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时间:2022-09-09 05:39:25

创业,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据央视《时空调查》统计数据,近八成大学生想自己创业。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转而创办微软公司的传奇,激发了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最近几年,自主创业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也是不断升温。但是,他们同时面临着缺乏启动资金、缺少专业经验、缺少人脉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创业,能否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新起点呢?

创业,职业发展的冒进主义

文若人(沈阳)/文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也纷纷出台。自主创业,似乎已经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创业,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来说,是释放才华、实现梦想的征途,还是荆棘密布、崎岖不平的险路呢?

那些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们往往充满热情,被比尔・盖茨等众多英雄人物的成功创业故事所吸引。然而,比尔・盖茨的那种机会是不可重复的,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很多仅凭激情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便是“创业素质”不足。对于创业者,尤其是IT领域的创业者而言,专业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当老板不同于做普通职员,如果给别人打工,学校里学的不够用还可以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当老板却不能对客户说“我不会”;办IT公司也不是开餐馆,不掌握专业技术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在学校里接受了四年的专业教育,但他们的技术研发能力仍然有限,再加上IT领域知识、技术更新迅速,大学生在IT领域创业成功的难度不小。

管理能力也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老板要学会处理与下属、客户、合作伙伴等等各方面的关系,职场与校园存在着太多的不同,而作为一直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是很难适应职场生活的,如果刚毕业就选择创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多。“老板素质”不是一张大学文凭能涵盖的,大学里可能教会了大学生怎样写文章,可大学生们却不一定知道专业的商业计划书应该怎样去写。要想当老板,毕业生该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此外,缺乏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不缺理想与抱负,但真正动手干时却经常会犯“纸上谈兵”的通病,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不会从项目需要角度整合资源,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如果不在实践中了解市场、产品等行业信息,创业是很难成功的。

除了素质、经验等大学生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资金、人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新技术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经验、阅历有限,所以很难找到融资对象,即使有些人找到了,也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的融资肯定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一些大学生急于得到企业启动或周转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不得不贱卖技术或创意。还有很多大学生,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创业之初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方案,一切从简。

大学生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以为开一个公司就能财源滚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对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社会消费能力缺乏了解,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理想化描述:“中国有一亿多网民,如果其中的百分之一成为我们网站的注册用户,那就是一百万”,“如果我们的软件能卖出一万套,每套一千元,我们就有一千万的销售收入”……其实创业和做学问一样,都是件严谨的事,需要的是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创业心态,如果总是用“空想”来描述未来,将注定导致创业的失败。

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不妨先从为别人打工做起,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来明确自己将来创业的方向,并且把这段经历当作创业过程的一部分,充分利用这段打工的经历积累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储备资金和人脉资源,增加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做好准备。

创业,要赢得起,更要输得起

张稳(大连)/文

20多年前,柳传志从中国科学院出来创办联想时,被人这样描述:“是物质匮乏、好高骛远的知识分子”,那时候创业被称为“下海”。时至今日,创业已经成为我国活跃的经济行为方式,自主创新成为受众人推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鼓励创业成为我国一些政策取向。《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5年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再次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国家更是出台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等相关政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的水平上。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取得快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备受资源、人口、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而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创业和创新是整个时代对发展提出的要求。全球首位创业学博士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中国正在步入“创业时代”。创业,在今天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

但创业也不是信手拈来的灵感爆发,创业需要一连串创意的成功执行。创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机会拉动型和生存拉动型。生存型创业是把创业看作是一种生计,创业是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机会型创业是创业者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对财富的抱负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将创业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目前,全球的创业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以机会型创业为主,我国则以生存性的创业为主导,但在IT行业机会拉动型的创业居多。IT行业是一个“知本”容易变成“资本”的行业,近几年我们看了太多类似于丁磊、陈天桥之类一夜暴富的事迹,但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在IT行业中掘金群体幸运的代表,在这些星光背后,有更多的新创立的公司在悄无声息中倒下了。

因此,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创意,或者你正好碰到一个好的机会,就意味着创业能迈向成功。创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并需要正确处理的因素太多:创意、资金、团队、市场风险、融资渠道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成功有效的执行,而这些方面对于缺乏经验积累的大学生来说正是个软肋,创业的过程充满风险。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姜晓丹是清华园的第一批创业者,他说,1999年由于现金流的问题,“慧点”连员工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慧点”是在一路上寻找自己的生长点走到现在的,这个过程中有“发烧”、“感冒”,他自己时刻都有收摊回家的准备。

将创业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要承担来自多方不确定的风险。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并不是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给其提供创新提升的平台,而是抱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想,一出校门就想办公司、当老板。一旦注册了一个公司,马上就幻想两三年就可以实现盈利,五年就做成行业的NO.1。就像现在就业的一部分IT专业学生,想一年成为资深工程师,两年成为项目经理,三年就要当职业经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单凭一身锐气,未必能够有所成绩。

因此,一旦选择创业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取向,就要建立健康的心态――困难永远克服不完,什么时候都要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对待。

创业,不要做老板

王甲佳(温州)/文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温州都市报》举办的一场对话活动,一边是温州各界比较成功的职业经理和专业人士,另外一边是温州五所大学的学生。对话的主题就是大学生怎么会像对面的那些人一样成功?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场面非常热烈,现场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充满了憧憬,都渴望能更快地获得成功,对面的人平均工作了12年才有了今天,他们做过农民工、干过小贩、推销员,一步一步熬过来,实在太慢了。大部分人还在做职业经理,为什么不选择创业呢?现场40多个人,当年一毕业就做老板的不到5个。我们不能以这个统计来以偏概全,但是确实对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为老板做事情还是主要的选择,当然商业天才以及在实践中逐步涌现出来的商业天才,他们不受这个限制。

会后,笔者和一些成功人士攀谈,许多人的感觉一样,现在大学生还是缺乏耐心,把做老板想得过于简单。

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创业已经具备非常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许多年轻人也不再乐意为别人打工,做老板似乎是一条非常光荣的道路。

我们非常清楚的事情是自主创业做老板所依赖的东西,往往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创意或者独特的有价值的技能。实际的结果往往是创始人的精力经常被那些“非核心业务”所侵占,比如处理与各个方面的关系,筹措资金,团队建设等等,在资源与能力都很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开始为生存而战,而不是为理想而战。许多地方为了经济发展,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建立了类似创业孵化园区的地方,为那些新公司提供“非核心业务”服务,同时给予非常好的政策条件,然而对于社会整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老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他是企业资源的调配专家,对他的最大要求是对企业资源在社会配置上圆通能力,这个能力没有相当的市场大潮中遨游的经验积淀是根本无法达到的。许多人教导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以便于毕业后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确实看得多了,经历多了,似乎也是社会人了。通常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重要的深度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就大学期间的根本目的而言,往往是本末倒置。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接触到一个群体,他们在学校好好上学,到单位认真工作,以另外一个通路在做实际创业的事情。笔者所在的公司有一个材料学的研究生,在学校就是科研的高手,代导师来辅导10多个学弟学妹,自己也有几项知识产权。到单位后,在同事们的协助下,利用自己深厚的理工知识的底子,很快在产品改进上有了重大突破,同时在对客户的服务模式上形成了一套更适合的模式。所有这些成果他都转移到有关部门,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效益。有人说,“小侯啊,以你现在的能耐,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个公司啊,这些创新成果,你扩散到其他同行那里,可以换来很多钱啊”。他说,“我想,我现在也在创业,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成就,我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都没有荒废,很快乐。钱的多少,现在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越来越多地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报酬永远是价值的副产品。”一个研究生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白天在生产或者客户现场或者是试验室,晚上查找资料做方案和改进建议,非常忙碌和实在。

笔者一开始并不理解他说的“我现在也在创业”,现在有一些理解了,所谓创业,就是对事业的持续创新,这是核心,自主创业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许多单位内部都有很多的内部创业机会,只是看上去不如自主创业那么“自由”罢了。

创业充满了诱惑,基于对一项事业的热爱,而往往在找不到事业的载体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自主创业。恰如讨论主题中所说的,资金、人脉关系等往往是不小的障碍。客观评估是否自己做老板,需要几个方面的考虑。大部分时候在创业初期,即便是自己创建的独立企业,也一定是依托“大客户”才能生存,也就是以一种“准外包”的身份来做事情,进行多方面的原始积累。前面已经提到,独立创业将把创始人的大部分精力泡在大量的“非核心业务”上,而在已经成型的企业内部却不会让你在这个方面费神。当然,选择一家单位做内部创业也是有条件的,最主要条件是老板文化是否有这个方面的基因。据笔者了解,大部分老板是欢迎大学生来内部创业的。

内部创业的核心起点是岗位成材,每一个企业都有大量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会,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肯定能获得突破和再突破,而且与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己快乐而且有价值,你的劳动成为组织成长所倚赖的一部分的时候,你是最有价值的。

就大部分学生而言,笔者郑重建议,创业,但是不要做老板。

创业,职业成功的方法

吴曜圻(成都)/文

“门外汉”创立软件公司

很羡慕现在大学生所拥有的创业条件,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接触社会的条件,国家鼓励自主创新,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设立了许多基金资助创业,社会的主流意识也以创业为荣。六年前创业成立软件公司时,我是某大型军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生活在所谓都市里的村庄中。按通行的观念看,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创业条件。没有启动资金、缺乏专业经验、少有人脉关系,连最起码的信息技术专业学历都没有。我的大学专业是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研究生专业是区域经济管理,在一般人看来,是信息技术的“门外汉”。没有人鼓励我创业,反而有来自周围的许多压力,他们对辞去公职干一个陌生行业不理解,劝说我打消创业的念头。就凭着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积累了一些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在听人说国家设立了创新基金,资助科技创业后,就把平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所遇到问题而形成的一些解决问题的零星想法进行整理,写成了一个“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企业无线经营指挥系统”方案,按照创新基金的格式要求写成上报文件,通过规定的渠道上报。没想到方案通过了审批,获得国家无偿资助资金6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0%,共得到资助资金78万元。这样,我就辞职在新成立的软件公司从事总经理工作。

许多人在创业之前先设定了宏伟的成功标准,要做中国的比尔・盖茨,要赶超李嘉诚等等,然后就等着机遇降临,结果是缘木求鱼。以我的经验讲,只要平时努力,总会有结成正果的时候。少林方丈释永信在回答记者提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时说:只要努力了,尽心了,就成功了。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不一定所有的人经过努力都会春暖花开。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框框来框定什么是成功。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优劣,我觉得这不是最科学的。要看一个学生将来有没有可能成才,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认为,释永信方丈说的很有道理。

有的人认为创业靠关系,小打小闹地创业,就跟街边开店的土老板差不多,没意思。我的经历表明,只要你努力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会有人帮助你把事业做大。在将软件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企业家。其中有一个从事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家对我们特别关照,提供条件让我们搞软件测试,成为了我们的第一个用户。后来,让我们用技术作价入股,成立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信息工程公司,让我们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同时,又让我们有机会涉足新能源产业的信息管理工程。最近看到一篇写王石创业的文章,很有同感。现在的地产大王是从贩运玉米开始创业的,在创业的激情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忍不住与搬运工一起扛玉米袋。当时运力非常紧张,能批到火车皮就等于拿到钱。许多人托关系送礼都难以批到车皮,而王石既没有关系,又没有送礼,就能顺利地拿到车皮,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主管批车皮的领导道破了天机:我看到这个小伙子作为老板与工人一起搬麻袋,今后一定会有大出息,我就是要帮这样的人。

要干就干国家想办的事

想到要在信息产业中创业,许多人打退堂鼓。可以想到的专业领域都有大公司占领了;像2000年前后投资人为网站烧钱的机遇不会再有了;IBM这样的跨国公司在收缩战线,把PC业务卖给了联想;英特尔这样实力强大的公司都在考虑投资健康产业。我们容易被所谓的国际趋势困扰,痛失创业的机遇。我们正置身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中,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许多跨国公司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按国际惯例在中国开拓业务,多以失败告终,只有向本地化转型后才能得到发展。一位国家部级领导人给我指点:要干就干国家想办的事,你会得到国家的支持,创业还会不成功吗?

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科技规划表明,排在国家关注第一位的是能源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国家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将陆续出台12个配套法规。所以,在成立了信息工程公司后,我将二次创业的领域瞄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信息管理。在对可再生能源产业信息管理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后,针对独立光伏电站的管理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VSAT卫星通信平台的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得到创新基金无偿资助70万元。在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将“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用集中和远程监控系统”列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这就让我们三年前开始研发的项目抓住了发展机遇。光伏电站业主管理公司将采用我们研发的集群控制系统,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系统研发的第五研究院将与我们合作完成VSAT卫星集群控制装置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工作。在建立了光伏电站卫星通信网络后,可以进一步开展电话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资源监控、公安监视、网站接入、旅游服务等服务,可以填补电信运营商的服务空白区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已经成为许多投资商的关注热点。

要让自己创立的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知识产权。经过探索、思考和实践,我们创出了一条将太阳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针对边远无电地区的市场需求,开发了多项太阳能与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产品,并申请专利保护。太阳能卫星接入农村信息网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证书》,太阳能卫星接入旅游信息亭将在国际援助资金的资助下,为的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既要拉车,又要看路

一些人创业只顾生存,顾不着发展,埋头拉车不看路,今天不想明天事,明天有事穷对付,结果是日子越过越差。我的经验是既要拉车,又要看路。不但要为自己和企业着想,而且要为区域和民众思考,这样才能得道多助,不断超越自我,发展壮大。本着“大处着眼,实处着手”的做事原则,我们向自治区提交了《启动阳光经济工程,建立世界阳光经济典范的建议》,得到了自治区书记的支持,科技厅专门落实资金,由我们牵头进行《阳光经济实施战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聚集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资源,为阳光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实施项目。美国新霓空太阳能公司与我们合作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航天科技集团提供世界一流的热超导技术可实现太阳能高效采暖和室内太阳能利用,清华大学移植军事高原能源动力科技的研究成果解决能源动力所面临的问题,四川大学组织力量攻克高原能源电力问题。这样,我们从独立公司经营发展成为聚合产、学、研力量的企业平台经营。

许多人将创业与生活相分离,只以挣大钱的标准寻找项目去创业,单个看都是好项目,别人做能够成功,自己做就成不了。有的人遇到了一次机会挣了些钱,膨胀了欲望,强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把原来挣的钱赔完,还欠了一大堆账。我的经验是,结合创业基础,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我喜欢思考、策划和写作。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并提炼经验形成理论和思想,针对社会对智力的需求提供服务。推出的《智力产业化实践》和《智力产业化流程》专题讲座,得到策划界人士的欢迎。《核育思维体系在企业领域的应用》专题在清华大学总裁班试讲,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认同,有的企业家指出核育思维是对企业非常有用的原创思想,并主动要求提供资金和条件推广核育思维。由此可知,我们从有形的实体产业经营衍生出了影响力更大的智力产业经营。

回想创业历程,我个人总结出三个关键点,努力,敢想,实干。努力就是正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找借口回避,积极学习、思考,执著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想,就是打破既有的约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聚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突破专业、专家、领域、思维模式约束思考问题,综合应用技术、经济、政治、宗教等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干就是要将创新出的想法、方案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包括以项目为载体营销获得经济收益,以讲座为媒介传播并得到社会反馈以改善思想,以专利的形式获得知识产权并转换企业产权或其它可获收益的权力。

以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所谓成功就是职业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发展。当你与环境不和谐时,你会感到痛苦,只要你敢想,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再坚持实践得到外界对思想的反馈,并不断探索思考与实践,就会进入与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循环过程。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想,并将想法用于实践得以验证。我认为:这就是创业,也就是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创业才能适应环境而发展。所以,我们以平常心不断创业,就能渡过无数个职业转折点,创造价值,体验幸福。

下期话题:

“过劳”,是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工作伦理?

5月28日,深圳华为公司年仅25岁的工程师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去世,他的全身多个器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不断衰竭。此前,胡新宇在做一个封闭研发的项目,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依靠一个睡垫打地铺,加班时间最晚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早上依旧早起,8点钟吃早饭,9点钟打卡上班。

对于胡新宇的死,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鞠躬尽瘁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工作伦理,并指出50至70年代的日本就是靠这种自发的美德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正是因为丧失了工作热情,欧洲的经济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过劳”若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愿”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如果普通员工普遍处于“过劳”的状态,我们就得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情况。“过劳”,是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工作伦理?欢迎来稿讨论:

上一篇: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劳动? 下一篇:蒋刚:小单词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