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2:55:14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20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最合理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一直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都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创设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本论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制定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几种在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有在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制定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表现如下。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不是独立的部分,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评价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在选用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把教学策略放在教学过程的整体中考虑,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内部因素,还应该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教学策略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课堂最优化,构建高效课堂实施的各种方法、手段。

(二)实用性原则

任何策略的制定都是为了实践,教学策略也不例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策略的实用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策略相当于纸上谈兵。所谓实用价值,一方面是指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指选用的教学策略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性原则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能是漫无目的的,需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如:复习所学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替代性教学策略为主,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梳理教学内容、总结历史规律和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记忆历史事实、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灵活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课前教学准备的重要一环,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形成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教学有了教学策略作为基础,教师才能从容不迫。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受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会产生多种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能只有一种方法或策略。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以问题导入课堂内容,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会偏离课堂内容,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形式

(一)以故事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段历史都是由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这些历史事件经过几千年的口耳相传形成的经典的历史故事。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历史故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出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融入课堂。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以“尧舜禹的禅让制”“大禹治水”等故事作为开头导入教学内容。

讲述历史故事可以是教师引人入胜地讲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还可以截取故事中的一部分设置悬念,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长征过程中的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将遵义会议之前的党内情况和外部情况描述一遍,“党内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主力元气大伤,红军被迫转移,眼看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在危急时刻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这次重要的会议是什么呢?会议上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改变了党的命运。对革命来说,又有什么巨大影响?”

(二)合作探究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课的内容有延伸性,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对所学的知识至关重要,受空间的限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展示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查阅相关事实材料或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方案、总结反思,有时探究内容难度大、范围广,就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合作探究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立足生活现实,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贯穿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性的目标还应有情感目标、现实目标,教学内容应该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对未来生活有指导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将知识回归实际生活,采用播放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有具体的教学策略指导,但是为了保证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耐心处理学生随机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随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有充分的耐心,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那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探究寻找答案;那些指导学生所学知识的线索性问题,教师要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本身。教学策略只是一种形式,知识的传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结语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77-01

合作学习能发挥群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改变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都是老师说,学生听,从幼儿园阶段起,就一直延续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特别是高中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根深蒂固,学生从未进行过任何讨论,只是一味的老师说,学生记,不少学生并不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课堂中,不少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只有两三分钟,热闹的教室很快又安静下来,学生们不善于思考,不懂得讨论,合作学习成了形式主义;有些合作学习小组看似热热闹闹,讨论激烈,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小组内部没有分工,没有合作,发言的只有少数几个表现积极的学生,其他同学在旁边默默不语;有的课堂则一味的进行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学习成果不显著。

二、提高合作学习成果的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有的学生适应了传统教学形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有的学生则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这些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既能独立学习思考,又能参与团队合作。

2、调整分组策略

首先确定小组人数。通过教学实践发现,4-6人小组为最佳模式,这样组内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而导致学生发言机会减少,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造成话题分散,无法集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将班级分为9组,每组5-6人。

然后确定小组组织领导方式。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可以设立固定职位,如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等等,明确职位可以使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讨论顺利进行,例如在讨论中断时,主持人应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提出新的话题,记录员可以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教师了解到该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各职位不应固定人员,而是让学生在不同职位上轮岗,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3、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法

互动法。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职位,然后围绕同一话题,同一目标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之间可以进行补充,共同完成同一项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并且不同职责的扮演,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辩论法。根据教师设置的题目,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参照辩论赛的形式,每位学生都可充当辩手表达己方观点。辩论法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能充分论证己方观点,学生需额外参阅大量资料,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联想思维,尤为重要的是,辩论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深刻理解其意义,而且能加强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历史事件可以改编成小剧本,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因为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召开一次伯利克里时期的公民大会,在会上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雅典民主中的抽签选举、公民大会为最高机构,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此外,角色扮演法还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舞台表现力都有很好的帮助。对于平时胆子小的学生,通过参与历史剧的演出,还能极大的锻炼其勇气。

4、教师应积极而谨慎的指导

虽然合作学习是学生做主导,但教师也应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巡视,认真倾听,但要谨慎的进行指导,要做到适时适量的介入,确保讨论不偏题即可,更多的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避免对学生的讨论做过多的干预。一旦学生在讨论中遇到困难和障碍,可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克服困难,进而增加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喜爱。

三、对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当前的优点和缺点,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课程倡导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既是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受益者。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同时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可以为自我要求作参考,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发言讨论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发言的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而总结性评价则是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这一过程的整体总结和评价。通过分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帮助学生理顺思维,指出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缺点,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回顾,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秀芳.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 教学与管理 2008(31)

[2] 翁聪良.我思故我在 新火试新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师素质初探[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3] 张道权.高中历史“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施[J]. 教育导刊 2008(06)

[4] 游春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备策略探悉[J]. 黑龙江史志 2008(01)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观念;评价机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符合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首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对集体合作的氛围进行极力渲染,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并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消除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排斥心理;其次,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精选难度适宜、开放性的合作材料,还要保证合作材料能够突破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还应合理地进行分组,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机,进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最后,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合作技能,包括学会交流的技能、学会服从的技能、学会倾听的技能以及学会评价的技能,并通过培训、选拔的方式,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合作任务。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模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小组互助模式

小组互助模式是指各组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为其分配合适的任务,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使小组成员能够各自独立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各组成员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长带领各组成员,总结和分析各组成员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互助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要点的预习、概括以及总结,进而提升历史学习成绩。

2.自由论坛模式

自由论坛模式是指各小组成员学习相同的资料,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分析、讨论以及总结,使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进而提高全组成员的学习成绩。自由论坛模式比较适合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由于本节课内容包括许多制度史,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采用了自由论坛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秦朝挟书律,你们如何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各组给出统一的观点,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加强对秦朝制度史的理解和接受,快速突破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

3.情景创设模式

情景创设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真实情景,创设虚拟情景,然后教师为学习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将情景展现出来。例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学习“日内瓦会议”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模拟当时的情景,挑选出五组成员,让其分别模拟中国、苏联、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的代表,然后共同讨论以及解决朝鲜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以及探究者,而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参与者。

2.给学生留足独立学习时间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度,为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3.完善小组评价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还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应从情感、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精选合作材料,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同时教师还应选择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小组成员及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进而实现学生高中历史成绩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庾秋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公民意识的渗透之我见[J].新课程导学,2015(3).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兴趣;认知;思维

所谓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帮助后人了解过往历史事件、人物等一切信息的总称。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过去性是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自身有着难以接近的距离感,在这种观点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

而历史史料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现状,能轻松调动起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发言)。”学生们被这个形象的比喻吸引住了,笔者趁势讲:“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均衡,其他国家则普遍衰落,这就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格局……”在笔者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认真。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高中学生很难真正实现对部分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

历史史料包括图片、文字、故事等形式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恰当运用史料,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如,在教“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居民总数在25万至30万之间……成年男性公民,或许不超过所有成年人的30%……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透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们不难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主张“在民、人人平等”以及局限性“其民主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身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得以辩证地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通过相关的知识点教学锻炼、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史料在具体历史知识点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可以很轻松地达到上述效果。如,在教“”时,笔者就向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史料:

布衣改制,势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请尝试从上述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中探讨、总结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有的小组认为以康有为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变革的积极进取愿望,这表明了他们有向传统封建势力挑战的先进精神;有的小组认为虽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变革封建社会关系的意愿,但是他们在传统势力面前也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学生在展开探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历史探究性思维。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入贴切的历史史料素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历史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策略:截取影视教学精彩片断,保证教学效率

历史教师需要注意选取精简的历史影视作品,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进度的同步。这点对于保证高中历史影视作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高中生对于影视作品的赏析和判断能力不足,往往在观看历史影视作品的同时难以提炼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学生喜欢的只是影视这一多媒体形式,而不是十分关注其中的内容。对此,我们历史教师需要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截取其中的关键教学片断来提高我们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争取做到通过历史影视作品的课堂导入教学法提升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进度和课程教学要求。在历史影视作品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及时对视频进行讲解和提炼,帮助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历史知识点。

二、影视作品选取不当,缺乏历史教学针对性

策略:精选历史影视作品,针对课堂教学选取

目前历史影视作品教学法的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视作品出现。因此,要想实现有效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的历史影视作品必须出现。目前的历史影视教学作品一般都是出自于中央台的历史纪录片,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还有的就是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唐山大地震》、《甲午风云》、《重庆谈判》、《南京南京》等。面对以上这些作品,我们的学生往往会联想起电影中的其他片段,而不是教学内容。这里就需要历史教职人员积极引导,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端正。要想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影视教学效果,必须从课本内容和课程要求出发,截取有效教学片段,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例如,本节历史课的内容主讲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我们可以选取《甲午风云》中的签署马关条约的片段。通过这个片段的播放,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冲击,铭记屈辱,在历史知识教学的同时,学生们也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对于中国近代外交的教学,可以选取《的外交风云》中的日内瓦会议片段。通过影视作品,将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增强学生们的历史记忆效果。通过影视作品对学生们的思维和认知的冲击,让学生们从多角度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只有这样,高中学生才能在枯燥的历史学习和课堂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对于影视作品教学缺乏深度,教学策略性不足

策略:运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好的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运用,只有两者互相协作,高中历史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影视作品教学法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是,我们的教职人员还未能将其妥善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里,历史教学视频往往是教师对学生们的一种奖励,仅仅起到让学生们放松身心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完全违背了历史影视教学的初衷。由于对历史视频的认知深度不够,我们教师在历史视频教学策略性上略显不足,往往不能够通过历史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们思考历史和探索历史的欲望,也就难以迎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运用影视作品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更是为了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日益推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成为了我们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所以,历史影视作品只是提升历史教学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职人员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历史学习的情境。在历史影视作品播放之前,需要对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创新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四、总结

总之,历史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高中学校响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从历史影视教学作品的选取,到历史课堂教学时间的控制,再到教师教学导入的方法,高中历史影视作品教学也是逐层深入。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影视作品教学有着广阔的前途和应用,其对高中历史的辅助教学作用也在日趋加强。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代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96-01

一 引言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总是认为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对历史的学习也只是集中在对过去历史的回忆探讨之中,比方说近代史、古代史、世界史的学习。其实,历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目,在历史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时代与历史的结合不但能给予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二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时代因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隐含着许多时代信息,这些时代信息折射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1.世界历史中,对当今社会形势的展现

世界历史中,有许多党建国际发展形势的展现,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是各国的国际关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可以就最近的事件和学生进行探讨;或者就当下开办的一些国际会议,各国领导的选举,这些都能很好地联系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内容。

2.中国历史中,对当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概括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中国历史中涵盖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以科技为例,当讲到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我们就可以联系到21世纪以来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和学生探讨天宫1号等。

三 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论证这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高中历史内容是繁杂,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从课本出发,一些专业术语常常让学生晦涩难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并不是改变课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强调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时代性。教师本着“简、易、少、新”的原则,做到以事叙史,以史讲理,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智慧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追踪历史学最新的发展,善于利用已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及时吸纳能够为我所用的史实,不断更新、丰富教材内容。以中国历史中的王安石变法为例,教师可以从王安石和宋神宗其人入手,让课堂多一些历史性的叙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习题中教师也要把握时代的方向标,如探讨当下的事件,让学生怎样解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又如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

2.教学手段的时代性

教学手段的时代性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现如今,多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新中国成立一节中,教师可以放一些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氛围;当然一些红歌也是课堂上必备的内容。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这类图片、音乐、影片等的存在都会成为历史课堂的有用资料,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例如,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具体化,让学生从图片等方面入手,认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3.教学观念的时代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就是一个背诵的科目,背诵就能带来高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背诵已经不适应历史教学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后资料搜集和探寻工作,让学生通过对老人的采访,了解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情形,也可以让学生从报纸或观看的新闻来分析一些国际事件将国际事件涉猎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归纳,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切地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时代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高中历史内容繁杂,教师要懂得对学生进行引导,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后,教师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搜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历史的可读性,让时代信息更好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英雄人物,并将这些人物的解读和当下的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的加入使得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精彩,也实现了教学中常常提到的“将厚书变成薄书,再由薄书变成厚书”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人们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入时代信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知识获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谢波.对高中历史教学时代性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09(8)

[2]王月玲.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J].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自主学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6-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以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学习,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因形象直观备受学生的喜爱和青睐,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还能够使其积极踊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想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可采用情境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出各种形式的情境,包括实物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材料情境等,让他们在情境中自主参与学习且主动探究历史知识,促进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举个例子,在讲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教师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我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对于指南针教师可将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为增强课堂情境的吸引力,教师可继续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的图片、文字和图像等资料,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等,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如此,通过富具吸引力且灵活多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诱发学习动机和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历史知识。

二、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在教学之初应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借此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知识,按照目标自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自主学习课堂的形成。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辅教学图片和文字材料,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慕尼黑会议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通过观看二战的地图,了解二战爆发的爆发、经过和结束;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作用;并列出二战重大事件表,包括:德军突袭波兰、敦克尔克大撤退、莫斯科保卫战、日军突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苏军攻占柏林等。以此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二战的起末,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简述这些史实,帮助他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这样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学生能够不断进行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

三、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在构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部分学生仅靠个人独立思考和自学习难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此时,高中历史教师为帮助学生消除疑惑,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通过思维发散和沟通交流借助集体的理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相互合作中,学生通常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并主动发表个人见解,通过集思广益在讨论中发现个人不足并相互完善。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当教师设置好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内容他们可能无法透彻理解,像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等。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有个人自主学习模式转变为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在小组内对这些难点知识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倡导主动发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和补充,使他们真正理解知识形成共识。同时,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和思维动态,通过综合分析使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教师可从创设良好情境、明确学习目标和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等不同角度切入,全面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华君.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有效问题模式之我见[J].高考(综合版),2016,06:90.

[2]缪丽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J].文教资料,2013,22:163-164.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

人才的培B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校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离的。本文从实践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的“教”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交流想法,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的“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发现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教学推动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例如,在关于《社会习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探究课上,执教者设计了四大探究问题,即风俗差异;风俗变迁;移风易俗与改革;风俗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探究问题有若干小问,如“移风易俗与改革”这一环节下设置“中日这两次改革为何都要改变男子发型?改革与移风易俗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合作在小黑板上表达出两者的关系”。教师利用《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解说词“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通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系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按照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了两者的关系图。其中一组学生画出这样的图:改革是一棵大树,移风易俗是一片树叶,当树叶落下,学生又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一句话做了形象总结,恰到好处地道出了改革与移风易俗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指明探究的方向。

1.在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方面。学习要有怀疑的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是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段落逐一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以笔记的形式交流基础史实,在生生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其中出现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扩充历史细节,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围绕国王与内阁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引用“48小时首相”及“最年轻的首相”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2.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方面。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探究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合理的探究方案要有明确的主题,运用史料时要步步推进。如在讲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天主教教会的神圣权威时,教师可提供多个视角:“异端者”被焚烧;卡诺莎之辱;教皇的宏伟庄园、兜售赎罪券,以此突出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圣地位。为后面“孕育进步的欧罗巴”奠定基础,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探究式学习的反思方面。每一种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对问题的提出、资料的分析、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和结果进行具体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提供纠正错误观点和深化观点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们不注意对探究学习的反思,那么所有探究式学习就得不到总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宗教改革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实质区别,听从教皇还是由自己做主,进而认识人文主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总结出现代社会的“奋斗称义”――我奋斗,我成功。

三、高中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每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换了一个班级或者换了一课内容去实施,这种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课就可能会效果不佳。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提出国王与内阁的关系问题,内阁与会议的关系问题。教师的探究问题就显得比较生硬,超出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探究困难。这种矛盾在于探究问题不是来源于学生自己。如果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偏离得较多,就只会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上。探究式教学有其过程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探”,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提供可供探究进行下去的充足的历史资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过于拘泥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与无味。比如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课本用十行字就交代结束了。教师没做过多的挖掘,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浓厚。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训练策略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北;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总之,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提高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群,新课改后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考试周刊》 2008.28

[2]史全军, 高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新课程(中学版)》 2009年01期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多年来,广大老师们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始终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之间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两者要完美地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积极、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学生,学生必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辅助教学时,忽略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讨论都被音视频、图片、文字所代替,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看客,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欣赏精彩画面上,忽略了实质内容,逐渐脱离了学习活动,历史课慢慢变成了单纯的观赏课,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丢失。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教师用电子地图来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出发点不错,但过于亮丽的画面误导了学生,再加上缺乏适当提问和互相讨论,就造成台上热闹,台下冷清,时间一久,学生很容易开小差。所以,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特点和授课类型,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巧妙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科学运用多媒体,使之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如涉及人机对话形式的思考题与讨论题,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所以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通常会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科学的探究教学方案,以教材为依托,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让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总结知识规律,课程编排上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握知识前后脉络,为探究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地位,不能一味的放任学生自由思考,以学生的学识、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无法达到任何事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地步,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难点上面,需要教师的指导讲解,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探究实践,深入理解把握知识点,保证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探究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后认真总结归纳,以求“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及时的总结可以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对知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新的体会,同时最后教师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网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善于研究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从教材出发,但是却不完全依赖于教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补充知识、更新知识,注意从周围的生活中收集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时政新闻,例如,我国的党和政府每年所举办的重大会议或纪念活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上的历史文章,都可以拿到课堂上实施教学。当我们教学“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项举措的特点与效果,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农政策”中的一个惠农举措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取消农业税、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时事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服务于现实,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综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4] 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07)

上一篇:年中总结会议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大型会议接待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