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探索

时间:2022-08-29 05:37:14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探索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在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人才结构配置的原因,又有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解决途径这两方面展开论述,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规则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116万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万,短短10年内上升了6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从整体的就业岗位分布来看,工科类的专业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文科类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类、企业管理类等岗位需求就相对较少。大学生一开始选择专业的时候大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热门的专业,对就业岗位需求量较大的理工科类关注较少。但从就业的角度来说热门专业提供就业岗位不多,而一些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这就造成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热,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的现象。这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2.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中国的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问题上往往会关注专业的热门性,尤其是新专业的设置往往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定,但高校并不能对未来几年专业的变化作出评估。当年热门的专业,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未必会热,如红极一时的物流管理专业。同时高校的专业存在调整周期慢,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专业讲授的知识并不一定合适大学生对应单位的工作实际。

3.高校就业指导体制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展,在校大学生急剧增加,不少高校甚至出现了硬件设备配备不足的现象,同时储备的师资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资源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使得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被一再忽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应聘岗位不匹配,学校缺乏围绕学生个体差异的系统化、全面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疲于应付提升就业率,缺乏就业指导老师的培养。

4.毕业生对自身与社会了解不足。

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他们在高校通过三到四年的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践操作锻炼。很多即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往往想法过于理想化,自信满满,给自己定了很高的就业目标,如非国有企业不去,非公务员不干,月薪低于三千不做。另外,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使得他们不断压缩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在招聘用工的时候,希望能找到马上胜任工作的求职者,而不是那些还需要通过花费更多成本才能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分清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大众化乃大势所趋,片面地追求高薪、高职,忽视基层岗位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竞争激烈,岗位相对较少,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5.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上存在误区。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爱。由于家长的过分关注,不少毕业生认为找工作与自己无关。不少家长认为,如果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在家等待更好的机会。这些情况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积极寻找工作缺乏兴趣,对支援欠发达地区,到二、三线城市工作不感兴趣。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落实就业指导,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是自入校开始,贯穿整个学生时期。但现状是,大多数高校从大四(大学生即将离校时)才开始落实,希望通过简单的就业指导辅导来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这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围绕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开展工作,树立全程化指导理念。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将工作重点落地,淡化行政色彩,发挥职能,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支师资指导团队,开设就业辅导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培训他们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从而在市场就业过程中能够合理确立自身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就业计划,选择适合的岗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就要将就业指导的理念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增强实际效果。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指导层面,而要结合社会实际,整合高校的资源,联络当地的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互动,做到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什么素质、能力,让毕业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

2.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和用人单位多多联动,收集完整详尽的用人单位需求,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确保就业渠道的双向畅通。高等学府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能止步于理论授课。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过硬、适应多样性竞争的大学生。由于不同单位的需求,高校本身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要与社会联系,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形式,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忽视社会、用人的单位的需求闭门造车或者用过往的经验来简单判断,就会导致毕业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符。为此,高校应围绕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操能力为基础,培养符合实际环境的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合理的预测,按照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创建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大学生视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提升综合实力。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多方面的影响,不正确的就业观导致了很多问题,如“啃老族”、“考公务员族”、“频繁跳槽族”。转变不正确的就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如今的高校已经同以往人们心目中的大相径庭。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了普及教育时代,精英教育时期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保持一颗平常心,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才是明智之举。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岗位,避免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将就业与择业的概念相混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自身的实力会起重要作用。只有出众的实力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因此大学期间的努力必不可少。在学校学习期间,广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学习增加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实操能力,力争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培养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需要培养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老师。他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了传授传统的知识外,还要兼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另外还要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其中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关键所在。各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就业指导做到职业化水平。为此,作为一名职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能够为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者提供比较贴合实际的建议。

5.为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老师要配各学院系部为学生量身制定职业规划。该规划应在学生入校之时便开始进行,在校期间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他们确立阶段性的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规划中应明确学生的优势特征,详细描述未来希望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为系统性提升相关能力做出计划。建立专业测评模型,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结合心理学,在测评的结果上,引入职业定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点确立奋斗目标,探索职业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高校本身就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与企业单位双向联动,围绕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切实落地的工作。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必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益处。

6.校企联动,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学毕业生找到好的工作,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的员工。为此,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需要多做交流,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变为纽带,为上述目的实现发挥作用。另外,校企的联动不仅仅是提供几个工作岗位的信息,而是全方位、双向的沟通,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让毕业生了解我们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3]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4]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5]马万明.大学生就业指南[M].国防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实践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