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23:56:19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材 专题史 通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4-01

一、研究背景

2003年我国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极大地推了基础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作为“教师教本”、“学生学本”的历史教材成为了本次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所言:“教材是决定高中课程改革成败的第一道门槛。”这些各具风格的教科书在“内容立意、选材标准、理论运用、辅助设计等方面均有某些差异”,但在编写体例上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的学科知识体系”。新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以“人教版”为例,必修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动因

创新的教材编写体例,尤其是“模块+专题”的模式一改沿用了近百年的章节通史面貌,在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等诸多问题。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纷纷参与质疑与研讨,畅所欲言,建议献策。

新课标历史教材推行十余年来,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讨论,而随着高中历史教师专题史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作为核心受众的高中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和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现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跟进与关注,这也是本次调研的出发点。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陕西宝鸡某中学为对象,考虑到对高中历史教材整体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将目标锁定该校文科高三学生,进而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该校高三年级随机划分的四个文科班(各班差异小,班内差异大)中抽取一个班同学进行调查。发放本人自行设计的《新课标高中专题史历史教材的学生满意》纸板调查问卷,总计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96.2%。由于班级内部学生历史成绩参差多样,使得问卷的结果更具丰富性,进而使用Excel、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录入和处理原始数据。

四、研究数据与分析

据了解,该校历史教学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为防止被调查者的混淆,我们在问卷的开头就核心概念以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说明:专题史教材:即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模式,按主题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专题模块。通史教材:即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模式,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等。

1.描述性评价

在“你如何评价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和“你如何评价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两个问题中,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每个模式历史教材设置了描述其优点或者不足选项各三个,并列有“其他”选项作为开放性填空栏。要求被调查者按照个人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出前三位,排名第一的选项计三分,第二计两分,第三计一分。进而按照“(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情况以反映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获得被调查者的认可程度越高。

统计显示,同学们对“专题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较为多元,褒贬不一。一方面,专题史教材“以专题为视角,有利于知识深化和拓展”和“以专题为线索,有利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两个选项综合得分名列第一(1.52分)、第二(1.26),“较好解决了中学课程设计相对稳定与当代历史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也获得了0.54的综合得分,可见同学们对专题教材在构建知识系统、深化拓展知识等方面的优点颇为认可,这也与新课标从变革为“模块-专题”模式的初衷相符合。另一方面,专题史教材的弊端也给同学们带来的困扰,“课程结构跳跃性大,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难以综合多方面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两个选项分别获得了1.06和1.1的综合得分,分值上与专题史教材优点的选项极为相近。而“和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学习困难增加”这一选项仅获得了0.34的得分,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地完成和适应初、高中不同模式的历史教材之间的转换。

而在对“通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方面,呈现了清晰的“一边倒”趋势。描述通史教材优点的三个选项获得了绝对优势的综合得分:“以时间为脉络,内容上下贯通,能快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选项得分最高(2.32),“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有利于知识迁移和理解”排名第二(1.34分),“内容广泛,涵盖面广”排名第三(0.94)。而相比之下,描述通史模式教材的缺点的三个选项都只获得了较低的认可程度:“仅仅是枯燥浅显的时间顺序,难以深入分析和把握事件本质”(0.46)、“内容混杂,难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0.42)和“不利于对相似内容或主题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0.54)。

2.综合评价与相关因素

“总的来看,你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还是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一问旨在测量总体上被调查者对不同模式历史教材的亲睐趋向,有72%的人都表示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仅有28%的人更为喜欢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这反映出相较专题史的优点,其弊端对同学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同学们的喜爱程度,这也与前文描述性评价的统计结果遥相呼应。

“从总体上看,你是否满意现行专题史模式的高中历史课本?”一问则直接测量高中生对现行专题模式历史教材的满意度。有30%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满意,亟需改革”,另有38%的同学的认为“一般,可以更完善”,选择“满意,已经很好了”选项的同学占到了三分之一(32%)。

进而考察该评价是否因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同。问卷最后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上次月考的历史分数”,考虑到该班同学的历史任课教师与考试卷相同,故使用“上次月考历史分数”测量与评估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具有可靠性。通过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处理问卷数据,将上次月考历史成绩得分在80分以上的同学归入成绩“高”等;“60-80分”的编码为成绩“中”等;60分以下的归位成绩“低”等。

运用卡方检验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Chi-Square=0.596,Sig.=0.964 >0.05,所以,不同历史知识水平的受访者对现行专题模式高中历史教材的总体评价无明显显著性差异。

3.补充阅读情况

考虑到课内的历史教材并非在校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课外阅读可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就进一步调查了该校同学历史类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

调查显示,有60%的同学读过1-2本的通史类课外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全球通史》等,有14%的人读过三本以上,仅26%的同学没有读过任何通史类课外书籍。而《中国经济史》、《中国官僚政治制度》、《中华文明之光》等专题史类的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情况则不容乐观,有76%的同学表示没有读过,而仅20%的同学读过1-2本,仅2位同学表示读过3本以上。分析认为,专题史类的课外书籍的内容难度通常较通史类大,可能影响同学们的阅读选择。而绝大多数同学历史课外阅读以“通史类”书籍为主,较好地辅助了“模块-专题”模式的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弥补专题史教材时间脉络不清晰,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离不利于高中生整全知识体系的构建等不足。

五、总结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2篇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3篇

我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其衡量标准应该是 “学生成长”, 即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成长不能单单用成绩高低来衡量。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绩论英雄会导致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有效教学模式,针对我校历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钻研历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各民族和社会都是循着演进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化发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事物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认为历史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高视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课堂中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贯彻全球史观。

二、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

针对高考文科综合的特点,我在教课的同时,注意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明朝经济外交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科技和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联系地理洋流知识,使学生理解郑和船队出发时间和行进路线。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换,使学生明白全球国家联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再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不了解日本拥有资源的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组织答题思路,与大文综走向趋同,对学生长远发展很有裨益。

三、学案教学法,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精化讲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三讲,三不讲”

我校每周历史课两课时,每节4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的讲。“三不讲”指: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深入研究历史教材,精化讲课内容,严格把握授课难易度,是我们每周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着眼会考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三年备考,针对个别章节适当加深拓宽,比如讲授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异同点,联系时政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拓展引申,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而对于重难点,学生不好懂地反复讲,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学生听懂学会。

五、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

我校考试模式为“限时训练+月考+高考”。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常甚至超长发挥自身能力,我校严格考试制度和模式,从平时练习做起,做到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练习考试化”即课堂练习闭卷限时训练,当堂面批讲解,提高实效性;“月考模拟化”即每月的阶段性考试模拟高考考场标准设置,配备充足老师认真监考,保证考试成绩真实;“大考练习化”即每学期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前,做好考前动员,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指导学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敌人”,把大考当做平时练习一样轻松应考,但是在做题的时候提高警惕,认真思考,克服马虎习惯,思路清晰敏捷。我校长期坚持做到“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收效非常显著。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4篇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5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制度引导、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学生家庭影响等因素,致使部分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成为后进生。通过转变教法、学法认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营造益于历史教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家长转变学科偏见,形成合力推动高中历史学科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教法转变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少后进生。在笔者刚担任高中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高中历史成绩并不好,很多次月考中及格率只有55%左右,有时优分率甚至为“0”。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仅本人任教的班级如此,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也是如此。不仅本校如此,本地其他兄弟学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到了高三学生的成绩才会有较大的起色,达到75%左右的及格率和10%左右的优分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地理环境制约

黔南州多山少地,农业及工业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交通不便,学生就学困难重重。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后进生。

2.社会文化熏陶

当地民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根据黔南州统计局2011年5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居民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文化层次有4303人、高中以上文化687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6.9%。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后进生的出现。

3.教育制度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招收专业比文科多,大学毕业就业选择理科也比文科更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学校和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向理科倾斜。笔者曾经担任过文科班班主任,一直承担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止一次地提及读文科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迫不得已。极端的情况是笔者带的班级到高三的时候都还有学生从理科班转入我的文科班。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产生。

4.家庭文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没有高文凭,在沿海地区打工也能够拿到比较满意的薪酬。受此影响,部分高中学生无心学习,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的累积。即便坚定信心培育子女读书的家长,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会重理轻文,选择相对好就业、就业后薪酬待遇较高的理科就读,以期迅速改变家庭的经济现状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致使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文科受到冷遇,学生无心向学,基础薄弱,成为高中历史后进生重要诱因。

5.学习方法不对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不科学,除了机械记忆外别无他途。不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借鉴别人的长处,不善于构建自己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不会利用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学习方法不对致使成绩长期在低分徘徊,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热情下降,出现高中历史后进生。

6.教学方法欠佳

很多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师。导致学生厌恶历史的原因有:一是课时太少,历史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赶得太急,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节奏或进度过快,学生追赶吃力。二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断层,学生难以从初中注重史实传递的生动情景中转化到高中注重史实分析、背景探究和影响分析的思辨情景中来。三是在教学中坚决贯彻平均主义,忽视弱势群体。四是在教学中攀高求难,忽视基础知识的铺垫或高估学生的知识水平。五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语言平淡而缺少机智幽默,课堂沉闷压抑等。六是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欠佳,让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对催生历史后进生影响不容忽视。

二、转化策略探究

对历史后进生的转化,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齐心协力才能解决。

1.社会方面

(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体现出知识型经济的时代特征。政府要充分利用黔南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精品旅游产业;还可以利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以实际的案例教育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就能改变实际命运。这样,学好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在从事导游等职业的时候向游客介绍黔南的猴场会议、深河桥抗日等内容;学好中国古代史,就可以向游客介绍黔南布依族苗族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学好世界现代史,就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介绍平塘“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衍生出来的产业。以黔南实际的例子体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学好历史也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引导学生向学,克服后进生倾向。另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极大提高社会民众的经济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教育的投入增加。也才能改变家长读书无用论和早出学校早挣钱的错误认知,减少家庭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利于后进生的出现。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台、沿街广告灯箱等载体,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努力学习最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给地区带来较高效益的先进人物,在社会中释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信息,渗透“知识改变命运、进取成就未来”的理念。在高新技术方面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社会海选及隆重表彰等,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包括后进生的形成数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当前畸形而不对称的教育制度对历史学科后进生的形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取消高考对文科的轻视性政策,赋予文理学科平等的政策待遇就算不能有效解决历史学科后进生的问题,至少能有效降低政策诱导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也不能仅仅因为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和高考理科分数普遍比文科低而人为的干预学生文理分科的自主选择。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历史后进生的产生。

2.家庭方面

(1)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在学科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学科选择,不能因为社会环境或主观好恶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的文理选择。因为没有兴趣支撑的职业生活是黑暗的。

(2)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家庭中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能确保孩子不会因为畏惧父母而不敢表达自主意见,父母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粗涉孩子的选择,这既有利于历史后进生的减少,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父母和长辈不可能陪他走完全程,让孩子以更谨慎和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学生方面

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改进,努力提升历史学科成绩。除了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之外,进行理性的学习是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仅仅简单地记住四大发明是无法彻底理解章节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关内容与其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近代科技是实验探究成果的体现这一认知。同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别人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提升历史成绩的渠道。

4.学校方面

(1)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法,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提升教学成绩。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本领和技能,带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或沧桑变幻或危机四伏或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赋予学生历史学习新的生命力。最好是布置类似于撰写本族家谱或简史、考察本地历史名胜的沿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具有实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触摸历史,让历史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让历史鲜活起来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具体使命。还有,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者现代教学设备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例如,利用“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利用视频真实再现,通过“课中”环节实现课堂师生的实时互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后进生问题的有效办法。另外,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感悟他们的感悟,悲喜他们的悲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对历史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补足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增强其学习信心。

(2)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较为庞杂,尤其近年来历史高考更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考查,只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有效阅读、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因果整理、逻辑解析、有效表达等方面进行。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后进生的出现,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会对后进生本人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如自卑心理出现、自闭现象产生、烦躁焦虑、品行不端、自暴自弃等。对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促进学科教学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转变学生命运轨有重大影响。

作者:陈德亮 单位:黔南田家炳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娇凤.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仲伟光.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性对策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8):49-50.

[3]马新峰.论后进生转化的教学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5):97-98.

[4]蹇跃芳.关于后进生转化问题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94-96.

[5]丁刚.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195.

基金项目: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今年市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观念为主线,结合高考“3+1+1”模式,重点抓好学校教研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狠抓重点,常查环节,努力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工作安排

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是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历史教学及教研质量;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我校历史学科高考水平;配合学校三星级高中评审,做好各方面工作。

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明确学期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高高三的历史教学,针对学校制定的高三教学目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课堂即时效率,同时落实细节:

①、完善备课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特别是对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②、结合学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时测试工作,高三两周一次常规考试,认真、及时批改,重点同学要面批;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查漏补缺。

③、认真完成听课计划,能够每周听一节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0节。

2、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三的复习,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精选资料,精选试题。认真做好提前备好一周课,由教研组长签字才能进课堂的工作。

3、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结合学校青蓝工程,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着重提高课堂即时效率。在活动中,将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采取开设研究课与随堂听课等形式,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①、开设高三历史复习研讨课。从能力角度出发,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重培养运用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人类文明演进四个理论尺度。

②、在高一的历史课中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结合高考改革形势,在抓基础知识同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③、三月份的学校教师课展示活动中,将集中教研组智慧,认真组织,充分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

4、展开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学校提出的总课题,教研组将展开对“历史教学结构的优化与素质化教育”子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将对“问题式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同时落实细节,明确各人分工,分阶段按计划实施。在过程将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适当调整研究计划。学期中或结束时,针对课题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准备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定型,严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项工作。

5、、落实月考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作为阶段教学检测的一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成效。在成绩分析时一定要细,明察秋毫。

①、认真出好每一份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②、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③、密切注意差生、优生的流向。通过测试发现差生,重点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导。

6、抓好初中课改工作,落实校本课程研究

7、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撰写教研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7篇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做好铺垫。

2.运用历史地图,促进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历史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地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地理的因素随处可见,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在历史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单凭文字和教师的口述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分析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时,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其包括的因素。再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合理利用二战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见《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1页,教材插图: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化繁为简,得出德国的扩张情况:东侵奥捷波,北上占丹挪,西荷卢比法,匈南希保罗,控制欧洲后,进攻莫斯科。在讲授鸦片战争经过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本的插图,认识英军进攻的路线并引发思考,为何英军沿着海岸线作战?由此激发思考。讲述《马关条约》内容的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对比《天津条约》在长江内河通商口岸开放的深入程度,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通商口岸达长江中游地区,而甲午战争以后已经深入到长江上游一带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3.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3.1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习惯于“三分法”,梳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意义或原因、过程、作用,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上,习惯于“三段法”,梳理历史知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关注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教学方式上,习惯于教师讲解、提问、训练,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资源上,基本依据教材、教辅,习惯于教教材,习惯于教师的“一桶水”;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只通过考试一种方式、几个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3.2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能力中心,倡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当堂达标”。这主要是受高考改革倡导“能力立意”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虽有所进步,但给学生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导致各种考试周考、双周考、月考接连不断,各种讲义、教辅满天飞,学生成为能力训练的机器,历史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

3.3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表现为素质中心、发展中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下,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承担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责任。这正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上,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在教学资源上,拓展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教材教”;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在讲《清朝政局的变动》这一课中的辛酉的背景时,我是这样讲述的: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却不料大清国咸丰皇帝是练过长跑的,他一下子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但可能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夺得政权……这样学生感觉“可笑”,在愉快的氛围中我随即抛出问题:“清朝政局由此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动?表现在哪儿?”这种做法改变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复习效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54-02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所包含的知识点、概念、理论众多。能否找到一种省时省力而效率较高的方法提高历史课的复习教学效果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收效甚佳。

一 准确掌握知识点

1.进行章节复习,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注意把握每个子目录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考查很细致,因此,对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等,在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文献资料:“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小字注释:“王畿”。

2.在记忆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认识历史知识,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中都出现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包括“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这四个子目录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横向(同苏联革命道路相比较)和纵向(之前的探索)对比,发现本节隐含了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已经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 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从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可抓住以下四个点:第一,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第二,1956~1966年的十年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一时期两头较好,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挫折。第三,1966~1976年的十年“”时期对国民经济来说是一场劫难,虽然有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出现两次好转,但“”十年造成了国民经济5000亿元的损失(按正常发展计算)。第四,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尽量把知识归类

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

三 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1.抽取要点

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词或章题、节题、目标题,或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收企业;征余粮;禁商贸;配物品;强劳动。

2.时间作序

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其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逻辑划块

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前提(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政局的稳定与否)、市场、科技、资本、劳动力、原料等。抓住这几个要素,就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二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四 精编练习,适量训练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精选专题练习上,笔者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对试题进行重组,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周测、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笔者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 结束语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9篇

一、开学伊始,全组认真落实和坚决执行学校、教导处、教研室工作计划中对本科组工作的要求,并制定了本学年度工作计划。全组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教学职责,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研组坚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每一次教研不缺席一人,教研之后认真总结反思。全组教师共同努力,在教研室的统筹下完成了高二、高三年级的听课、评课、校学科竞赛活动。另外教研组还组织所有成员积极参与2009年全省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的观摩活动以及市教研院开展的说课案例评选活动。其中在说课案例评选活动,符瑞青、李飞蛟两位老师荣获三亚市2009年度“说课论文、说课案例(讲稿)”二等奖。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增长了知识,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为具体的教学工作起到较好指导作用。

三、全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虽然经验不足,但干劲十足。不仅坚持教学六认真,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教研室、教导处期中、期末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情况,本组教师均无一人不合格,而且还获得好评。

四、高二、高三两个备课组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备课组坚持集体备课,研究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题,考试后全面进行分析。高二年级要面临会考,高二备课组针对学生能力不够,还不重视历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具体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高三年级则针对高三学生的一轮复习,每单元结束后,坚持练习一套题,全批全改,晚自习全面讲解;另外本学期还组织了五次月考,通过复习和训练使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答题速度有了明显提高。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第10篇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我是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带过了两年3+2历史单科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论经验无法与老教师相比,论学识也不及众多的研究生的后生们。但通过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练,特别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受益匪浅。以下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xx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xx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20xx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上一篇:初三数学月考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理科月考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