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09-10 02:24:45

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铁炉小学 西华 466600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主要策略有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实施开放式教学;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策略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作为教师,创新精神就是在教学中使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这样不仅会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还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要尽其所能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2.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实施开放式教学。创新意识萌发的前提是广博的知识和特定的具体环境。当前,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的空间要求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具体,要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实际丈量田地面积;到市场上调查商品的进价、售价,计算其利润和利润率,根据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降来确定打折优惠到底是亏本还是盈利;到银行、信用社了解存款、贷款的利率,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确定怎样存款利息高等等,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内容上要结合教材、日常生活实际,增添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教学内容,要重视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创新精神。要充分利用好知识应用过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不断产生新设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方法。如转化类比的思想,使学生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因材施教。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尽量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营造一个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氛围,使学生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兴趣作用的巨大力量来诱导学生创新。

4.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结合。有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事业成就大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志、志向、毅力等创造性人格因素。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缺乏创新与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上有什么发明创造。教学过程即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感情融汇的过程。但从目前我国数学教育一线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视单线性的数学认知教学,忽视情感教育的情况。因此,在数学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并重。要增强教师对情感的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此还要提到教师的情感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要求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要倾听老师的讲解,要掌握和应用数学。但是,这些过程的影响和效果并不是单线的,也不是单向的。所谓非单线的,是说在教、学数学知识时,同时也伴随或蕴含了其他许多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所谓非单向的,是说并非只是由教师指向学生,给予学生,后者在完全被动地聆听和接受;也会由学生指向数学、指向老师。学生作为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对本人所从事的学习、所投入的活动,对自己及老师,都会产生个人的多方位的想法,并转而对自身今后的学习发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正确、积极的信念、态度和情绪,才有能力对学生的情感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是数学创新的前提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行公理能否证明?”这一问题把人们引入非欧几何的新天地,并启迪人们对公理化方法作深入的探讨;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个问题导致了群论的诞生;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推动了20世纪许多数学分支的发展。我国的吴文俊院士提出了“机器证明”的观念,不但用计算机证明了平面几何的所有定理,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新定理,而张景中院士等运用机器证明的方法创建了“几何实验室”。可见,“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

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活动,而并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国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提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高,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出问题是人们对某些现象、某些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结果。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因此,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权威、勇于怀疑的科学精神,锻炼其意志,提高其素质。

总之,教学中要摆正师生各自的关系,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疑敢思敢做,培养他们的主体创新意识,诱发创新灵感,造就创新人才。

上一篇:物理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六法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