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开拓

时间:2022-09-11 03:19:46

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开拓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日前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展演对于开拓地方戏曲演出市场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此次文化部以39家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37个地方戏曲剧种为主体,择优选择50台剧目,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展演。其中北京承办北方地区的25台地方戏展演(即北方片展演),南京承办南方地区的25台地方戏展演(即南方片展演),两地同时进行演出。

地方剧团市场发展受限,演出资源调用不足等,都在限制作为文化传承重要分支的地方戏曲发展。地方戏的建设,需要做一些基础与具有长远建设的工作,而不是掀起一时热闹,弄几个所谓的“包分配”的幌子,戴个“快车道”标签,就能够唬住老百姓和艺术界的。

建立演出合作机制

中国评剧院正在联系各地方院团,依托北京,力求打造“全国地方戏展销交易平台”。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的积极支持。市文化局即将出台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地方戏曲发展的扶持办法。按计划,该平台将依托中国评剧大剧院全面展开。一方面,平台将成为全国所有地方戏在北京的落脚点,所有地方戏来京演出,都将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另一方面,平台将利用首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帮助全国地方戏院团更好地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运营。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还有一大突破,就是打破了以往展演以“送票为主”的模式,开始引入票务营销、机构,首次实现全面商业售票。河南豫剧院一团副团长李少宾对此很感兴趣,从年初开始,他就广泛联系、发动北京的河南同乡会、河南企业、河南籍人士来购买自己团参展剧目在北京演出的戏票。“只有把票货真价实地卖出去,我们才能演得更踏实。”

据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介绍,北方片展演的25台剧目在北京5家剧场轮番登场,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11台戏、民族宫大剧院上演5台戏、天桥剧场上演4台戏,梅兰芳大剧院和歌剧院分别上演3台戏和两台戏。中国评剧院新创剧目《城邦恩仇》作为闭幕大戏,于6月17日、18日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北国佳人》、北京曲剧团的《骆驼祥子》也在展演期间上演。

“其实并非没有市场。”北京市文化局演出艺术处处长张健说,“只是观众没有找对路,以往相关部门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很多地方戏的观众在二三线城市,当地演出的火爆程度我们难以想象。”而地方演出影响效果有限,地方院团资金实力有限,直接限制了创作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多层面对接演艺资源,建立演出合作机制”。

消失的地方戏是否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地方戏之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里面渗透着许多前人的智慧、灵性和心血。最能代表或反映地方文化的也许是地方戏,逐渐消失的地方戏是否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如今戏曲舞台上的价值观、艺术形式与情感思想都已与时代脱节,难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不得不承认,地方戏发展着实有些尴尬,尤其是在当下演出市场整体收缩,原本多为各类晚会配菜的地方戏曲,愈发显得难以在商业演出主导的市场中扎根立足。

山东省柳子剧团,现在已经更名为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看似是名字的改变,实质上,我个人认为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省柳子剧团团长)刘晖表示,柳子戏是山东地方戏最古老的剧种,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在全国来说,也是和昆曲一样,明末清初就有了。随着剧团名字的改变,强调了作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也是我们工作重心的转移。剧团的主要任务现在就是柳子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现在提出以“演出为手段,培养传承人为基础,保护传承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为目的,这是我们工作的方法基础和目的。”刘晖说:“对于柳子戏来说,我们强调的是传承和保护,而不是去发展。我感觉从尊重历史和尊重文化的角度来说,借用对文物的修复方法,‘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地继承。”刘晖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和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期待把东柳剧院改造为山东省非遗演艺馆,不但柳子戏可以在这定期演出,全省的地方戏也可以来此展示、交流和研讨。

“就拿沪剧来说,它是生在上海、发展在上海,被上海老百姓所接纳和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果不注意传承与保护,将来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了。 ”全国政协委员、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直言,现在很多地方文化发展缺乏一定的延续性和规范性,存在不少人为的干扰,领导重视了才发展一下,这种情形对地方戏的长期保护和发展显然不利。

2012年,长沙市财政设立了市湘剧、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和新剧目创作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2014年,该经费已增长到每单位每年300万元,对地方戏曲的保护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现在戏曲的发展并不是说剧种多就是发展,而是以质量取天下的时候了。希望戏剧界的人士,不要以挖掘出濒临死亡的剧种为己任。物竞天择这个道理也适合于文化方面。戏曲要和其他艺术形式拼争,不是以数量取胜,是以质量取胜的。

破解传统剧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难题

经济高速发展使艺术发展环境面临冲击,地方戏曲院团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努力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创排出叫好又叫座的地方戏曲。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活动中心里气氛热烈,一场欢快愉悦、充满土色土香气息的戏曲表演拉开帷幕。刘炳金等六位“非遗”传人被该校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们走进课堂现身教学,通过边讲边演的形式教授地方戏,让学生直观了解、接触“非遗”。张青敏认为目前“非遗”在传承中很大的难题就是招生,由于地方戏曲的市场萎缩,现在听戏的人都成了小众消费。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山东落子,张青敏从网上发出“包吃包住、免费收徒”的帖子,希望 “落子”这棵古树可以继续生叶、开花。

2013年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在此情况下,2013年7月,文化部出台了 《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12月20日,文化部公布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及全国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扶持评审结果。地方戏曲、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界相关人士表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文化部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有74个地方戏曲剧种只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一些深为老百姓喜爱、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或品种已经消亡,这些剧种或品种的演出和曾经的辉煌仅成为一种记忆。

任何一种文化,从来就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并得以提升的,没有传承,文化就无以延续;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发展;没有传承与创新,文化就很难得到提升,必须通过传承创新推动地方戏曲焕发青春。

几年前,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创造性地建立了周末“一元剧场”,即每个周末组织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文艺节目,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票价。结果,这一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措施不仅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还给剧团带来了很多商业演出机会,逐渐走上了市场经营的道路,不但破解了基层文化建设中看戏难和传统戏曲的传承难题,而且实现了传统剧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公共文化服务,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给剧团带来了出路,给企业带来了商机,给文化服务产业的改革带来了启示。

上一篇:古元水彩画的诗情画意 下一篇:用青春为传统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