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变性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11 01:26:04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变性治疗体会

我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5年间,共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18例,其中子宫肌瘤变性18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将我们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均来自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病人,年龄在23~41岁;经产妇6例,初产妇12例;23~35岁12+5者13例,36~41岁者5例;高龄初产妇3例。所有病例孕周均在12~24周。

病例特点:全部病人均以腹痛入院,其中10例伴不同程度的发热。3例病人感近期腹部明显胀大,肿瘤最大者35cm×20cm,孕前发现肌瘤者5例,孕期发现肌瘤者13例。

妊娠结局:18例病人入院后均行B超检查确定肌瘤位置,采取卧床休息,在腹痛位置冰袋冷敷,口服舒喘灵,静脉补液支持疗法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例孕12周以内病人由于是经产妇,自愿选择终止妊娠,术后1个月行子宫肌瘤剔除,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红色变性;7例孕12~24周病人及2例大于28孕周病人,治疗后腹痛减轻,体温下降,出院,定期产前检查,均于孕37周后终止妊娠。其中1例自然分娩,产时宫缩乏力,产后恶露不断,子宫复旧不良,于产后43天因晚期产后出血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子宫如孕4个月大,多发肌瘤,最大者8cm×7cm×7cm,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病理证实为红色变性。另6例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病理证实4例红色变性,1例囊性变。9例孕12~24周病人,保守治疗效果差,腹痛不能缓解,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顺利,术后应用宫缩抑制剂,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刀口7~8天[LL]拆线,愈合良好。出院后以卧床休息为主,定期随访,9例病人均于孕34周入院,严密观察下待产。均于37周后行剖宫产术分娩,术中再次剔除上次剩余肌瘤,1例高龄产妇因多发肌瘤,子宫肌瘤剔除后难以成型子宫,争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行子宫全切术。全部病人母婴良好,术中见子宫肌瘤剔除部位愈合良好。

手术方法及术中情况:术前综合评价病人情况,备血,B超确定肌瘤大小及位置,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下腹正中纵切口进腹,垂直切开肌瘤表面后迅速钝加锐性分离周围组织,小心挖出肌瘤。如果肌壁间肌瘤靠近子宫内膜,可保留部分肌瘤包膜以防进入宫腔,肌瘤残腔仔细止血后用2-0快微乔缝合,出血者凝血酶纱布局部压迫止血。术中若发现多个肌瘤,剔除直径大于5cm有变性的肌瘤,暂保留直径小于5cm未发现变性的肌瘤,术后3天B超检查子宫肌瘤剔除部位及盆腔情况,未发现有积血。

讨 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其发生率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0.5%[1]。在妊娠早期,子宫肌瘤在高水平雌激素的作用下,生长迅速。另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机械性压迫及增大的肌瘤内血循环不良,可引起肌瘤玻璃样变、黏液变性、脂肪变性、退行性变甚至出血坏死,但以表现出血坏死的红色变性为多见[2]。我们的临床资料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妊娠期子宫肌瘤发生变性时病人出现剧烈腹痛,以局部疼痛为主,伴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由于妊娠子宫的特点,血运丰富,子宫肌瘤细胞肥大水肿、质地软,有时明显软化致使子宫肌瘤与周围组织层次不清,肌瘤剔除时出血多,手术操作困难,因手术对子宫的刺激有发生流产及早产的可能等原因,孕期子宫肌瘤变性确诊后,首先应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静脉补液,有宫缩者应用宫缩抑制剂保胎,抗生素预防感染。保守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可获得成功。若病人妊娠在12周以内且已有子女可考虑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后1~3个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疼痛加重,或发现子宫肌瘤生长迅速,阻碍胎儿发育,可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尽量轻柔、准确、剥除层次清楚,可减少出血量。因妊娠期子宫肌瘤剥除毕竟是一种创伤,术中若发现多个肌瘤,不宜全部剥除,暂剥除较大有变性者,保留直径小于5cm未发现变性者,可等终止妊娠时剥除剩余肌瘤。手术最佳时间为12~24周。我们的体会是对于妊娠期子宫肌瘤保守治疗失败者,子宫肌瘤剔除不增加流产率,也未增加母婴并发症,必要时是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孕产妇高危因素之一,近几年随着晚婚及高龄孕产妇的增加,其发生率似有上升趋势,围产期应加强管理,晚期妊娠亦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既减少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安全娩出胎儿,又减少了分娩后因肌瘤再次手术的机会,病人及家属也容易接受。对多发肌瘤、年龄在40岁以上、无再生育要求者,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剖宫产同时可行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7

2 唐良萏,卞度宏.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2):65

上一篇:抢救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80例分析 下一篇: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