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戏发展

时间:2022-10-18 08:51:40

浅谈地方戏发展

摘 要: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地方戏曲发展也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近些年,很多剧种和剧团以持久不懈的努力,广大戏曲工作者以可贵的敬业精神,共同守护着地方戏曲事业。但是,目前上党戏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

关键词:地方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地方戏曲发展也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现以山西晋城市的地方戏为例,浅谈地方戏的发展。

“我爱上党戏”是晋城电视文化品牌活动之一,现已成晋城市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媒体戏曲活动。晋城电视台公共频道为拓展“我爱上党戏”品牌,联合专业戏剧团体“上党剧团”,培养戏曲人才。《我爱上党戏》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戏迷的热爱。在全国各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期间,该栏目组为了能够让基层的戏曲爱好者更好地参与到节目中来,把录制现场由演播厅改到了社区和偏僻的农村。广大戏曲爱好者不仅可以在电视里观赏上党戏,还有机会在录播现场亲自参与进来。

在戏曲艺术遭受“夕阳论”、“消亡论”冲击的现实背景下,对于造成戏曲每况愈下的原因,许多人作了探讨,有的人说,这是社会娱乐文化多元化而必然出现的状况。李楠教授表示,目前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电视节目的丰富,使剧场艺术失去了垄断优势。另外,一些地方戏曲剧种消亡,也实在还有剧种本身的原因。比如剧种的艺术语言环境太局限,其唱词、念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乡能听懂,在现代化大潮下方言正被融化的境况中,就较难生存。

“我爱上党戏”为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做到“还戏于民”。“真正的戏曲离生活很近,老百姓办红白喜事时都会唱的。群众需求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上党戏曲,大众路线,创新求活。上党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相结合,强调现场的开放性、观众的互动性、活动的游戏性、节目的情感性、解读的多样性,力求“把电视还给老百姓”。“传统戏曲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会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它,感受它,甚至演唱它。”

据2008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纪80年代尚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从新中国之初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其中的庐剧曾有27个剧团,现在只剩下2个,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颓势一直在恶化中。“却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这一文化形态日渐消失的趋势”,李楠说。

近些年,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很多剧种和剧团以持久不懈的努力,广大戏曲工作者以可贵的敬业精神,共同守护着地方戏曲事业。但是,目前上党戏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以下几个问题尤其令人担忧。

第一,剧种数量不断缩减。原有剧目重复出演,新剧目产出少。有的剧目名称尚在,却已无人出演。

第二,剧团体制改变,人才难留。民营剧团都是走商业化的道路,很难指望其做多种艺术探索,培养高级的艺术人才。

第三,地方戏的中心主力都在城市,但现在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新创剧目的演出吸引不了城市观众,只好退守农村。但这让很多剧团长期远离城市、疲于奔波,艺术水准受到影响。

第四,主创人员尤其是优秀剧作家流失严重。

第五,接班人匮乏。艺人子弟和戏校剧团的学生是地方戏接班人的主要群体。目前剧种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多年苦练,可真正能够出类拔萃、成才的人却很少。

第六,艺术思想薄弱。地方戏的发展提高需要理论的引导,但现在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不够,地方戏在理论上受到的关注仍显不足。实践工作者对艺术理论的热情不高,而部分理论工作者又脱离现实。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使得一些地方戏创作出现有时粗暴、有时保守的思想。

第七,艺术竞争力萎缩。艺术传统较短,题材受到限制,音乐也比较简单,与许多大型舞台艺术样式竞争,当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第八,地方戏工作者文化素质需要提高。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地方戏工作者的平均文化水平,虽然较旧时已有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将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制约地方戏的发展。

第九,需要完整的政策引导和长久的规划。

针对地方戏曲发展的难题,需要政策引导与扶持。

“不管是京剧,还是地方戏,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人才。”宋昌林认为,国家应加大对戏曲艺术学校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戏曲教育体系、拓宽招生渠道,为地方戏曲发展培养后备人才。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地方戏曲,应当在中小学教育中设置一些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地方戏曲文化。

“要想留住基层剧团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善剧团演员的生活待遇。”徐向东建议国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财政投入,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地方戏曲发展,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人觉得文艺工作有干头、有面子、有奔头,才能留住人才。”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在各方努力之下,我们相信这些忧虑最终会一步一步得到解决。希望未来地方戏的发展,尽量走向聚变与融合,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提升剧种的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面。

参考文献:

[1]明慧.地方戏曲何处安身立命.中国改革报.2011.

[2]刘厚生.地方戏.人民日报.2012

作者简介:刘祖彤(1987.10-),女,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

上一篇:转型期城市新弱势社区老人福利服务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糖友应补点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