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冷热变奏曲

时间:2022-08-26 11:43:50

阅读冷热变奏曲

书香文化节、经典阅读节……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在4月里,许多中学将阅读定为校园主题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书卷气的自然流露。

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阅读是追求人生的完善,阅读是心灵永远的需求。

中学生如今都读些什么书?他们如何看待阅读?对此,我们展开了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

大部头名著?太难读?

采访地点:男生小峰的房间里

采访人物:小峰,初三学生。他坐在书桌前复习化学,摊开的化学书下,露出一本《幽默与笑话》。“学习累了,就轻松一下。”小峰笑着解释道。

在小峰房间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的书,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到西方的《巴黎圣母院》《双城记》《老人与海》……这些书大多是爸爸买的,从小峰读小学起,爸爸就开始从书店为他搬回这些名著经典,希望儿子在深厚的文学作品中得到熏陶。

然而,小峰却对这些经典名著不太感冒,这些名著中他唯一读完的只有《老人与海》,因为这本书不太厚,顺手拿下来就翻完了,看完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他还读过《巴黎圣母院》,可读起来太费劲,里面有一章全是在描写建筑,看得他兴致全无,没有看完便放回了书架,再也懒得去翻一下。如果不是妈妈每周打扫房间,那一排排名著肯定早已灰尘蒙面。

“他看那些乱七八糟的闲书倒是起劲儿,一要他看这些真正有用的书,他就推三阻四。”对于儿子冷落名著,爸爸无可奈何。

“外国小说,不喜欢读就是不喜欢读。里面的人名太长,记不住,心理描写太多,唆唆。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人物关系太复杂,理不清楚……爸妈总念叨读名著好,有教育意义,我最烦的就是这个了。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考试吗?”对于父母的“一番苦心”小峰并不领情。

认为读名著是为了考试,很多中学生和小峰一样,选择了读名著精编缩写,了解一下故事梗概、主要情节和人物,应付考试绰绰有余,根本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领悟。

阅读现状一:冷名著热消遣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将《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列为初中阶段必读文学作品,而这些名著的内容也经常在考试中出现,这往往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督促孩子看名著的动力。然而,却正是老师、家长们口口声声“对你语文有帮助”“考试会考到”的教导,让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更多的是仅仅抱着“应付考试足矣”的想法。

同时,因为觉得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少中学生对这些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望而却步,他们觉得学习已经够累了,谁还想在宝贵的闲暇时间杀死脑细胞去琢磨名著,于是,将其束之高阁,转而在时尚杂志、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幽默故事类的休闲读物中寻找轻松快乐。

解读:阅读名著,可以是一生的事

处于学习压力之下的这一代孩子,他们更青睐于娱乐、消遣性的“快餐阅读”。当成人惊呼“快餐文学PK掉经典文化”的时候,孩子却有自己的认识,并不认为快餐文化有一天会成为“经典”。只是,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父母指定的“经典”,而是坚持自己去选择。在他们的眼里,名著虽然“经典”,但在他们的时代并不一定“非读不可”,哪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迷恋的东西只是“过眼云烟”,他们仍然宣称“至少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他们是乐于独立阅读的一代。

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石,应该读,值得去细细品味,阅读名著也是一生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从小去读,不一定非要现在去读、去读懂,可以选择性阅读,跳着阅读,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之后,自己想读了再去读。

阅读我做主?想得美!

采访地点:周日,一家大型书店里

采访人物:收银员,一位家长,女生小佳,和正站在科幻书架旁,津津有味读书的男生大宇。

在一家大型书店,当被问及什么书在青少年中卖得好,收银员并没有列出一串书名,而是张口回答道:“当然是教辅卖得最好。”一位家长正为孩子买书付账,手里拿着的是一本中考复习资料。“现在哪有时间看闲书,除了教材,就是教辅,想看闲书,等考完后的暑假吧。”

在针对中学生阅读的调查中,请同学罗列他们最近读的五本书,20%同学填写的是《名师伴你行》《重难点手册》等各科教辅书。

“平日学习忙,周末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英语班、练习小提琴,没有多少时间看闲书。”在教辅区看书的一位初二女生小佳如是说。

在科幻书架旁,男生大宇埋头专注于一本《所罗门的宝藏》。“我喜欢想象,喜欢幻想,科幻读物吸引人,情节跌宕,想象奇特,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读来非常美妙。”凡是他能找到的科幻读物,像《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科幻世界》等他都找来读。“科幻并不全是胡说八道,里面有‘幻’也有‘科’。有时发现书上的东西正是物理课上学的,但是人家能借此发挥,让思维开辟出一片新的领域,蛮神奇的,我怎么就想不到?”

但是父母并不赞同他把读书的热情投到科幻作品上,认为他尽读些没用的书,跟学习不搭边,对考试毫无益处,他们总说:“你能一辈子读那些东西,你能靠那些东西吃饭?你还得考大学,还得找工作。”

现实生活中无人交流,在周末空暇时,大宇会到科幻爱好者的论坛上,和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新出的科幻作品和读后感。

“班里有些同学爱看漫画,他们对日本的漫画名家宫崎俊的作品如数家珍,但那也是长辈不能接受的‘消遣’,在家里,有家长严防死守,在学校,有班主任围追堵截,只好偷偷在私底下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自己决定读什么,家长和老师希望我们看教辅或是名著。老师要求读,家长督着读,为了扩大知识面,为了升学,自己逼着自己读,不能凭自己的喜好爱读什么读什么。”

现状二:热“有用”冷“兴趣”

一个渴望自由,一个不给自由,这是孩子的选择和家长的期望之间的矛盾。孩子对书的选择通常从兴趣出发,而家长总是从对孩子是否“有用”的角度出发。而这个“有用”,又被片面理解为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阅读难免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解读:阅读超越功利,应该是愉悦的心理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读什么、怎么读,受阅读主体的爱好、性格和审美水准制约。它需要引导,但不可能是千人一面。

被强制读书和喜欢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被动的、功利性的,在阅读中激不起积极主动的情感投入和呼应,思维、情绪和情感体验处于抑制状态,常常翻了好多页还不知读的是什么;后者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由于对所选择的阅读对象的认同,得到的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阅读是超越功利的。爱读童话,并不是想着将来要靠写童话来养家糊口;喜欢寓言,并不是要为将来做个哲学工作者打下基础。他们爱看童话和寓言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童话和寓言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共鸣,有了幸福、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的阅读使他们增长智慧,更懂得宽容、合作,更能领悟生活的美好。实际上,那些童年和少年时期读过的故事,往往会伴随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网络阅读?禁止!

采访地点:一所中学的女生宿舍

采访人物:小蓝,女生,初三。正是午休时间,小蓝猫在自己的床上,两只耳朵塞着耳塞,摇头晃脑地背着英语单词。

一辆轿车开过来,一个女生却站在路中间纹丝不动,司机一个急刹车,一阵尖利的刹车声后,司机又急又怕的骂声像手榴弹一样丢过来:“你存心找死呀!”女生却面不改色,喃喃自语道:我穿越到哪个时代了?一回头,看到站在路边吓得脸色苍白的同学,女生叹了口气:“怎么传说中的穿越还是没有发生?”

原来,女生迷上了讲述主人公穿越时空的奇遇的穿越小说,想像主人公那样在车祸身亡后到达另一个时空。

当讲述起身边同学的这次冒险,小蓝仍旧心有余悸。而她自己也曾经非常渴望有一次穿越的奇遇。

“班上有八成同学喜欢看穿越小说。‘你穿我穿大家穿……’这几乎成了班里的流行语。上课时也会有一些同学用MP4看着网上下载的穿越小说。”小蓝也是穿越小说的痴迷者。穿越小说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小说中的现代主角正身处困境,但在另一个时空只要懂得一条基本的化学公式就能大显威风,我也想像他这样到了古代变成‘神人’!”

不光是穿越小说,灵异小说、盗墓日记、情感故事……在中学生中十分流行,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一目十行,匆匆再匆匆,追求新奇刺激的快速阅读。另一方面,还习惯用随身携带的MP4、手机下载这类小说阅读,飞速浏览。尤其是住宿生更倾向于这种阅读方式。“我们住宿生生活比较沉闷,就只能在手机和MP4上下载小说看,打发时间,做做白日梦。”小蓝说。

习惯了屏幕阅读的一目十行,小蓝说自己最“生猛”的速度,是一个上午在网上看完了10多万字的小说。看完后,意识有些模糊。网络文章看多了,有时候写作文,也会不由蹦出些网络语言,什么“”“雷焦”,老师往往会在后面批语:作文请规范用词。

后来,因为穿越小说流行,有迷惑人心逃避现实之嫌疑,于是老师一声令下,中考之前禁止上网,班里的“穿越热”这才渐渐冷却。

“其实,网络文学也不完全是垃圾,起码,我受了网络文学风格的影响,作文有了进步,老师最近给我的作文评语是‘主题贴近生活,准确、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娓娓叙来,轻松自然。’”

现状三:热网络传统

一项调查表明,91%的同学更喜欢网络阅读,87%的同学认为网上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网络阅读正迎合了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性。轻点鼠标就能搜到自己想读的文章,网络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浅白似乎更适合他们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

从内容上,与传统文学的艰涩厚重相比,他们认为网络文学更贴近生活,更轻松愉快。它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写个人经历,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网络文学还富于意象,它常以丰富、幽默、前卫的对白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中学生青睐,57.4%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学贴近生活,其语言、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

解读:网络只是工具

网络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所以,不必一味将网络阅读视为洪水猛兽,围追堵截,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如果一目十行、只追求情节和新奇,这样的网络阅读带来的只是片刻的轻松,而并无他益。网络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在网络上也可以阅读经典名著,还能与人交流阅读心得。

培养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可以获得信息,让人充实;阅读可以明白道理,让人深刻;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让人宽广;阅读可以增长知识,让人丰富;阅读可以享受自由,让人愉悦……阅读的乐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阅读让人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审视生命、责任与使命这些严肃的命题。

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当人们用心阅读时,不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还会记住作者所刻画的那个年代并理解那个年代,甚至会感觉到是阅读造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今,阅读的形式变得多元,传统的纸质之外,又出现了网络、手机、电视的阅读载体,阅读的内容变得更丰富,有经典名著、成功励志、心理研究、玄幻灵异……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所以,最重要的,是培养一颗善于阅读的心灵。

读书杂谈

女生:我的名著阅读法

我读过不下几十本名著,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开始挑自己喜欢的、篇幅短些的、情节强的读,等对当时的背景和作品叙述方式了解多了,适应了,再读那些人物关系复杂的大部头。我最先读的是《简爱》,接着又读完了《傲慢与偏见》,由此一路读了下去。

名著和名著不一样,要具体区别对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读什么,怎样读。其实有很多名著并不枯燥,开始可以选择《西游记》《红楼梦》《基督山伯爵》以及欧・亨利、莫泊桑的小说,等适应了,再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即使现在,在遇到冗长的描写时,我也会忍受不了,大段大段地跳过。书虽然是作家写的,但看不看、怎样看是我的自由,不一定非得看那些自己不愿看的东西。有了自由,也就克服了对名著的畏惧感,克服了畏惧感,才能进入名著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

老师说:让阅读成为悦读

阅读不仅是我们获得知识和力量的手段,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第一需要,我们离不开“阅读”,但更需要“悦读”。

“阅读”仅是一种行为,而“悦读”体现一种态度。阅,字典里解释为看、观察之意。也就是说,“阅读”本身不是简单的看字识字,而是在看和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只有在这一看一想、一读一思之间,我们才真正完成了“阅读”的过程。但无论“读”还是“思”,都是一种行为,只是发出行为信号的器官不同而已。“阅读”除了要用手眼之外,更要用心,读书所产生的心灵之感和所获得的心动之情才是文字本应带给我们的意义!

生活离不开阅读,如果仅把阅读当做一种行为或任务去实施和完成,这样的阅读是被动的、可悲的。而本着一种愉悦、期待、积极的心态去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乐趣,通过阅读可以享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这样的阅读才是主动的、有意义的。

上一篇:一地鸡毛:09年高考中的另类样本 下一篇:我把同学当敌人