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1 12:51:38

提高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表明,增强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一是挖掘高校思政公共课教材内容的价值性,让学生“想学”。二是教师通过巧妙的语言转换、富于激情的授课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从而收到“促学”的效果。三是营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开放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关键词: 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 想学 促学 乐学

增强大学生公共课教学效果的策略很多,下面笔者就大学生想学(挖掘教材的实用性)、促学(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投入)、乐学(增强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三方面谈谈自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一、挖掘高校公共课教材的实用性:想学

教师深入挖掘高校公共课教材的实用性,是指教师在围绕教材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阐释原理或事件时尽量做到“两贴近”: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对所教内容和授课方式感兴趣,即“想学”。换句话说,教师通过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的精华,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将一些深奥的原理内容巧妙地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故事,使公共课教材中看上去陈旧的原理或知识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完成对大学生公共课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要在公共课教学中让学生觉得“到底是大学课堂!就是和中学的不一样!”确实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因为目前高校思政公共课课堂学生人数多在一百人左右,而且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内容与中学语文、政治、历史等课有许多重合之处,如果老师不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上下工夫,既不挖掘教材的新意,又缺乏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就无法上好高校思政公共课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这就回到了本小节想解决的问题上,即教师如何深入挖掘高校公共课教材的实用性问题。

首先,教师要拓展和延伸教材中有蓬勃生命力、富有价值的内容,并把它视为备课的核心。正如我们不停地转换频道、不停地打开和关闭网页,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难道不正是我们的需要和兴趣吗?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技能,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让教材内容焕发新的生命力?最简单的方式是认真批阅学生的课堂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然,这可能会花费教师一些时间。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我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到当前大学生面临自我认识、理想信念、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诸多问题。例如,进入大学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压力变小了,虽然有远大理想(如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将来找到好工作、成为成功人士等),但看到舍友沉迷于游戏或玩乐时,微弱的自控力随之消失,夜深或天明入睡时又很内疚,在狂欢和内疚中,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一间宿舍住着不同专业的八个人,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相互之间存在语言、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待宿舍的电灯、电扇、值日、使用电脑、音响等小问题上。具体表现为:几点熄灯?“虽然十点了,我还想看书”与“开着灯我睡不着”的争论;开不开电风扇?“我不热!”与“热死我了!”的矛盾;今天谁值日?“老是忘记扫地!”与“天天我扫地,不扫地上又太脏了。”的纠结。如果教师能把它们作为公共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就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其次,教师除了要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价值性外,还要通过贴近大学生实际思维水平的事例分析,大力引导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南京艺术学院本科生录取设有专业考试与文化考试两条分数线,无论是作曲专业还是绘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很有个性,文化基础不好,导致学生理解诸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时感到深奥、头痛。他们最期待的是用视频片段或细节阐释原理,最好是一个故事讲完了,他们也将原理记住了,理解了。可以看出,在艺术类高校的公共课教学中,针对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系大学生,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图像、故事、视频等有趣的方式,把深奥的原理和知识转换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作、所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视频完成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或思想的正确、快速发展。当然,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价值认知,除了他们自己对价值判断能力的水平与取舍外,与知识自身的内容,以及教师授课的方法、教学难易度设计、课堂规模等关系密切。

二、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投入:促学

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投入主要讨论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问题。如果有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有趣的方法被传播,如果教师能从教学中寻求乐趣,那么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高校思政公共课授课是教师外化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思政公共课的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仅强调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情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富于激情的授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师授课的重要原则。与之相反,如果整堂课教师都在读课件,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不用老师讲,在课外他们也能学到,学生就找不到听课的感觉,就容易缺失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传递给学生的诸如情感体验等重要内容。

教师授课富有激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于激情,也体现了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乐观积极人生的态度,这份感情传达给学生时就充满了正能量。例如,有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作业中写道:“一想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课堂的白纸上向老师写心里话了,心里突然很低落也很伤感。一个学期下来,在这里很想和老师说声谢谢。我很高兴也很庆幸当时选了您的思修课。在这门课上,您教会我独立思考与大胆发言,让我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己的个性,也让我体会到了您对工作的热爱与课堂上的激情,真是很受益。希望以后也能和您保持联系,有什么心烦的事情也可以和您说说。昨天,我们这个专业分方向了,面试时候我突然改变主意,选择了我真心喜爱的演艺经纪与管理,放弃了大家认为热门我也可以进入的影视与新媒体这一方向。那一刻真的很高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曾经徘徊犹豫的我,终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来做选择了,这是一种自由的感觉,或许也是您第一节课给我们说的话带给了我灵感。令我高兴的是,妈妈也对我的选择表示理解,也很欣慰我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我想,这是需要勇气的,不是吗?呵呵。”

强调教师的激情投入,可以避免教学中出现模式化、填鸭式、教条式、随意式的教学模式,但需注意不要过多地说教。

三、增强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与互动:乐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增强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与互动,主要强调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这一点上,两者是共通的。

如果学生说“这位老师值得尊重”,那么,无论是因为那位教师渊博的学识,还是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都意味着在学生眼里这位教师的话是可信的,愿意与之交流。如果教师真诚地认为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自己的学生应该有形或无形地被尊重,那么,师生双方就都能乐在教学中。

被尊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语言上的“请”或“谢谢”之类的话不一定能传达出这种情感。简单地说,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实用价值,传授对学生身心成长、发展有用的内容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上课时以身作则,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选取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事例,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我的一个学生说过,我的课堂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被尊重的感觉。还有学生在课堂作业中写道:“……再次谢谢您,老师,被人肯定是件美好的事。”可以看出,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肯定,教师有许多事可做,并且很值得努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师可以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等方面入手。如今的“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很强,让学生走上讲台发出他们自己的、即使是稚嫩的“声音”,比教师坐在讲堂上自说自话的教学效果要好。对于那些实在不愿意上台展示自己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加平时分、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予以鼓励,帮助他们通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信、自尊等自我意识。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的完善,都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公共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所研究的策略主要涉及教师对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挖掘、教学方式的灵活、教学态度的认真、教学双主体的凸显等。

1.学生认为课程能否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授课是否富有激情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得到重视等,严重影响高校思政公共课教学效果的增强。

2.为了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让自己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可以经常带着“这个内容(资料)是否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看专业书、小说、电影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搜集相关的教案资料,精心准备课堂讨论内容,巧妙设计课堂问题,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听课时能有“哈哈,还可以这样想,太棒了!”之类的想法。

3.教师要课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并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授课时,要做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还要根据学生的听课状况或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等。具体表现为:授课讲解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重点、难点要尽量纳入结构或体系之中进行分析和演绎;对于新知识点,可以将其置于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范围内进行讲解。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授课富有激情时要避免灌输式的一言堂,多留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4.师生互动是一个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两者都是教学的双主体。因此,师生间要重视课堂内外在学习、生活上的交流和互动。师生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高校思政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论《蝴蝶梦》中悬念的妙用 下一篇: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