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更新规划研究

时间:2022-08-28 08:00:10

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更新规划研究

摘要: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更新规划研究一直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改造模式。本文以洛阳隋唐遗址前区为例,对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规划的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找到一条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文化遗址地;更新规划;开发原则;开发模式;

1、研究背景

1.1国外遗址保护模式

遗址保护一直以来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经过几个世纪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及一系列的国际性公约和各国实施的相应保护法律条例,使遗址保护的范围从保护单体文物和遗址本体发展到包括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也使遗址保护层面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等非物质层面。

现今国际上的遗址保护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种以欧洲为代表,注重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手段,讲求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种以美国为代表,以保存历史为目的,保护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一种是日本为代表,重视遗址环境,讲求观赏性,运用“遗址公园”保护理念,借助复原和重建等手段来统一保护与展示、遗存与环境,因其遗址特性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日本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更是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1.2文化遗址地的定义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遗址”的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区。而所谓文化遗址地就是被历史考古专家、文物部门认定的含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土地。它包括国家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占用地及规划建控地、古战场地域、古文化遗址地域等等。

笔者认为,文化遗址地是一种不可移动的有形文化遗产,其最初的功能性已经基本丧失,但它的存在能反映某段历史或某种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因此,探究文化遗址地及周边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再现历史的鲜活的教科书。

1.3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历史文化遗址区域根据发展规划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它们共同形成以历史文化遗址为主干,以视线通廊为轴线,以线带片、成组成群的整体系统保护框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设控制区的建设与保护,它是以遗址为核心包含周边邻近地区的控制区域,作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区的最佳承接地,是保护文物及环境、教育群众、开展观光旅游的重要区域。

自1970年以来,起源于19世纪欧洲国家的历史保护运动,从注重对历史纪念物的保存,走向注重对历史环境的整体综合性保护。保护的方法也从单一的博物馆式,发展到对历史资源的合理再利用的综合模式。这是因为历史保护除了有经济方面的利益之外,还有生态、文化方面的综合效益。这对我们现今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更新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我们应采取一种积极地保护模式去平衡遗址与周边地段的关系,力求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洛阳隋唐遗址及周边地段现状分析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东都都城遗址(公元 605 年~公元 907 年)。洛南里坊区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隋唐时期里坊区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社会和科学研究价值。如今城市的发展使洛南里坊区遗址完全处在城市建成区中,虽然被整体保护起来,但其属地下土遗址,本身可观赏性不强,已发掘遗址也未作为城市景观对公众开放,一直以来被文物部门静静地保护着,基本停留在限制和阻止的被动保护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以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措施对它进行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洛阳隋唐遗址前区,位于洛阳隋唐遗址西南角,紧邻隋唐遗址区边界,隋唐遗址入口道路穿过其中。该基地现状是农田和绿化,是一块十分敏感的地带,是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是拼贴式的异地重建?我们应该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既是对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又是对其周边土地的合理利用。既保护了隋唐遗址城原有的面貌,又对其的复兴和发展能起到推进作用,寻找一种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柔性保护机制。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根据洛南里坊区遗址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一种模式来承载洛南里坊区遗址的保护与周边地段的更新研究,以协调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达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洛阳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

3、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开发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

历史保护应把居民的需求摆在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原则。在处理保护与开发,保护与旅游,保护与居民生活的多对矛盾关系时,要以历史保护为基础,旅游开发为手段,以彻底改善居民环境,提高市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为最终目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应直接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和实惠,自始至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摆在首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给区域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3.2 以保护、利用和发展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对于文化遗址地,应严格保护,并利用其厚重的历史氛围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形成连动式发展的良好格局。利用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比起大面积的泼绿来讲,更具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效益。从社会方面讲,遗址周边的开发使遗址得以呈现和复兴;从文化方面来说,它使悠久的文明得以复苏、彰显;从经济上说,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因此,遗址地周边文化产业的开发在向人们展示其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的发展,繁荣当地的经济和生活。

3.3 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2005年10月,第15届ICOMOS大会在西安通过了《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到遗产周边环境(setting)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也就是说,过去的遗产保护虽然也关心周边的环境,但多数情况下这一“环境”还是物质实体的,或者是基于空间或视觉上的关联性的。同时,《西安宣言》指出,除实体和视觉方面的含义外,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去的或现在的社会和精神活动、习俗、传统认知和创造并形成了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创造并形成了环境空间以及当前动态的文化、社会、经济背景。

因此,有形文化让我们有了感知历史的载体,而无形文化才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宝贵的精髓所在。它是长期遗留的,需要载体才能呈现的文化烙印,也构成了对外来者最大的吸引力。开发民俗风情及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无形文化,是使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得以充分发展的最好方法,也是对该文化复兴的最好诠释。

4、洛阳隋唐遗址地周边地段的开发模式

4.1 开发内容与方式

洛阳隋唐遗址区前区,属文化遗址地周边的建设控制区域。从遗址保护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来说,是利用历史遗存的内在灵魂进行新建,将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寓于物质性的空间环境之中,辅以相关活动作为载体,使其得到充分展现。该地段的更新规划应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在物质层面上,应提取隋唐建筑传统符号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合理的把握街巷尺度和建筑风格,让人们在其中寻找到昔日都城的繁华胜景,熙来攘往。在精神层面上,应对洛阳隋唐遗址中“坊”的概念中分挖掘,发扬该区的隋唐文化。因此,对于洛阳隋唐遗址的开发模式可归纳为:恢复历史之“形”,重塑历史之“神”。

4.2场所精神的体现

洛阳隋唐遗址是唯一一个在洛阳市区内的古都遗址,它覆盖了市区很大的面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遗址区内现存的痕迹微乎其微,急需一个呈现盛世的载体。再加之基地紧邻遗址区,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其开发模式应依托于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的,是一种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典范工程,必将带来很大的综合效应。可以借助于如此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文化氛围,极力发扬隋唐文化。将客源市场从市内扩大到全国甚至海外,使其成为在洛阳体验隋唐文化的必到之地。同时也使人们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市井阶层的世俗生活有生动而深入的了解。

隋唐时期,隋炀帝迁徙全国大量富商到洛阳,加之其水陆交通便利,隋唐东都洛阳城迅速发展为全国商业中心。与西域各国互通商贸,使洛阳成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城内有南市、西市、北市三大市场,规模宏大。其中,西市占一个里坊,南市占两个里坊,市场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 4.0%。杜宝《大业杂记》记载,其南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因此,商业文化作为隋唐洛阳城的重要文化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再现隋唐洛阳城风貌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才能取得人们的认同感,激发人们的归属感,才能更好的体现该地区的场所精神。

5、结语

在所有城市中,包括各个城市的文化遗址地及周边地段,正在进行着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物质遗存,更重要的是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本案的设计宗旨亦是于此。按照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和谐的原则,采取符合实际可行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操作方法。只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精髓,并得以延续和传承,才是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和尊重。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上一篇:浅议行政中心景观规划设计 下一篇: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