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有了“猜想”更具魅力

时间:2022-09-01 05:31:44

【前言】绘本教学,有了“猜想”更具魅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观察封面,猜想故事情节。 师:故事里,可能会讲“小蓝和小黄”的什么事情呢? 生:小蓝和小黄在大海上漂流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去旅游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会“捉迷藏”吧! 生:小蓝和小黄“亲亲”的故事。 …… 学生的猜想有些是受到封面的影响,有些是把...

绘本教学,有了“猜想”更具魅力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开放性儿童文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图画书。它集图画的艺术、文字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于一体,以静止的画面表达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画面富有童趣,体现一种既高深又浅显的儿童哲学,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绘本不像电视节目具有连续性,绘本的画面之间有一定的空白,连接时要依赖学生的想象,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填补。它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平台,又对学生的想象提出了挑战。笔者在绘本阅读教学中,也和学生一起感受着“猜想”的乐趣。

一、课前猜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因为绘本都配有漂亮的图画,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利用题目、封面、蝴蝶页等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尽情猜想故事情节或主人公的遭遇,可以大大激发阅读绘本的兴趣。有些绘本的题目,它本身就可定为一个猜想的主题,例如《小老鼠忙碌的一天》《坏习惯》《小刺猬的麻烦》等。以《小老鼠忙碌的一天》为例,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猜猜小老鼠一天都忙了点什么。学生有的说:“他在帮妈妈运菜!”有的说:“他去田里收割稻谷。”还有的说:“他是卖小菜的,所以很忙。”……学生兴趣很高,都希望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忙说:“小老鼠,到底在忙什么呢?我们马上来看看这本书,好吗?”这时,所有学生的眼睛里都是放着光彩的,都希望听这个故事。这样的猜想,就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想看书的激情。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封面、扉页,让学生进行猜想。例如,在引领学生看《小蓝和小黄》,教师就是利用封面进行导入的:

1.出示画面,揭示绘本的题目。

2.观察封面,猜想故事情节。

师:故事里,可能会讲“小蓝和小黄”的什么事情呢?

生:小蓝和小黄在大海上漂流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去旅游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会“捉迷藏”吧!

生:小蓝和小黄“亲亲”的故事。

……

学生的猜想有些是受到封面的影响,有些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都融入了这种猜测和表达之中。边看书边猜想,就是带领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书中主人公的生活发生碰撞和交融。通过几个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读故事题目,观察封面,猜想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也能从书中感受到故事的快乐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

二、课中猜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猜想是展开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往往是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经验,或根据绘本插图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学生在猜想过后,渴望被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所以探究的欲望会更强烈,更主动。

例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说的是鼠小弟看见苹果树上结

了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非常想吃,可是他摘不到。这时,他看见一只鸟飞过,叼走了一个。接着,猴子经过,爬上树摘了一个。接着是象、袋鼠、长颈鹿、犀牛,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各摘走了一个。最后,鼠小弟和海狮合作,拿到了苹果。教师在这个故事引领中,多处运用猜想。

比如,让学生猜想:当鼠小弟看见猴子摘走一个苹果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猜想,有的甚至还做上动作了。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这些不同的猜想就能激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这时,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不用说,学生看得比老师还仔细,一个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

紧接着,按照刚才的办法,让学生猜想,他还会遇到哪些动物?他会怎么去模仿这些动物?结果鼠小弟吃到苹果了吗?怎么吃到的?鼠小弟和海狮会玩什么游戏?……每一次,教师总是先不急于放图片,而是让学生充分猜想。教师也不急于出示正确的答案,而是抓住这个机会播放图片。这样,不仅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是产生了全身心投入,主动地关心课堂进展的动力。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所以,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猜想既是知识发现的先导,同样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三、插图猜想,带领学生深入感悟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这些图画,与文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特别是图画,往往隐藏着丰富的细节和深长的意味,往往蕴藏着文字以外的内容,是画者的精心之作。所以,读懂图画背后的文字,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绘本真正蕴含的道理。

《逃家小兔》讲的是一只小兔子想离家出走,兔妈妈说如果小兔子离家出走就去找他。在以后的图画里,作者非常精心地安排了一个个细节。如,第一次小兔子想变成一条鱼从妈妈身边游走,妈妈则变成了一个渔夫,但画家把鱼饵换成了胡萝卜;第四次,小兔子变成了一只鸟飞离妈妈的怀抱,妈妈则变成了一棵树,但作者却把这棵树画成了兔形。这一些细节,都是妈妈爱小兔子的细节。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细节,让学生猜想妈妈的心理,更深刻地读懂妈妈的心。

师:这个鱼饵怎么是胡萝卜呀?

生:因为小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

生:因为兔妈妈知道小兔子这会儿一定饿了。

生:这样就没有鱼钩,也就不会伤到小兔子了。

……

师:咦,这棵树怎么长得和兔妈妈一样呢?为什么呀?

生:兔妈妈想伸开双臂迎接小兔子。

生:这样小兔子就知道这棵树是妈妈了。

生:兔妈妈想让小兔子一眼就看见妈妈。

……

学生你说我说,都在揣测着妈妈的心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触摸到了兔妈妈的用心,那就是爱小兔子。那么,我们的绘本教学也就学得更加深入,不是简单地听了一个故事,而是明白了一些道理。

猜想,形成了阅读期待;猜想,深入绘本的理解。作为一线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绘本时,留一点空白,听听孩子的猜想,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还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课堂教学见内功 下一篇:研究与探索小学作文该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