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播电视构建策略

时间:2022-09-01 09:55:06

公共广播电视构建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新闻体制,进而对英国BBC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未来面对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形式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如何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转型。

【关键词】执照费 收视费 社会责任意识

纵观各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的种种差异带来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差异。总的来说,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国营广播电视机构;第二类是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第三类是商业广播电视机构;还有一类是以上几种并存。就当下来看,这几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说美国是商业广播电视的典范,国营广播电视则以我国为代表,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国家则主要是日本和西欧。在这里,本文从我国的广播电视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当前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比研究公共广播与国营广播体制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来阐述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可能出现的新的转型。

一、BBC公共广播电视与中国广播电视的差异性

公共广播电视指国家采用委托的方式由公共受托人来行使广播电视经营,一般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的一个半独立性的媒介机构,但政府不直接经营日常的广播活动。在这种体制下,公共体系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电视机执照费以及部分国家财政拨款。国家一般禁止这类广播电视机构播放广告。①国营广播电视则是指国家直接拥有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

1、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特点:提到公共广播电视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BBC。自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以垄断广播组织的身份成立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以收取执照费为主要收入,并且几乎不播放广告。因为一直以来在英国人们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广播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说如果广播在未有任何管制的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从事活动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因而BBC从它创办初期就在其负责人约翰・里思的影响下一直占领着“高尚的道德领地”,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传授知识和新闻来引领大众品味,提高观众素质和能力为目的,他们将把观众当作“公民”而非“消费者”。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2、中国广播电视特点:实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有原先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营台。例如,原来的苏联设有直属部长会议的国家电视与广播委员会,统一领导地方各级电视与广播委员会和全国广电事业;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办台,这些台都是国家事业单位,经费主要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的广告收入。②而今,中国的国营广播电视体制较之前苏联又是有一定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体制是国营商业广播电视体制,因为所有的电台或电视台大都是靠广告收入维持其生存的,所以呈现出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特点。

这一体制利于国家实施统一管理,有计划地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电事业的建设,合理安排各台的设置,使得各台互有分工、互相补充;使得政府能够对广电机构实行直接指导,可以使机构的业务活动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和需要,广播电视的社会效益能够得到重视和保证。但是由于干预多,内容难免单调、贫乏;管理上重视集中统一,管理方式行政化,缺少激励机制,缺少经营活力。③

3、二者的差异性比较:

首先,广播电视体制的市场特征不同。以我国为代表的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在产业市场结构上具有层次性的特点,这种层次性表现在“四级办”广播电视上,也就是中央、省级、城市、地区级等按行政等级划分市场。很显然在这当中,中央电视台是具有最高行政级别和拥有最丰富电视资源和市场范围以及经济实力的“老大哥”。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则是市场专业化十分明显,各个电台、电视台的特点表现得非常清晰。以BBC为例,每一套广播节目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它的第一套节目是播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为主,第二套内容则侧重轻音乐和体育赛事,第三套主播古典音乐外加戏剧、谈话、诗朗诵、艺术评论……第四套节目以新闻报道、谈话、戏剧节目为主。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有力的促进了广播电视市场的和谐与多样化。相反我国的这种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不仅让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使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而且也使得这种“职权”之分出现不平等竞争,所有地方台几乎无法与中央台相抗衡。

其次,受众观不同。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主导原则是节目应该要提高观众的素质和能力。观众看电视节目必须是一种物有所值的经历,这种经历甚至能提高观众的生活品质。④正如里思认为的那样个广播不应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应该引领大众的口味。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则是由政府负责拨款所以它在职能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为党的耳目喉舌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指导思想阐述的那样:党的政治性机关报必须由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以及党的其他出版物,都必须遵循党的政治纲领,阐述党的立场,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⑤。所以在对受众的观点上新闻传播机构是将宣传和传播国家的各方面政策给受众的传声筒,而把受众的需求和品味放在了其次,不能以受众为第一位。

第三,获资渠道不同。公共广播电视资金过去主要或大部分来源于每个家庭缴纳的执照费,从本质上来说,执照费是一种税收,是所有拥有电视的家庭必须缴纳的税种。现在这种模式正在被收视费的形式所取代。收取收视费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购买符合自己品味的节目频道。而国营广播电视则是以国家政府给予财政拨款支援为主,因而在节目的制作上要为政府或者是执政党服务,作为其工具来加以存在。

第四,行业文化理念的不同。在英国一直到今天为止,在BBC工作的员工他们选择这个行业绝不是为了金钱,因为进入BBC就意味着把拥有较多的创作机会和较低的工资水平作交换。这一切的选择可以说体现了他们主导的文化理念那就是他们对广播持着一种社会的、非商业化的观点。而作为国家掌控的国营广播电视在文化理念上则是用巨资打造能够起到为执政党利益服务的宣传品,所以在国营广播电视台工作的人员并不会有很多的创新、创作机会,因为他们的思维必须牢牢地被约束在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上,对于哪些方面对党有利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都是由严格限制的。

还有,对新闻的特定本质认识不同。公共广播电视对于新闻的时效性十分看重,注重及时性、速度和准确性,也就是所谓的“秒表文化”。对于任何的新闻都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追求快速。而国营广播电视在选择新闻时则是首先要求必须符合政策制度。

最后,媒体的性质不同。公共广播电视媒体是具有很强的责任主体性质――“铁肩担道义”。在这里,媒体担当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发挥媒体的本质功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媒体产品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和对信息全面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并形成一个代表民意充分表达的意见平台。⑥而国营广播电视的性质可以说是作为工具的客体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

二、未来中国广播电视构建策略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应该由过去的那种旧有的国营商业广播电视体制走向成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与国营商业广播电视体制共存的新的广播电视“二元化”局面。可以说,一直以来我们的广电体制改革都没有使广播电视媒介走出新闻两难的困境,相反的更将我国的媒体推向了一种更为尴尬的境地――既要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为国家宣传摇旗呐喊,又要为谋取自身生存走商业化的路线,可以说是带着沉重的镣铐跳舞。因此,我们说能不能找到一种体制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而又不至于使我国的广电行业彻底变异?也许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一点:广电改革过程中产业化不是我们的归宿,如何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才是我们的归宿。

1、我国构建新广播电视体制的重要性。传媒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舆论经济,它的经济价值除了自身行业所经营的价值外,还在于它对其它行业的影响而产生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传媒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其强大的推动力量正是来自于传媒产业本身作为舆论宣传机构的行业特殊属性。如果国家在拥有国营商业广播电视的同时拥有公共广播电视频道,虽然自身部门所产生的经济产出不大,但是他们所提供的舆论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公开以及社会教化等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向民主化、信息化以及由此而带动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则是难以估量的。

2、我国成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对策。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整体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不付费看电视的习惯,使得要普通大众为公共电视买单很难。另外,近年来中国媒体都尝了以广告为其主要收入的盈利模式的甜头,要其放下手中的广告费,去一点一点向普通大众收取收视费,甚至收取只有其广告费用的一小部分是有难度的。当然,在存在巨大困难的同时,建立中国公共广播电视频道也存在着机遇。那就是中央建立和谐社会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广电数字化的支持。

首先是政策支持: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得驱除不和谐的因素,形成保障和谐社会井然有序开展的制度。这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与发言权。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就是要改正传媒产业中过于重视自身利益的不合理因素,让其能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数字技术为中国发展公共电视频道提供了新机遇。一是因为数字存储技术可让受众选择在什么时间存储自己喜欢看的节目而跳过广告。二是在数字电视推行过程中所采取接入收视费用的方式对于今后形成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具有奠基作用。这种收费方式和日本、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收费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公共电视频道为了保持其客观中立的立场而使其资金来源不依赖广告,不受商业集团的控制。⑦

在国家扶植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改造国营商业模式,最终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朝着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道路前进。

注释

①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②日本广播协会编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研究室编译《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318.

③张允若.《外国广播电视体制类型的比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6.

④露西・金―尚克尔曼著 彭泰权译.《透视BBC与CNN媒介组织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P77.

⑤何梓华主编 成美副主编.《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P127.

⑥王定天.《媒体社会责任的概念及特点》[J].《中华新闻报》,2007,12.

⑦陈积银.《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J].《视听界》,2005,6.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广告创意中性别元素运用之人权思考 下一篇:人物通讯中主流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