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导中人文教导探索

时间:2022-08-17 08:01:13

高职语文教导中人文教导探索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一种内隐式的教育,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人文教育,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视野开阔。通过对一篇好的文章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这样才真正使学生感受了文学熏陶,接受了人文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弥补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营造传统文化氛围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传统美德观念淡薄、传统生存理念扭曲,人文素质与大学生的称谓难以匹配。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使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目光往往聚焦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和各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语文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其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极度缺乏,有的学生竟连中国的“七七”事变都一无所知,更不要说莫泊桑,欧.亨利了。

有的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学得虽然不错,但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太少,他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往往叫人大跌眼镜。因此,针对这种现状,高职语文教学除应传授语文专业知识外,更应关注学生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健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把对文章的学习放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传递关于传统文化的信息,让他们通过诵读经典的文章来深切感受蕴涵在文字之中的文化内涵、时代特色,以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陶冶情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崇尚道德、天人合一、和谐的思想,重视个人修养的名句流传千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弥补当今高职学生文化底蕴的偏低起着重要的作用。《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表现了人的主体性与抗争性;王阳明的“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能陶冶学生的理想情操,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定意志,鼓励学生树立高洁的志向;布莱希特的“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鼓励学生要大气,要无私。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鼓励学生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来做无限的学问。孔子的“从善如流”则体现了性格的高洁;“李白不事权贵的傲骨”暗含着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不断地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中的做人精华,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得以提高。最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如何做人的终极目的,这才是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最高理想。构建灵活的课堂形式目前的高职语文教材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有探索。比如在课文导读之后设计“交流与探索”题目,设计“阅读与研讨”专栏,下设启发性作业题。题目力求结合现实职场需求,贴近生活;有的要求拓展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交流探讨;有的要求学生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等。帮助学生从自然语言实践向自觉语言实践迈进。

教师应根据需要把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延伸到课外,采用“讲座———导读———研讨———拓展”的方式,通过多种课堂形式、网络互动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其人生经历,历练其母语能力,获得生活体验,拥有健康人格。因此,语文课不能光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形式,讲授法的课堂教学方式本身存在束缚学生发展的缺陷,对于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业不利。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又能培养能力、锻炼思维,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乐学”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话剧表演、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及社会中等等,“乐学”的教学方式带有丰富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语文的人文资源,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让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在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现实责任感、有创造精神的人。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全面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现实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以形象的方式告诉学生: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学生在阅读书籍、品味经典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人文教育的力量。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做到,也一定要做到。为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小雪

上一篇:职校语文教育专业生存的思索 下一篇:企业会计问题及其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