识的一种渴望,它将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功底。此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文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措施,应该让学生自主加入到文学阅读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文学世界的广阔、动人。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举办一次不限主题的文学小故事的演讲比赛,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去阅读交学作品,并充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讲述给他人听。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能力。

四、努力挖掘课外素材

我平日在读书过程中,看到好的富有情感教育意义的文章,都注意积累下来,或者印发给学生,或者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启发他们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感受真情,体悟自己所不曾经历的情感,大自然的美景,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真情,都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的情感。

五、培养习惯,终身阅读。

做为老师,我经常会遇一个问题:学生一旦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把在那一阶段所用到的书籍全部丢弃。正因此,毕业之后的学生卖书扔书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一个学生经历了十多年的教育历程,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却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那么这个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会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没有兴趣再去翻上一眼。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就沦为了失败的教育;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却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的未来一定会比总是拿高分的孩子们更加精彩。

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有其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能给与适当的刺激,就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中学阶段正式形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总之,我们坚信“-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 下一篇:适度运用方言,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