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一些理解

时间:2022-08-26 05:40:02

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一些理解

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重庆也在两年前搭上课改的末班车,可课改之后该怎样上课、怎样考试、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如何应对高考,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已有很多省份可以借鉴,但各自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我觉得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必须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各种方法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分科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分科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多方面努力,更新观念。

第一、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很多高中新课程实施区的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大纲时代,他们心中“课标”意识缺乏对“课标”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与把握往往仍用“教学大纲”观念处理手中“课标”新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中“吃亏”因此对课本上知识点事无巨细、“滴水不漏”一律讲解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可见在一部分教师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垄断地位他们是仍在继续“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抓住了这条线,就找到了实施新课程的钥匙。具体而言,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例如我校高一年级的一节历史课,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当提到北京的学生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时,突然,有一学生喊道:“学生烧人家的房子是违法的!”顿时,语惊四座,学生哗然。面对棘手的“突发问题”,教师开始有点尴尬,但随即当场决策,做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讨论,同学们欢呼雀跃,热情出乎意料。隔天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一举动是完全正确、合情合理的;有的人说:学生的做法虽合情,但不合法;有的人认为:处于当时的国情,学生们的举动没什么不对,更无所谓犯法;还有人强调:火烧曹宅既合情也合法,因为北洋政府的“法”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不顾人民利益的“法”,对付麻木的政府只能用暴力斗争,而火烧赵家楼算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

讨论自然没有结论。但它不像以往的历史学习一味地依赖教师的传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第三,以课标为依托,整合课程内容。历史新课程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编排虽然经过了教育专家组的精心规划和设计,但部分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一致,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从而更好地凸现新课程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为此,本组老师认真钻研新教材,参考他人教学设计,集思广益,优化组合。

二、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环节。历史教科书经过多次修编,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师往往不懂文科,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并且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这将会打击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智慧,从而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又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

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中历史课标表述简练,教科书编写详略不当,使我们在备课种感到难以把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让教材牵着走,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教学创新,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责任。新课标教材只是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载体,是教和学的一个依托,它是被教师和学生“用”的。只有正确认识课标和教材,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新课程历史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了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上一篇: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下一篇:关于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几点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