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09-27 03:44:31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翟楼小学 商水 466100

【摘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本文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教材资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教材资源呢?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组织,形成了“首战成功”、“我能行”、“题目大变脸”、“挑战自我”四个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信心不断增强。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9加几一课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口算9加几。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商不变规律的归纳与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多数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用生活应用激发兴趣,用实验探究启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