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语文教育专业生存的思索

时间:2022-09-07 12:47:07

职校语文教育专业生存的思索

对一个拥有语文教育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文凭的师范生来说,若语言贫乏可憎,文凭就不再是他的荣耀,而成了他的耻辱的见证了。可见学历和能力融合才是正道。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深深明白学历与技能在语言点上的融合,既有助于他们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又有利于他们的职业技能培养,更有利于他们可持续性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和目标,激发其雄心南辕北辙的故事尽人皆知,它说明了方向的重要性。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多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应清醒地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摒弃那些功利的将语文肢解得面目全非的应试对策,根据语文的特性大胆转身的同时为学生指明方向。语文教育即言语(语言)教育,言语是一名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化,言语的萃取从阅读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外,语文知识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如果说数理化等真理性课程是需要教师不断点拨从不知到有知的直线型进程,那么语文这一符号性课程是要学生读万卷书凝练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其知识获取的便利快捷是真理性课程无法企及的,因为语文审美性与精神性的因素,滋味丰美,也是社会性课程无法企及的。又因为语文作为我们母语的天生优势,同类性质的艺术性课程在这一点上也望其项背。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有后来居上的机会后,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实现专升本的近期目标和实现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的语文教师的远期目标,并意识到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融为一体的,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幸福感。当然,语文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找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点后,教师的教学作用是不是真的就退居其次了呢?恰恰相反,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他们的起点更低,他们的时间更少,他们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和引领,以期更好地竞走,更幸福地生活。

依据专业岗位目标在知识任务与审美任务中寻找重难点

虽然前面我们说鉴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育的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可以融合为一,但学生要读万卷书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学生的时间够用吗?学生的语言能力化为学生的教学能力,这中间是水到渠成的吗?回答都是否定的。要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应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特点,课程的任务驱动不应来自课本,而应来自职业岗位需求。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善读、能写、会教”。如字词的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作者身世等,都可算是知识任务,知识是细碎的清晰的庞杂的,是可以渗透在学生的自学中的。审美是建立在知识任务上的语言个性、风骨、气韵、精神、情趣等,是模糊的浑然的生命感悟,没有审美,知识再多也只是一地碎玉,不能成其为七宝楼台,教学的关键是怎样凸现语文的语感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教师意识到语文教育中知识任务与审美任务的分别,在两者中发现重难点,知道自己所任课程的重难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是一条可行途径。(一)明确语文课是什么,教什么语文教师要“善读、能写、会教”。那么语文课教什么?李海林先生将语文课分为两大部分: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分为“文章教学”和“语言教学”,文学教学分为“文学审美教学”和“文学知识教学”,而“文学审美教学”又分为“文学形象教学“和”“文学语言教学”。“文学语言教学”既属于“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属于“文学教学”中“文学审美教学”中的一部分。[1]因为李海林先生的语文课内容分配标准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也可以说是针对我们的学生的,作为高职高专语文教育师范生的老师,我们在李海林先生的内容分配标准上加上另一部分:理论教学。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师生来说,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重难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些汉语教学课程中,汉语知识是重难点,审美次之;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这些文学教学课程中则反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的结晶体,两者缺一不可,但在外化形式上,则是审美智慧。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容纳最大的容量呢?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课制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有出路。(二)因课制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过去上课都是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最多对实例、内容有所增删,很少整体重新设计,也很少考虑知识目标与审美目标的侧重点及对学生的影响。如果重新设计,教学面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现以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说明之。这门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下启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波及写作、教学教法等课程,在“善读、能写、会教”的培养目标中,主要承担“善读”的任务,善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能写会教的成功与否,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课程之一。这门课教材分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古代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因为史是时间之流,古代文学史教材多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时间顺序中辅以体裁充实,如秦汉文学这一块,从上古、先秦、两汉一路走来,每一程再按神话、诗歌、散文类细述,作品选择对应之。也有少数教材以题材为主,时间为辅,如诗歌,即从先秦诗歌一路走到明清,散文小说戏剧亦如是。但无论怎样编排,都不能改变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易、顾此失彼的事实,有的教师以文学史教材为蓝本,文学史写了什么就教什么,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系统完整、脉络分明,缺点是流于空泛、蜻蜓点水;有的教师以文学作品选为蓝本,根据个人特长爱好能讲多少算多少,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精致、具体、学生印象深刻,缺点是缓慢零散、不成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仿佛又回到高中时代。总之都不适合我们高职高专的教学现实。经过反复研讨,确认本课程的重难点在审美而非知识的传授上。我们教学团队在初步试验一套新的计划,打破传统的线型结构,将几千年的文学史和浩如烟海的作品归为两大模块:叙事类与抒情类,见表2。叙事类包括小说戏剧历史散文,抒情类包括诗词歌赋小品散文,前者按时间顺序编排,后者按情感流程编排。前者故事性强更适合解读,后者抒情性强更适合诵读。这样的整体教学设计,既兼顾了文学史的严整和系统,又兼顾了作品选的个别与具体,在覆盖性、综合性、典型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同时,还在浩如烟海的作品和头绪繁多的文学史中为学生开辟出了一条相对简洁的学习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学生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为学生的教学生涯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一改革也正初见成效。(三)教师个性舒展与教师团队建设古代文学的课改,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每一课程进行课改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教师的团队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全盘发展。如教师之间的互助协作取长补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都有助于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能力。仍以古代文学为例,该课程的教师有的精通先秦文学,有的深研唐宋诗词,有的在小说上有专攻,在此情况下,完全可以打破一名教师一讲到底的局面,在达成共识重视审美教学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课堂或讲座式课堂,让学生多方受益。同时,和其它课程互通有无,避免重复浪费,如古代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儿童文学课等课程的交流,就可以避免近60首中小学古诗的重复教学。

依据专业发展趋势在潮流冲击中寻找支撑点

面对我们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没有多少积累的现实,面对视图对文字的巨大冲击,面对高职高专大环境下工学结合的汹涌潮流,我们应依据专业发展趋势在坚守与潮流中寻找支撑点。(一)重视理论学习,语文教育的理论就是实践现在高职高专流行的是淡化理论、强化实践,但语文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不是两张皮,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系统、全面的变革与推进,必须依靠学术理性;从小的方面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有理论指引。窦桂梅、薛瑞萍、李镇西、韩军、李吉林、杨瑞清……这些著名的语文教师,哪一个不是孜孜不倦学理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为中国语文教育做出贡献的呢?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表里没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美学等理论性的课程,或者这些课程被尽量压缩简化,若学生踏上教师岗位后不充实理论,很难想象这样简单机械培养出来的学生会真正走多远。(二)重视文言学习重视学生积累,回归千年语文教育传统文言并不是死了的语言。虽然绝大多数人的书面交际中已经不用文言,但是文言依然鲜活而有灵性地活在我们笔下和我们的白话当中。譬如,我们白话不可能回避成语,不可能回避古诗,不可能回避俗语警句,这些成语、诗句、警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现象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经验的传承,是一个民族集体文化的记忆。一个不懂文言的人,不能说他真正懂得了汉语。[2]语文教育的发展,肯定会回归到重视文言、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上去,回归到千年语文教育传统上去。而从现今许多新编语文教材中,已出现重视文言的良好倾向。考虑到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在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加重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的比重是有必要的,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共同研讨、阅读文本上,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的比重可酌情消减。英语课程在大学中的比重和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母语,学生常常将汉语拼音读写成英文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也可根据本专业情况大力压缩。(三)文字为主多媒体技术为辅,警惕视频在语文教育中的无效渗透语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言与文字本身不是多媒体。视频会对语文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远离真实与自然,降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放映电影、电视片段辅佐课堂教学无可厚非,但一定是偶尔为之,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立场和主张。绝不能喧宾夺主。还有的老师整堂课放映“百家讲坛”,看起来合情合理,事实上令人忧虑。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论语》、易中天品《三国》等,都是面向老百姓,是以故事的悬疑的方式复述《论语》、《三国演义》的内容,而不是从艺术层面和符号层面展示其怎么写的。而我们语文教育专业的任务,恰恰在精通“怎么写”。很多学生上大学了,知道四大名著,但多是从电影、电视或网络游戏上知道的。还有些学生看不懂简单的古诗文,这样的学生,若不及时加以引导转向,是无论如何不能胜任真正的语文教学的。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写毛笔字,坚持让学生练习板书,坚持让学生大量阅读。模拟课堂中,指引学生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随着视图对文字的不可抵挡的冲击,坚守语文的本性,是语文教育得以存在的根本。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我们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理应担负起汉语传承的使命。我们的学生有可能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引导他们在语言中诗意穿行,让他们以语文教师谋身的同时,更让他们真正在语文传承中幸福地生活,方不枉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和语文教育的永恒性。

作者:向悦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谈房地产工程体系 下一篇:高职语文教导中人文教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