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30 10:57:55

高中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1篇

第一,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性的学习记忆。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丢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第二,要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掌握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掌握,主要方法有:

(1)构建知识结构法。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遇到较多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会议。我们可以根据该知识的一些要素来掌握。如“历史事件”涉及“时间”“背景”“目的”“性质”“简单过程”“结果”“影响”等。“影响”又可以分为“积极方面”“不足方面”。“历史人物”涉及“姓名”“时代”“事迹”“影响”。运用这种方法就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掌握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又可以加深认识。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或相近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外国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等等;世界近代史里的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学习法。联想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到清设台湾府进而为台湾省,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895年台湾被割,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持续50年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学习《亚洲革命风暴》就可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掌握。

(5)串字法。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关键字词即可。如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可简化为“枪声、宣言、大捷、投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教材内容。

第三,运用政治课所学原理指导历史学习。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就是说政治和历史联系很紧密,历史给政治提供素材,政治将它归纳提升为原理。所以,政治课所学原理是可以用采指导历史学习。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就可以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轻松的学习把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在学习哥伦布、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时,如果坚持采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其放在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其对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

第四,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中国大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学习文科,比如说历史,学生要真正学好,就一定要努力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让思维动起来。高中阶段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回答和解决历史现象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但要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必须要经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2篇

1. 提纲挈领,把知识简约化

历史学科的知识浩瀚,时间性强,阶段性特征明显,知识的纵横联系密切。在教学时,学生感到知识庞杂,难以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以课标为依据,梳理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弄清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精确定位各个知识点,就像精致的裁缝用一根细细的丝线把一颗颗晶莹美丽的珍珠串连起来,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简约化。

表1

主张代表 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

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究,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知行合一。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3《程朱理学》一课,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知识难记,尤其是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老师们也认为该知识难教,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似是而非。我在教学时,依据课标要求。采用了类别结构法、列表比较法,将四位思想家的思想梳理、归纳如表1:

我采用这种方法梳理知识后,学生们都说好记,知识层次清晰,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化知识,比较程朱理学与路王心学的主要区别。学生们分析上表,很容易回答得出:一是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认识论,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倡反省内心。

2. 运用史料,把知识细化

在一次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吧“东欧剧变”写出“东欧巨变”,阅卷老师没有给分,学生不服气,气冲冲地问我:错在哪儿?我解释说“东欧剧变”中的“剧变”不等于“东欧巨变”中的“巨变”,“巨变”是指巨大的变化,而“剧变”则不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剧”字,我引用了如下细节材料:

英国某战略研究所于1990年1月写的一份报告认为,原计划1995年在东欧实现的演变目标到80年代末就提前实现了。美国《时代周刊》曾用“10”概括东欧六国的这一剧变事态,即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鲜活的具体数字:10年、10个月、10周、10天、10个小时,充分说明了东欧剧变之“剧”的特点:变化范围广、速度快、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被称为“剧变”而非“巨变”。

上述学生出现错误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其原因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认识能力不够强。我采取了运用历史事件的细节引导、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效果很好。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细节去分析、刻画、描述,能够有效地促进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学生不容易忘记。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昨天的一切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是明天的历史。历史知识的博大、丰富、深刻,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能力、智慧整合知识,使之简约、细化、易懂,因为明白易懂是教学的康庄大道,呈现细节是展现历史魅力的必由之径。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串联 矛盾串联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知识熟练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熟练的运用知识串联法,所谓的知识串联法是指抓住知识点的历史线索,把握其中之间的联系性,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网。

一、高中历史知识串联的方法

历史知识的串联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时间串联法和历史人物串联法两种,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说,矛盾串联法等,笔者就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述。

1.时间串联法

历史的进程都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进行的,时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绳子,将一个个历史事件拴在绳子上,才有了历史的存在。在历史知识的串联当中,时间串联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列出大事年表,比如说,从上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一直到新中国,这就是一部大事件主线,在主线的基础之上,列出每一个主线时代上的时间线,比如说,清朝的从努尔哈赤到溥仪这些皇帝的在位时间,再列出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比如说,光绪在位的时候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等。当然,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一顺序列出历史简表。教师可以根据简表制作历史树,这样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能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2.历史人物串联法

一部历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历史人物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人才创在的,也只有人才能创造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史,还是在世界史当中,有出现了一些璀璨的历史人物,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人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串联历史知识的线。比如说,以秦始皇作为其在位期间的历史串联线,以他为核心构建一个历史人物关系图,通过关系阐述著名的历史事件。比如说,秦始皇与吕不韦,就会联系到著名的《吕氏春秋》,秦始皇与公子扶苏,就联想到万里长城。这种历史人物串联的方法,就是构建人物关系,在人物关系的基础上,串联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达到知识点串联的目的。

3.矛盾串联法

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事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每一个历史事件当中都蕴含着矛盾,教师可以以矛盾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点,这一点在近现代史的学习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近现代史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的变化是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主要力量。比如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促使发生洋务运动、、新政、辛亥革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围绕这一矛盾,清政府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同样也适用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等历史事件的串联。

二、在历史事件串联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串联当中的点面结合

在串联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串联的“点”,以“点”带“面”,以面盖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谓的点就是指历史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也就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坐标。这一教师可以以时间作为历史坐标,比如说,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正处在西汉通知时期,同期在西方有神圣罗马帝国,对比分析两个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拆,比如说,前者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后者则是一个封建制国家,前者与后者都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当然也可以以历史人物作为坐标,比如说,在中国李世民统治时期,阿拉伯世界中创立了伊斯兰教,对比两个著名人物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贡献及影响,比如说,李世民采取的民族大融合,而伊斯兰教采取的是鲜明的民族排斥,这也为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政策,和中东地区动乱的趋势埋下了引子。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串联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点上,更能横向的掌握历史发展进程。

2.以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串联知识点

当下世界虽然处于比较和平的状态,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焦点、热点问题,比如说,朝鲜核问题、巴以问题、印巴问题,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系。以巴以问题为例,巴以问题是当前世界最热点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伊斯兰教与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圣地,围绕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之间产生的争端。在耶路撒冷公元前八世纪犹太国就已经存在,后来被巴比伦王国攻陷,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王攻破巴比伦,允许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正式形成了犹太教。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人重新走上流亡之路。在这一期间,耶路撒冷长期被阿拉伯人占据,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们将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由此导致了两大宗教的对立。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从而为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教师如果这样去讲历史,去串联知识,学生才能了解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对当前世界热点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总之,串联知识点是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串联方法,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固和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知识;拥有;现代元素

人们总是愿意思索身边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生活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不断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知识中,很多“经验”可以让我们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原因。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我们掌握自身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帮助。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生活气息的历史知识,不会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历史知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一、融入生活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理论化的、专业化的,但是,历史知识中并不是没有“现代生活内容”的。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创新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教学中,知识就是“纯知识”,知识往往脱离生活,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往往出现分离化。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使用时尚语言

高中学科教学中,专业化强是其普遍特点,教师语言要具有专业性也是必须的。但是,这并不与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时尚语言”教学相冲突。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男人吸鸦片,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展现的优势,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丰富了教学形式。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结构 构建 有效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历史教科书变为“模块+专题”的编排体例,高考也突出考察主干知识,重视历史概念、发展主题线索、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虽然大家都早已知道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但是综合历史学科的特征、考情、学情,其运用的有效性却值得我们思考。新课程改革主张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更好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教学?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使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培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媒介应用到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丰富多彩的史料、图片、视频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中呈现知识内容脉络框架的板书日渐被忽视。很多老师选择将板书放在课件中以知识结构或者课堂小结的形式展示,不在授课过程中亲自构建。从教学实践看,板书呈现知识结构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的。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往往讲授完知识内容,最后展示知识结构,展示速度非常快,留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短暂,没有时间记录重要的知识点。有时甚至直接跳过不展示,知识结构也成为摆设。一堂新课结束后,关闭课件,经常会出现黑板空白的情况。学生脑海中堆积了很多零散无序的知识点,但是并不能理解知识内在的联系,掌握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待历史问题。此种情况不能发挥知识结构的有效用途。

真正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教师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将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板书恰当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记忆的时间比听觉要长多倍。高中历史课堂中,板书形象直观,提纲挈领,揭示知识内容,体现结构程序,突出重点并强化记忆效果,还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此外,师生同步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更具有亲切感,增进师生交流,构筑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板书设计需要教者在课前根据学情精心构思,既要展示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注重规范性,避免随性而为和有始无终。如此,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上课过程中既要利用课件展示史料、图片等方面的优势,又要同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板书,提升课堂效率。

二、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坚持连贯性和长期性

教材是授课的重要载体。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的通史体例,采用“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这种体例使学生更y从整体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对教学提出更大挑战。这要求教师在学期或者学年之初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课时之间、专题之间甚至是模块之间的联系,为整个学期构建专题和主题教学的知识结构做好充足准备。

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模式决定构建知识结构要遵循连贯性和长期性,根据教学进度和不同学情选择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新授课,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整合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专题教学结束,宏观分析基础知识,展示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构建系统的专题式知识框架。在复习备考时可选择主题知识结构和通史知识结构。高考一轮复习通常按照主题体例复习,二轮备考多按照通史体例复习。构建通史知识结构,可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的变迁和延续,在头脑中形成脉络清晰的历史体系。

三、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新课改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考也侧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构建是发挥知识结构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历史学科知识内容多,课时设置有限,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小科目,不重视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更是不屑动笔。要实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需要一定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要教给学生构建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开学之初就要告知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方法,引导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模仿教师构建知识结构是自主构建的开始,以后则会逐渐构建起每一课时、专题、主题、模块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后,可放手让他们自己构建。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构建框架,可能会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上课时经过师生、生生交流,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构建虽不是完美方案,但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能力。最后,加强监督,长期培养。基础年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尚未形成良好习惯,需要老师不断监督和规范。要注意及时矫正、点拨学生,课后要加强检查,并形成长效机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使用,坚持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长期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的良好习惯,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塑造良好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6篇

一、对比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出两者的差异。

首先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本节课要理解掌握的内容:①.认真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②.探讨出推动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③.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积极、消极作用。④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再解读教材,发现有明显的缺陷:1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重缺漏,其叙述显得支离破碎,违背客观精神,不利于学生对当时真实历史的了解;更不利于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2对于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教材小标题既提到三座大山,但在内容里面却只提到官僚资本的阻碍,考虑到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空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空缺令学生容易迷惑;更没有连续性。3教材最大的问题是, 对于第二个课标问题教材里就一点没有涉及,而这部分内容却是考纲要求的特别重要的内容,编者难道是有意留给老师及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 4该略的地方却长篇大论,显得有些本末倒置。⑸而考纲要求掌握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却只字不提,这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用好新教材的四个版本,充分研读后大胆取舍,根据课标要求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目前新课标的教材有多个版本,有“人民版”、“岳麓版”、“人教版”,不同版本的编写上存在相当的差异,各有侧重。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客观评价,并且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

了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后,就该到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谋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能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使师生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采用“新情景”的方法导入。

优秀的教学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运用翔实的材料和数据,介绍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必须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基本概念,这个时期跨度非常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甚至现在台湾现在还以民国纪年)。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但现有教材仅提供了一战前后(1912-1919年)的数据,到哪里去找较客观全面的材料?我想到以前曾拜读过的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似乎经济史的论述很详尽。找来一查,里面果然有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思考过后,我又考虑下一个问题,如何简明地把这么多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总不能把这些繁杂的数据直接搬到课堂,学生不好掌握,时间上更不允许。我带着这些数据去找到政治老师,向这些“经济学家”讨教办法。通过分析,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一目了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四.反思与感受。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7篇

作为历史教师,常常困惑于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学生们常常诉苦:“老师,历史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怎样才能记住哟?”诚然,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第一道坎,也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关键。

从教多年来,每当看到学生因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总觉得这是自己教学的失败。于是在教学中一直试图在历史学习的记忆问题上找到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让自己少一些遗憾。

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又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的人对数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理工科;有的人对文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语言要求高的人文学科。所以,学生思维的差异决定了记忆方法需因人而异。应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探究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每个学生的记忆方法都应该有独特之处。因而,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记忆方法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去探求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这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能给学界同仁和学生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多数的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但我认为最常用最有效的科学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二、歌诀记忆法

历史朝代、历史人物、历史地图以及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等,学生普遍感到记忆困难,而且常常混淆不清。如果把这些历史知识编成歌诀,学生就会觉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和混淆。例如:“战国七雄形势图”中七国名称和方位可编为“东齐西秦北燕南楚,赵魏韩在中间”;太平天国前期五王可编为“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可编为“外国公使驻京,公开行贿”:“公”――公使驻京,“开”――开放十口通商,“行”――军舰自由航行、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贿”――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损失200万两;《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可编为“《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京)镇(江)与九(江)汉(口)。沿海烟(台)营(口)再加汕(头),岛上还有琼(州)台(湾)淡(水)。”

歌诀记忆法以歌谣口诀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深刻印象,是一种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好方法。

三、图示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示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四、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许多历史知识看起来杂乱无章,头绪繁多,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头痛。但是,如果把同一历史阶段的知识整合起来,可以发现这些历史知识都能反映它所在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所以,首先记住历史阶段特征,再通过历史阶段特征来记忆众多看起来缺乏联系的历史知识,这就是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例如,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就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进行记忆。

明清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分解: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大明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清朝(军机处);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机房”等);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心学、八股取士、文字狱),总结性的文化成果出现(四大科技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方殖民者东来、广州十三行、西学东渐开始等)。

五、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历史知识中,我们感到年代最难记,也最怕记。如果采用数字特征记忆法记年代,就可做到多记、记活、记牢。如采用逐次连续数记忆: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二・七”惨案……;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采用一数多项联记: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安庆军械所、那拉氏发动宫廷、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历史影像;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64-02

1 前言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取得非常有效的进步,带动了历史影像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影像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历史知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2 历史影像可以创设优秀的历史课堂学习情境

历史影像的图片、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活跃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将高中历史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科学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历史影像来辅助教学。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与高中历史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苏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漏洞,再加上西方工业化和侵略战争的发动,作为西方拥有强大国力资源之一的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具有毒性的鸦片来通过汇率的差价谋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已过去100多年,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中的书面文字是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展现功能将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到历史书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旧社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从而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历史影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影像图书设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历史知识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高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组织和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将高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高中历史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

比如苏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德国的发展与分裂”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对于德国的政治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再加上对于德国的背景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相对而言较为不足,因此,这一“德国的发展与分裂”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功能,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1]。

4 历史影像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

历史影像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融合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历史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历史影像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提高和增强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历史书本上的知识点毕竟是有限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取的。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知识素养,拓展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加强高中历史学习能力,必须积极拓展历史书籍的阅读、学习范围和阅读量。然而,传统的阅读大量课外历史书籍的学习方法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较低。

历史影像是学生最好的辅助学习手段。现代历史影像的历史教学资源储藏量非常丰富,涉及的历史知识面也非常广阔,可以有效达到深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层面的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历史影像来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涉猎范围,深化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

5 历史影像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点

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影像来选取教学资源时,需要注意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否合理,使历史影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严格选取最为符合史实真相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的信息库中所包含的对于历史事件讲解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的版本对同一个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讲解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感彩,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故意修改、捏造历史史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众多的历史影像中选取最为符合史实,并且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

第二,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要有针对性。历史影像教学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为了利用历史影像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本和课程上所需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对于非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和人口贩卖等知识点。这些历史史实知识点虽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知识点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并不需要全部都选取出来给学生讲一遍,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然很容易导致偏离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拖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性教法 探讨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创新性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和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和谐、活跃、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与难点,进行有效补充和重点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彰显历史特殊性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及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一起了解和感受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

2.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贴近

高中历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相贴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历史课堂与教材的现状和束缚,学习历史知识应该拓展到课堂之外,使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得以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与真实化。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高中历史教学,然后再将当地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历史教材与课堂中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与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

3.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非常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与素材,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汉朝历史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时,可以弃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平常的电影、电视和文学资料中了解汉朝历史,在学生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历史教材,对汉武帝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潜能和主观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和完善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历史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24。

[2]杨静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讨[J].学周刊,2014,01,177。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故事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03

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鲜血流淌成,江山亦是用白骨堆砌而成,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王朝更替,经历了文化的改革,其间出现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英雄武将。而这些又汇聚成一篇篇比较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传承下来,它们保留了文化的内涵,保留了史实的内容。因此恰当运用这些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故事在教学当中,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高中历史教师将历史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是很多学生都愿意接受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在听课过程当中,他们难以全程将精力完全集中于课堂学习当中,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讲述一则比较有趣的历史故事,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当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可以将每个历史知识点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能力,对于一些著名历史故事,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可以多多鼓励学生去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同学之间讲述历史故事,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后活动。

三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降低知识难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有些高中历史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这时我们就要配合历史故事将比较复杂的历史知识讲得尽可能通俗易懂,这样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历史知识。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全球化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全球化”这样的专业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或者是理解程度不够,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历史小故事降低理解难度。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故事去解释全球化和区域化,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一些产品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又如在学习伯利克里改革时,很多教师都会沿用传统的教授方式,讲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其实很多学生在听完这堂课之后对这些内容的印象是不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讲授过程当中穿插讲述一下伯利克里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程中遇到哪些事等历史故事,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四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历史课堂是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地方,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验历史课堂的探索过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巧妙采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我们在一堂历史课结束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但是又没有讲述历史故事的结局,这样很多学生就会选择上网去查询历史故事的结局。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知识,产生一定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西安事变之后,学生对何去何从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就可以说被扣押在西安,其他情况并不交代,这样学生就会对后面的故事产生兴趣,期待下一节历史课尽快到来。

历史故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好的帮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巧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兰青青.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6(13).

[2]高明海.论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4(30).

上一篇:项目融资管理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